藏学家于道泉与王森入聘北京大学始末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道泉、王森是我国著名藏学家,在1952年高校院系大调整之前,二人均任教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该系成立于1946年8月,是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和东方学学科的空前创举之一.梳理该系最初的师资源流有助于理解我国东方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在1946年8月3日胡适写信催促于道泉回国之前,北京大学就已经决定聘请他了.该系最初设置梵文、阿拉伯文与蒙藏文三组,于道泉被预定为蒙藏文组的主持人.于道泉直到1949年4月才从英国启程回国,到北京大学就职,开设藏文课.王森1946年10月20日被北京大学聘为教员,1949年夏升为讲师.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所收藏的相关档案、季羡林的归国日记和郑天挺的西南联大日记、胡适和金克木与季羡林分别写给于道泉的书信,以及《马来亚论坛报》(Malaya Tribune)和《益世报》(北京)等中外报刊资料,梳理于道泉和王森入聘北京大学的始末,尽可能清晰呈现我国东方学学科史上的一段史实,以丰富对我国东方学的全面认知.回顾前辈学人的教研经历,可加深我们认识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的历程,更多了解前辈学人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贡献及其丰富多彩的人生.这样的回顾或许可为当代学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其他文献
2017年冬,山东省沂水县博物馆在该县大官庄村东南约300米的一座水渠上(图一),发现砌石中有27块汉画像石残件.经走访得知,水渠修筑于1966年春,当时在水渠东约20米处挖到一座古墓,这些汉画像石即从此古墓出土,后用于砌渠.画像石经半个多世纪的风吹日晒雨淋,风化严重,且多数已残,基本完整者仅11块,其余皆为菱形穿环纹、凸棱纹等纹样残块.现将11块图像保存较好的画像石介绍如下.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北方系青铜器,这批器物系1935年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捐赠给原金陵大学的藏品中的一部分.因当时金陵大学没有陈列文物的场馆,所以福开森捐赠的文物暂存北京古物陈列所(1948年并入故宫博物院)代为保管.1949年10月,故宫博物院将这批文物交付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保存,现收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北方系青铜器计7件[1],可分为兵器和车马器两类,兵器有短剑、蕈首刀、棍棒头,车马器有马衔、竿头饰、卧鹿.现介绍如下.
与西方后现代阐释理论主张阐释是无限制的意义生产不同,中国阐释学中"衍生"一词,在"阐宏使大"中蕴含"约束规范"之意,使阐释在扩张与守约之间找到平衡.在文字学意义上,"阐""衍"同义,"阐衍""阐化""衍化"均为传统经学常用之语;在阐释学意义上,"衍"是阐的方式,阐乃由衍而阐,"衍"显明"阐"不同于"诠""解"之个性,更发展出古代释义"阐衍"与"诠解"两条主要脉络,离散与递归两种思维方式."衍生"较之"生产",更能确当表达文本阐释在合理性约束下的扩张与流溢,也提示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后现代阐释理论."衍生
一概况rn墓葬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三湾村师家湾自然村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39″,东经105°39 ′29″,海拔约1500米(图一).2013年1月,接到群众举报,墓葬被盗掘.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天水市博物馆于2013年1月和5月分两次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3座,分别编号M1、M2、M3,大致呈“品”字形分布,由西向东依次为M1、M2、M3,墓向基本一致.其中M1规模最大,破坏最为严重,墓葬形制不详.M2、M3墓葬形制与壁画保存较为完整,遂对其进行了搬迁复原,后期又对壁画进行了
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最近在整理库房文物时,发现一件带有铭文的铜鼎,铭文较为重要.今介绍如下,以飨读者.rn该鼎系20世纪80年代初征集所得,出土地点大致在宝鸡市陈仓区虢镇至渭河支流千河范围内.器敛口,窄折沿,方唇,直立耳,腹部微鼓,略有倾垂,三柱足较细.器表略呈枣红色,底部有烟炱痕迹.腹部饰一周带状列旗兽面纹.该器纹饰比较特殊,椭圆形兽目及鼻梁处的短扉棱均未凸出器表.口径20.8、腹径21.3、腹深13.1、高23.5厘米,重3.07千克(封二:1、3).
期刊
中国小说中的暴力书写古已有之,从小说形态完备的唐传奇开始就没有缺席过.但是古代小说中的杀头、流血只是在外力作用下人类生命流程的中断和肌体灭亡的自然现象,作家们并不会将其大肆渲染,在单纯的生命终结意义之外不附着任何作家的主观目的和审美因素.新文学作家将暴力作为美学情趣来玩味,寄寓了其人性的观点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地颠覆了优美、典雅等古典美学原则.
以邺城为中心的东魏、北齐佛教艺术,跟前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革,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笔者拟从政治变革和艺术革新两个方面来探讨西胡化风潮下的北齐佛教艺术.rn一政治变革rn在北齐诸项社会制度改革中,汉化、鲜卑化与西胡化进程的羁绊与发展,是其社会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命题,其中尤以西胡化最为显著.rn1.北齐的西胡化rn北齐由高欢集团建立.一般认为高欢为渤海人,汉族,三代居于六镇之一的怀朔镇.其自幼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姐夫为鲜卑人尉景[1].高欢成年后娶鲜卑人娄氏为妻.因此,高欢的言行与习俗深受鲜卑文化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社会法发展转型的新契机.社会法的推行不仅有助于实现法治秩序,也作用于民生和经济社会领域.社会法治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可以形成共享型社会法,契合了中国社会法的价值、内容和功能.从实践角度看,以共享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立法,既要确保社会法与经济社会政策的联动性、立法过程的开放性以及立法的科学性,还要在社会重点领域立法中贯彻共享原则,在劳动关系协调、社会保障、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以及涉外劳动法等方面形成具体制度规范.编纂法典是推动社会立法的可预期措施,也将是新发展阶段的重点立法活动.把握新发展阶段
"词起源于宫廷"一说引发学界对词体发生史的重新建构,宫廷文化对词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初唐宫廷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宫廷文化性质的著辞歌舞,对词体的产生具有启发作用;初唐诗的宫廷文化属性为盛唐李白宫廷应制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唐王建宫词继承李白词的传统,与中唐其他文人词合流,表现出诗体向词体转化的过渡性特征,是晚唐温庭筠词柔媚之美的先导;晚唐花间词产生于西蜀宫廷,南唐二主及冯延巳的词则产生于南唐宫廷,皆为宫廷文化的产物;五代十国淫靡享乐之风更盛,词明显具有宫廷文化色彩.从宫廷文化这条线索追溯唐五代词的发展
作为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单元,优质学校是基于独特的价值假设和优质教育的诉求,进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稳定的办学方式和进步状态.其中特色化建设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然而,在优质学校特色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偏失现象:追求时效,以办学"政绩"为导向;盲目移植,特色化建设趋同化;避实就虚,缺乏特色发展的长远规划.为了推进优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增强学校文化自觉,把握特色化建设的目标定位;立足实际,以特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系统规划,构建特色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校本培训,打造高素质的特色化建设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