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者》的“无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c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夫林,沃(1903--1966),出生于英国汉普斯特(伦敦西北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亲是著名的查普曼出版公司的高级编辑,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和批评家,以《丁尼生传》闻名。沃的童年是在父亲充满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名著朗读中度过的。
  正是父亲对文学的欣赏和热爱,给予了沃极富营养的精神圣餐,开启了伊夫林·沃的文学之路。还在中学阶段的沃,就运用自己独特而敏感的生活感触,加以他想象力的恣意驰骋,开始动笔写起小说。然而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体验以及性格中的孤独因子,让沃对他的世界有着非同寻常的成熟见解。当时“一战”给欧洲的创伤也不可避免地在这位爱思考社会问题的小青年心中留下了痕迹。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对这个社会的荒诞离奇有了某种悲观的看法。
  而这样的悲观在他的第一部小说《衰落》(Declline and Fall,1928)中即有体现。《衰落》的出版让沃一举成名。有人惊呼:“一个真正的幽默天才出现了!”温斯顿·丘吉尔还把这本书作为圣诞礼物赠送好友。这本书讽刺了西方的社会衰微,其讽刺主题和独具特色的文笔为他后来的成熟作品奠定了基础。
  《亲者》或译为《亲爱的人》(The Loved One,1948)被称为是伊夫林·沃最成熟、最令人敬畏的一部讽刺作品。亲者,即亲爱的人,首先让人联想到恋情的甜蜜,而在小说中却是对死者的委婉称呼。这一对比即刻使之有了点讽刺和黑色幽默的味道。该小说在不长的篇幅中将爱情的虚伪与对死亡的麻木刻画得入木三分,沃的讽刺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黑色幽默冷到让人毛骨悚然,喜剧与悲剧在最后瞬间有了戏剧性的转换。作者仍在漫不经心地嬉笑着,读者却渐渐地不再傻傻地随之而笑了。
  我们知道,在任何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喜剧”的剧情中,都存在着各种深刻的、潜在的矛盾的可能性:对人性的脆弱一面作嘲讽式评论,而反讽的甚至是摧毁性的机智妙语,又令人对人性的脆弱充满同情心。喜剧的面具有时会转变成接近悲剧的危险的怪鬼脸。沃作品中的喜剧性语言与悲剧性效果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所形成的巨能冲击波促使我们在阅读后向深层思考,也许这就是他作品有着无限魅力的所在。
  在我们平凡的世界里往往上演不了崇高的悲剧,而种种意想不到的阴差阳错构成了生活中颇有悲喜剧色彩的闹剧。我们就是在一幕幕的精彩与一声声的叹息中成熟起来的。在沃这部精短的小说中,友情摆脱不了孤独,爱情竟是谎言,只有死亡好像是最佳的去处。
  小说是这样开头的:“他们说话完全是为了自己高兴。他们所说的一切,其用意都不在于听者”,“这个国家社会安定的秘诀就在于此”,这个轻描淡写使读者立即在脑海中呈现一幅漫画:人声嘈杂的聚会上,谈论声此起彼伏,而面带微笑的人却在内心生出一片荒漠,找到一双聆听的耳朵比在沙漠中寻找水源更让人绝望。人们最后都已经麻木了,开始自说白话。原来有一天耳朵只能“享受”噪音,而那张嘴只为将聆听到的聒噪排放出去。
  主人公丹尼斯·巴娄怀揣文学梦从英国来到了好莱坞。屡遭挫折后的他不得已来到了宠物火葬场——“幸福猎场”工作。他的朋友弗朗西斯·欣斯利爵士曾经是好莱坞出类拨萃的电影剧本作者,因年老无用而被残酷地请出局,经受不了公司的侮辱,他上吊自尽。而在美国的英国人却认为是巴娄低贱的职业导致了这样的惨剧。他们要求巴娄负责这一丧事。作为好朋友的巴娄对欣斯利爵士的死没有一丝的感情,倒是带着职业的好奇冷静地参观了豪华的殡仪馆——“丛林低语基地”。这个本应充满伤痛的悼念之地在书中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一个象征,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也寓于此。此墓地分为不同等级的园区,有“朝圣安息区”、“情人归宿区”、“诗人角”等,墓地似乎充满了艺术气息,有很多“为了使人的灵魂高尚”的古典艺术和古代建筑的仿制品。然而所有貌似“温馨”、“艺术”的殡仪布置与装扮,以及经营者动听的话语,在工作人员面对“亲者”时说的那句“那块肉”面前顿时黯然失色,原本的光鲜美丽转眼拿下了面具,骇人的真实直逼眼前。通过作者的描述这些地方充斥着铜臭,庸俗至极,其原本的神圣精神价值全部消解殆尽。
  当老爵士上吊自杀,同时,身处异国的他又被老乡所鄙视,孤单和孤独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友情在这个世界也显得有点不真实,欣斯利爵士生前和他的交谈也早已成为各说各话,那不过是两个人时孤独似乎还有个面具。如今爵士自杀,面具已经失去存在意义,而巴娄早已能够享受孤独。所以处理葬礼时,巴娄不仅没有常见的悲伤,反而对从未去过的墓地兴趣盎然。
  他开始现实地生活了,在动物焚化厂工作。他不再幼稚地努力去实现曾经崇高的理想。从英国到美国,新的生存空间里旧有的理想显得幼稚可笑。
  准备葬礼的巴娄遇到了在殡仪馆为亲者化妆的艾梅。天真单纯的艾梅在“诗人”巴娄的浪漫中慢慢地爱上他,只是她没有料到巴娄所有的情诗都是从书中抄来的,也没有料到他是在自己所不屑的“幸福猎场”工作。等到艾梅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与欺骗时,感情的天平倾向了自己仰慕的防腐整容能手乔伊博伊博士。而巴娄的不肯放手和乔伊博伊的懦弱让艾梅犹豫痛苦,她求救于“名人导师”专栏咨询的导师。这个导师,因为自己正在抑郁中,给精神极度迷茫中的艾梅的指导竟然是在天空中飞翔,跳楼去死。最后艾梅的轻生不能不和导师的指导有关。艾梅在乔伊博伊的办公室里自杀了。慌乱的博士找到了巴娄,面对痛哭的博士和突发事件,巴娄从容淡定。他们最终将艾梅的尸体扔进了动物焚化炉。巴娄还平静地按照惯常程序给“亲者主人”填写了慰问卡:“你那可爱的艾梅今晚正摇着尾巴,在天上怀念你。”
  艾梅的美好希望与信念换来悲惨结局,倒是游戏的巴娄借着艾梅之死更加富有。强烈的对比将这个人间地狱残酷地勾勒出来。黑色幽默如同一股阴风从另一个世界呼啸而至。艾梅最后被称为动物“它”,消失在熊熊火光中。
  他们一个来准备丧礼,一个为亲者化妆。也许巴娄对生死早已超脱,而单纯的艾梅怎么也不会预料到有一天会在自己鄙视的“幸福猎场”了结此生!而且不仅没有将自己化妆后体面地告别人世,反而在动物焚化炉里匆匆忙忙地消失,在两个生前折磨过自己的爱慕者眼前的动物焚化炉中!这个有着单纯而美好的生活信念的姑娘,最终在追求的道路上“粉身碎骨”——巴娄将“她的灰烬扒出来,敲碎头颅与骨盆,然后再清理残骸”。爱情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因为生命都已逝去,就此爱情之花黯淡枯萎,发黑的叶子里隐约可见死神的身影。
  巴娄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无论是朋友抑或恋人的,都冷静地自然而然地接受现实。没有反抗,甚至不去想到底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他的这种“超脱”在某种层面上和加缪笔下的默尔索——《局外人》的主人公——多么相似!默尔索面对妈妈死亡消息的反应——_工作、吃喝和享乐一切照旧,让众人无法接受,并最终荒谬地成为判定他犯罪的依据。沃不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与现代主义作家虽然表现手法有异却思想共通。经历了战争的狂乱后他们无法平静内心,为自己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念与标准。沉沉浮浮的人生浮躁地一天天过去,面对荒诞世界也许最安全的态度正是他们的“消极麻木”。沃的很多作品像《衰落》和《邪恶的躯体》似乎都通过年轻人的言行表达了当时的时代思潮。动中取静,静观其变,也许是迷乱世界里的一种选择。正是这样一种身在其中的“局外人”心态将《亲者》巴娄的无法拯救的孤独以及对爵士与恋人死亡时候的冷漠诠释得清清楚楚。
其他文献
建十先生近年书学,渐归于风骨。余尝读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深自以为先生之书,乃渐近之。风骨二字,或分或合,孰主孰次,古来论述,未能一也。而余以为先生书法之风骨,在其艺术品格之清正端直、刚健不息处,在其书法面貌之风遒骨峻、清刚顿挫间,即如刘勰所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骨髓峻”、“风力遒”,“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等是也。  先生书法重风
因为有前不久热映的《盗梦空间》,当我对《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上)的期待落实时,感觉有些失落。  的确,新片中的许多情节都与《盗梦空间》形同姊妹。且不说哈利睡梦中经常出现的幻影、符咒,像极了《盗梦空间》的表现手法,就连《盗梦空间》中潜入梦境推动情节发展的“变身潜伏”叙事方式,也可在《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中寻出踪迹。在哈利、罗恩、赫敏逃离伏地魔追杀的途中,那一幕幕瞬间切换的场景,简直就是《盗梦空
与自然融为一体  如果让建筑物戴上巨大的太阳帽,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了使地处美国亚利桑那州拉文市的塞萨查维斯图书馆免受沙漠阳光的严酷炙烤,线和空间建筑事务所(Line and Space)的设计人员别出心裁,为它安装了高耸的外延屋顶。另外还采用了许多减少能源使用的可持续设计策略,以适应城市社区的塞萨查维斯图书馆占地25000平方英尺(约合7620平方米),于2008年竣工。它藏书140000册
2021年4月末,加拿大某地区某公司的900户宽带用户遭遇断网。该公司的宽带光纤埋于地下1米处,由厚厚的塑料管包裹,按理说不易被破坏。调查人员在附近一处由河狸修建的坝上发现了本该位于地下的光纤管道胶带,并猜测这里就是光纤被破坏的地区。经过挖掘,他们在地下发现了被彻底咬断的光纤塑料管和内部光纤,且破坏点有好几处。他们推测,一头河狸在河床上挖洞的过程中遇到了光纤管道,虽然保护光纤的管道很厚,但是也沒能
当卡地亚遇上印度  1847年,29岁的路易·卡地亚从师傅那里接手了位于巴黎Rue Montorgueil 31号的珠宝店。路易·卡地亚以自己名字的缩写字母L和C环绕成心形而组成一个菱形标志,注册了卡地亚公司。卡地亚的传奇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在其后逾一个半世纪的岁月里,其子孙亚法·卡地亚、雅克·卡地亚、积斯·卡地亚等将其传承发展为一个在珠宝、腕表及佩饰品制造领域誉满全球的著名品牌。  路易·卡地亚是
路易斯·布拉耶,1809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以东25英里的小镇古普伯雷。父亲西蒙—瑞恩·布拉耶以打造马具为生。3岁时,布拉耶在父亲的作坊中玩耍时不慎被缝纫锥戳伤了左眼,导致左眼失明,后来伤口发炎,感染到右眼,父母带着他看了好几位医生,希望能保住孩子的视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就这样,年仅4岁的小路易斯不幸双目失明。  当时,在欧洲的贫困地区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盲人遭受着非人般的对待。他们像牲畜一样被出租,
时代变迁,语言也在一天天经历着演变。人们关注的目光总是集中于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却往往忽略刻有历史印记的老说法。仔细想想,每当我们坐在车上,请别人把车窗“摇”下来(wind up the window)的时候,其实是让对方简单地按动一下电子按钮而已。今天的汽车里,电控车窗早已经替代了曾经的手动摇柄;然而把玻璃窗“摇”下“摇”上的说法,却一直挂在人们嘴边。那么,究竟是时代的进步变换了语言的内涵,还是曾
由于俄方翻译有急事离开,所以一位名叫莉莎的女大学生临时接替了翻译工作。一见面她便以俄罗斯少女特有的清纯、靓丽、活泼、平添了活跃的气氛,使大家的心情非常愉快。莉莎属于自食其力的新潮一族,她向我们一行介绍了俄罗斯大学生的生活,一般来说,在俄罗斯上大学以后,家庭就不再负担学费的支出,所以上大学的费用要靠学生自己来挣,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毕业后的谋生能力,她就是利用星期天和假期当翻译来挣学费的。不过像她这
提香·威契里奥(Tiziano Vecellio, 1482—1576)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艺术家。其绘画《基督与法利赛人》(又名《纳税钱》)创作于1516—1518年。 据记载,该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乔托《犹大之吻》壁画的启迪,情节来自《新约·马太福音》第22章耶稣与法利赛人的故事。  《圣经》母题  从该画的命名《基督与法利赛人》可以看出,提香是把耶稣当作基督形象来刻画
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iller迄今共出版了22部作品,其中包括3部短篇小说集、6部长篇小说以及相关散文与诗歌等。统观其创作,笔者认为,米勒的小说内容事实上可简约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个体伤痕的文学阐释与个人叙事的反抗精神。就创作来看,米勒是一位拒绝遗忘悲伤的作家,她不断用写作叙述着个体生存的经历与精神反抗,在个人化的叙事中展现了齐奥塞斯库时期罗马尼亚的社会背景以及芸芸众生的痛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