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教育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转动的情景。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后进生问题是提高整体水平的一大困难。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的,后进生对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水平的一大困难。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
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还不够健全,部分学生还缺乏纪律的自我约束力和学习的自我内驱力。所以,班主任的引导至关重要。如果有一个作风严谨、平易近人、语言条理清晰、感情真挚细腻的班主任,就一定可以把工作做细做活,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细微之处见真情,用温暖开启学生的心扉    一个好的班级不一定有一个好的班主任,但一个注重细节的班主任一定可以成就一个
期刊
摘要:范奏在钢琴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认识范奏的重要性,科学区分并选择范奏类型,正确掌握范奏方法,适当进行范奏教学,是提高钢琴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范奏 钢琴 教学    前苏联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认为:“钢琴教师不从表演方面来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一个严重的疏忽,它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损失……给自己的学生作出精彩的示范,哪怕只是课上教到的那些小型乐曲,也会使教学效果提高
期刊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以美引趣。学生对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追求把教学内容讲透讲深,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复习———引入———特授———巩固———作业”,这在客观上占据了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新课程针对传统教学的缺陷,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发现,让
期刊
英语是当今社会上一门应用非常广泛地语言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大量地、反复地、长期地模仿、记忆、练习和运用,因此对于英语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很头疼,觉得整天读呀、记呀太没意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就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细细分析一下学困生就可得出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自卑型:这类学生经常遭到批评,甚至打骂,存在自卑感、自暴自弃、甘居下游的情绪。可是出于自尊和
期刊
摘要: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如何提高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方法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障碍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
期刊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呢?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伟大事业,积极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首要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唤醒尚未被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现将自己
期刊
新课程中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目前教师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所以教师现在把课堂这个学习主阵地还给了学生。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外在表现有了明显改变,如果说我们的创新教育有一定进步的话,教师在其中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教育的创新就会变成一纸空话,空中楼阁。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笔者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