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规模化猪场芽囊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亚型鉴定

来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单细胞寄生虫,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多种动物肠道中,感染宿主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为了解福建省部分地区猪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和人兽共患特征,本研究采用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常规PCR检测技术对福建省6个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的725份猪粪便样品进行芽囊原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45%(326/725).在本次调查的地区中漳州市的感染率最高为75.3%(61/81)、其余依次为龙岩市68.3%(82/120)、南平市36.7%(51/139)、莆田市36.3%(53/146)、三明市33.9%(40/118)、福清市32.2%(39/121).此外,在不同群体猪中芽囊原虫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公猪67.9%(19/28)、母猪65.1%(194/298)、育肥猪61.4%(35/57)、断奶仔猪28.3%(36/127)、哺乳仔猪26.1%(29/111)、保育猪12.5%(13/104).统计学分析表明,芽囊原虫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猪中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在所有阳性样品中共发现ST1、ST5两种人兽共患亚型分别占总阳性率的2.1%(7/326)和97.9%(319/326),表明福建地区猪芽囊原虫存在潜在的人兽共患风险.本研究首次对福建省6地区规模化猪场猪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公共卫生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收集整理大量地热井温度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京通州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划分了地热异常区,并进一步估算了1000~3000 m埋深处的地层温度。研究表明,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34~3.12℃/100 m,平均值为1.88℃/100 m。大地热流值分布范围为47.1~75.9 mW/m2,平均值为63.2 mW/m2,其热流状态较好。在垂向上,研究区1000 m埋深处整体温度均超30℃,2000 m时高温异常区温度超60℃,3000 m时高温异常区温度超8
为了解巴州区重点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情况,通过访谈调查、样地调查、线路调查,对该区域内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和分布进行摸底。获知巴州区药用植物有526种,涵盖135科396属,其中,重点药用植物127种,白庙乡、平梁镇、寺岭镇分布种类较多;重点栽培药材37种,平梁镇、清江镇、白庙乡栽培种类较多。本研究全面准确地获取了巴州区重点药用植物种类和分布信息,可以作为研究制定巴州区中药资源发展规划的参考依据。
栾川地区脊椎动物化石赋存在上白垩统秋扒组的中下部,时代可能为坎潘期晚期,以小型兽脚类恐龙骨骼为主。化石点大多分布在潭头盆地北部边缘2 km的范围,搬运距离不远。栾川动物群的化石组合包括至少8种恐龙(其中已命名6种)、2种蜥蜴类、2种哺乳类及数量众多的恐龙蛋等,代表一典型晚白垩世动物群,称为栾川动物群。栾川动物群与中国南方的赣州盆地和蒙古Nemegt盆地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均以兽脚类恐龙为主,兼有其他脊椎动物组合。栾川动物群的研究对了解东亚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生态面貌、恐龙多样性演化,以及环
以不同株型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探讨种植密度对产量、农艺性状、倒伏率以及茎秆穿刺强度等相关性状的影响。设置7个种植密度,分析了玉米产量、植株农艺性状、倒伏率以及茎秆穿刺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泉玉217’在60000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9325.5 kg/hm2),‘宇玉30’在75000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9640.5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行数和千粒重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基部第3
金属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活动通常会导致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累积,厘清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特征并评价其生态风险,可为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和预防土壤污染提供依据。选择江西于都某百年开采钨矿山,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周边土壤中Cr、Ni、Cu、Zn、Cd、Pb、As、Hg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调查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受到Cu、Zn、Cd、Pb、As等重金属的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6.74、3.72、45.1、3.36、8.88;综合污染评价表明,
为了解施肥对蔬菜地土壤、蔬菜和地表水体中δ15N丰度的影响,选择2012至2018内施用不同肥料的28块蔬菜地(包括13块施用化肥蔬菜地、8块施用畜禽粪蔬菜地和7块施用商品有机肥加化肥蔬菜地),采样分析表层土壤、蔬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及地表径流样的δ15N丰度。结果表明:施肥种类对土壤、蔬菜和地表径流中δ15N丰度均可产生显著影响,其丰度值由高至低依次为:畜禽肥>商品有机肥加化肥>化肥。蔬菜和地表水与土壤之间的δ15<
泰山地区的闪长岩及角闪石岩与TTG片麻岩在空间上密切共生,是太古宙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母岩浆性质和岩石成因,对认识华北克拉通鲁西早期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泰山闪长岩和角闪石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年龄、矿物化学和全岩-矿物Sr-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1件闪长岩和2件角闪石岩样品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615±8 Ma、2627±14 Ma和2616±10 Ma,与全
右江盆地沉积连续的泥盆纪—石炭纪岩石地层,是中国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Hangenberg生物大灭绝事件的重点研究区域。选取右江盆地西缘云南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在岩石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碳酸盐岩进行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存在不同幅度的δ13C、δ18O负向偏移,尤其在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负偏移明显,δ13C、δ18O值偏移层位与层序地层学转换及古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层位一致,反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促进西部山区甘薯可持续健康生产,研究了甘薯苗扦插前用石灰氮处理土壤,薯苗扦插后用戊唑醇喷淋植株基部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氮处理土壤并结合薯苗扦插时戊唑醇浸苗、扦插后用戊唑醇喷淋的(GSS2)与对照(GSS5)相比防病效果高75.34%;石灰氮处理土壤,戊唑醇浸苗,但薯苗扦插后不喷戊唑醇的(GSS3)防效只有30.43%;薯苗扦插后喷药(GSS2)病株率比初发病时喷药(GSS1)低6.85个百分点;单一药液浸苗(GSS5)对防病没有效果;处理GS
锌(Zn)是动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预防肺炎等疾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小麦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为满足人体对锌的营养需求,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十分必要。为给优质富锌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在田间条件下进行土壤和叶面施锌试验,研究其对小麦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尤其是对籽粒锌浓度的生物强化效果,以及对籽粒中其他2种有益微量元素(铁和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施锌肥使小麦穗数从447.0万穗/hm2增加到511.5万穗/hm2,增幅14.4%。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