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转瞬已至花甲之年。60岁生日那天,很多全国青联的新老朋友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为我祝贺,有的尽管身在外地或公务缠身不能来,也都托人为我送来了花篮和祝福。姜昆还特意从外地发来诗一首:“少年毅然天行健,青联平添一长兄,谁说大维一甲子,庚寅不见白头翁。”不见白头翁,只因我是染发的,呵呵。
这些老朋友们,尽管平时联系不多,或者只是节日时互传简讯问候,但是心中那份浓浓的情谊始终都在。这友谊,是在青联这块土壤种下的,也是在青联生根、发芽、开花,也像青联一样,永远有生命力,历久弥新。
从1983年我驾驶飞机从台湾飞回祖国大陆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7年,我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始终和青联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1983年5月我到达北京,8月参加了全国青联换届大会,在会上我当选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当时我对于什么青联,什么是团中央都不了解。但是团干部给我的印象是纯朴、热情、坦诚,让我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全国青联这个组织很年轻,很有活力,青联委员中人才济济,都是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但是大家都很谦虚。在青联有一个传统,不管你是什么头衔,什么官职,都一律称呼名字。每次开会或者是参加活动的时候,就是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平台。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青联将各行业、各领域的年轻人团结在一起,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努力向上生长,但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
我还记得1984年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紧接着就和全国青联代表团一起,赴云南、广西慰问,施光南担任团长,我担任副团长。这一个半月的行程中,我们到各个单位、工厂、部队去学习、考察,也组织了很多场慰问演出。同行的还有施光南、陈晓光、覃志刚、彭丽媛、刘敏、关牧村、殷秀梅、侯耀文、佟铁鑫……我们把春晚的节目带到地方去,带到边防部队去,走到哪里都引起很大的轰动。这一路上,我也做了多场报告,报告没有确定的主题,也没有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听众提问,我来回答。我感受到,大陆的年轻人非常渴望了解宝岛台湾,渴望了解台湾同胞的生活,每次报告现场的气氛都非常热烈,让我至今难忘。
虽然我只身回到大陆,在这里没有亲人、朋友,但在全国青联这个大家庭中,我并没有感到孤单。记得每逢过年过节,全国青联的领导们轮流请我到家里吃饭,把我当成自家人一样。
青联还经常组织委员们参加一些很有意义的活动,在各个方面都作为青年的表率,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我曾经和张海迪、姜昆、关牧村他们一起,到百货商场去卖鞋子,本来以为是个很简单的活,谁知道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头晕脑胀,但是还要坚持微笑、耐心、热情的服务,这让我了解到了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我们也曾经到街道上去打扫卫生,洒水、扫地,号召大家爱护公共卫生环境。这些活动,都是让大家积极地参与社会,奉献爱心、热心公益,所以说,在青联的日子,自己的心灵也时时经历着陶冶和洗涤。
从1983年到2001年,我连续担任了三届全国青联常委,很多在青联结交的朋友都一起慢慢变老了。现在我退下来了,但是仍然担任青联之友联谊会的副会长,只要青联有活动,我都会积极参加。我常说,参加青联的活动,就找到了青春的感觉。我和姜昆是同一天加入全国青联的,也是同一天从青联退休的,前不久在青联之友联谊会的活动上我们见面了,都很感慨,我们也约定,一定要在青联站好最后一班岗。
刚刚回到祖国大陆时,我曾经做过一场报告。我说,我为什么回来?因为我想要触摸伟大的祖国,这是我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祖国,虽然她现在还不富裕,但是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好好干,二十年后我们的国家一定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国。回来后的亲身经历告诉我,祖国的发展步伐比我预想的还要快。我想,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积极有为的年轻力量。我很幸运能够加入全国青联这个大家庭,在这所大学校中学习、进步,在这个大家庭中让我从灵魂深处感受到温暖。在青联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骄傲,也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心里面永远都是青联的一份子。
这些老朋友们,尽管平时联系不多,或者只是节日时互传简讯问候,但是心中那份浓浓的情谊始终都在。这友谊,是在青联这块土壤种下的,也是在青联生根、发芽、开花,也像青联一样,永远有生命力,历久弥新。
从1983年我驾驶飞机从台湾飞回祖国大陆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7年,我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始终和青联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1983年5月我到达北京,8月参加了全国青联换届大会,在会上我当选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当时我对于什么青联,什么是团中央都不了解。但是团干部给我的印象是纯朴、热情、坦诚,让我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全国青联这个组织很年轻,很有活力,青联委员中人才济济,都是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但是大家都很谦虚。在青联有一个传统,不管你是什么头衔,什么官职,都一律称呼名字。每次开会或者是参加活动的时候,就是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平台。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青联将各行业、各领域的年轻人团结在一起,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努力向上生长,但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
我还记得1984年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紧接着就和全国青联代表团一起,赴云南、广西慰问,施光南担任团长,我担任副团长。这一个半月的行程中,我们到各个单位、工厂、部队去学习、考察,也组织了很多场慰问演出。同行的还有施光南、陈晓光、覃志刚、彭丽媛、刘敏、关牧村、殷秀梅、侯耀文、佟铁鑫……我们把春晚的节目带到地方去,带到边防部队去,走到哪里都引起很大的轰动。这一路上,我也做了多场报告,报告没有确定的主题,也没有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听众提问,我来回答。我感受到,大陆的年轻人非常渴望了解宝岛台湾,渴望了解台湾同胞的生活,每次报告现场的气氛都非常热烈,让我至今难忘。
虽然我只身回到大陆,在这里没有亲人、朋友,但在全国青联这个大家庭中,我并没有感到孤单。记得每逢过年过节,全国青联的领导们轮流请我到家里吃饭,把我当成自家人一样。
青联还经常组织委员们参加一些很有意义的活动,在各个方面都作为青年的表率,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我曾经和张海迪、姜昆、关牧村他们一起,到百货商场去卖鞋子,本来以为是个很简单的活,谁知道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头晕脑胀,但是还要坚持微笑、耐心、热情的服务,这让我了解到了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我们也曾经到街道上去打扫卫生,洒水、扫地,号召大家爱护公共卫生环境。这些活动,都是让大家积极地参与社会,奉献爱心、热心公益,所以说,在青联的日子,自己的心灵也时时经历着陶冶和洗涤。
从1983年到2001年,我连续担任了三届全国青联常委,很多在青联结交的朋友都一起慢慢变老了。现在我退下来了,但是仍然担任青联之友联谊会的副会长,只要青联有活动,我都会积极参加。我常说,参加青联的活动,就找到了青春的感觉。我和姜昆是同一天加入全国青联的,也是同一天从青联退休的,前不久在青联之友联谊会的活动上我们见面了,都很感慨,我们也约定,一定要在青联站好最后一班岗。
刚刚回到祖国大陆时,我曾经做过一场报告。我说,我为什么回来?因为我想要触摸伟大的祖国,这是我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祖国,虽然她现在还不富裕,但是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好好干,二十年后我们的国家一定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国。回来后的亲身经历告诉我,祖国的发展步伐比我预想的还要快。我想,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积极有为的年轻力量。我很幸运能够加入全国青联这个大家庭,在这所大学校中学习、进步,在这个大家庭中让我从灵魂深处感受到温暖。在青联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骄傲,也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心里面永远都是青联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