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未来盛宴,为谁准备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这些国内顶级院校的名字一个接一个出现在了相城高新区,这都源于他们正全力与大院大所展开深度合作,以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人才与技术的“聚宝盆”。
  通過采访,记者发现,这些携手大院大所共建的创新载体,不仅对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进行转化,更着力孵化符合相城高新区产业定位的、极具潜力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为高起点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夯实了基础。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苏州创新中心
  精准合作,搭建载体凝聚创新“源头”
  说起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苏州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的成立,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年,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苏州分中心正式成立,开启了复旦与苏州的缘分。
  2017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张江合作再升级,创建了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平台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没多久,张江研究院来到相城高新区进行考察,发现这里区位优势明显,并且产业发展后劲十足,于是与相城高新区政府规划成立创新中心。
  “2017年9月,张江研究院就与元和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家对标国家级孵化器的创新中心,并于2018年7月正式揭牌。”创新中心负责人束礼兴说他们也是第一家入驻元和活力大厦的校地合作机构。
  打通“最后一公里”
  提供项目申报、创业导师的辅导服务;对接技术定向研发,匹配高端人才;及时对接合适的投资机构,帮扶初创企业实现资金投融资;对接复旦大学的人才、科研等资源……这些都是创新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的基础性服务。
  “这里像家一样温暖,从我们入驻开始,他们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给力和周到的各项服务”,这是创新空间第一家入驻企业见微智能科技的创始人李鹏飞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感受,苏州福赛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团队一定也深有体会。2018年8月,由江南大学教授创办的福赛思生物科技落户在创新中心,与大多数初创企业一样,研发资源的缺口比较大。得知这样的情况后,创新中心立即找来了投资公司,为企业融资200万,帮助他们度过了艰难时刻。2019年,公司创始人成功申报阳澄湖人才和姑苏人才。经过一年左右的孵化,2019年中旬,企业完成了技术中试,实现高纯度乳果糖生产技术的产业化。
  “教授创业有优势,同样也有短板——缺少市场营销能力”,束礼兴介绍,福赛思生物在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业化之后,又开始为销售发愁了。于是,创新中心再次出手,帮助企业对接渠道商、电商等销售平台,解决销售难问题。
  事实上,类似这样将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服务链进行“无缝对接”,打通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市场“最后一公里”也是创新中心主要职责。“我们会竭尽所能,为每一个入驻的团队和项目做好服务,帮助他们在这里实现梦想。”
  为上海张江、复旦和相城搭建“桥梁”
  创新中心聚集了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优质项目,并且汇聚了一群专业性强、活跃度高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不到两年时间,我们已引入在孵企业42家,其中有教授团队参与的23家,平台项目之间互动、合作平繁,平台与复旦大学产学研合作陆续开展。”
  束礼兴告诉我们,创新中心定位大健康方向,这与相城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是一致的。“我们旨在打造一个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人才集聚的政产学研经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将我们拥有的科研、人才等资源转化为相城高新区的产业与经济优势。”
  他口中的“资源”,确实是非常丰富。
  众所周知,复旦大学拥有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管理、生命科学等多个优势学科,还有众多三甲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上海张江在医药健康领域丰富的产业、人才资源,每年也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
  此外,复旦大学强大的校友资源,也是创新中心不可多得的优势。百年复旦不仅诞生了很多科研人才,在管理和基金投融资方面的校友也令人称羡。当然最重要的一定是来自复旦大学和张江研究院的“智力支持”,特别是多个国家级实验室,也为项目的产学研合作提供着很好的支撑。
  “充分发挥上海张江、复旦与相城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结合相城高新区以及相城的产业布局和定位,借助于创新中心这一平台,促成大健康产业人才向苏州转移,科技成果在苏州转化,打造人才培养和技术落地的加速器,进而助推相城高新区的经济增长。”
  国科双创苏州基地
  共建创新中心 聚焦引育高端人才
  “我们感受到元和的高度重视、积极对接和高效服务。”黄福涛,国科双创苏州基地负责人,虽然基地是今年1月份才真正开始运营的,但无论是前期的沟通、交流,还是入驻后元和给予的服务与关怀,都让他感慨颇深。
  作为北京国科双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相城高新区合作成立的创新创业基地,他告诉我们,运营四个月除了组建好了本地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的资源优势,他们也已经吸引到了5个项目落地相城,正在对接的科技项目有40余个,包括了中科院、清华大学优质项目5个。
  为区域注入双创活力
  “‘国科双创’是大学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搭建的双创平台,是科技人才培养服务的提供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服务商、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的运营。”黄福涛介绍,比如在相城高新区建立苏州基地,就会结合相城、苏州实际需求,从人才培育和引进项目上开启多维度的合作。
  相城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国科双创背后的国科大都拥有着强大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当这些科学家有了成果转换的需求,我们就会帮助他们对接苏州本地市场,包括寻找场地、资源、人才等等。”
  去年,中科院电工所研究院陈永翀凭借其与团队在锂浆料储能电池技术方向的开创性工作,荣获了牛顿基金创新突破奖,在行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创建的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也得到了不少关注。“从技术和市场前景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将这一项目的产业化放到相城区,目前对接工作进展顺利。”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基地还帮助好风光获得了一笔3000万元的融资。   如今基地已经汇聚了通用航空、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与合作伙伴,服务大文创、大健康、大数据、新能源、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向创业项目,“对优质项目的孵化和加速,我们会协同中科院体系及本地投资机构,助力他们加速发展,同时也为元和创新创业注入活动,助力相城经济快速发展。”
  “白龙马”精神 赋能企业发展
  据了解,苏州基地着力建设“两大中心、五大平台”,即科技项目落地中心、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以及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校企联合研发平台、高层人才对接平台、创投产投基金平台、教育培训平台。
  “对接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好的专利对接,并进行协商转让。教育平台更是我们的优势,‘背靠’国科大,我们有着完善的课程研发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当他们有需求时,我们可以邀请相关课程的教授,针对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此外,针对当下中小型企业招人难的问题,苏州基地搭建的人才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初创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会愈演愈烈,我们会为他们嫁接资源。亦或者企业有需求的话,我们也可以去对接国科大的行业教授进行合作。”
  黄福涛强调,苏州基地对项目的成果转换和企业培育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的服务。从项目团队组建、前期寻找市场方向、中期选择投资机会、寻找合作机会,一直到产品上市,他们会全过程地进行赋能、辅导和支持。
  扎根科技服务领域其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既要对接项目、企业,又要和政府打交道。“累是肯定的,但这份事业一方面可以帮助优质的项目转换成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助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月正式启动运营,又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对苏州基地来说,影响自然不小,不过好在,如今已经慢慢步入正轨。“也多亏了元和的大力支持,”谈及元和,他说最初选择落户于此,除了交通优势外,政府的高效与专业也是重要元素,“政府的服务意识特别强,对于落户项目和企业的政策宣讲,区内产业背景的讲解等等都非常到位。”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国科体系的资源联动。”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他透露下一步苏州基地会协同国科控股、喀斯玛控股推动优质中科院产业化项目落户相城,同时联动“国科大杯”双创大赛,协办苏南专场,为元和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大数据与车联网(苏州)创新中心、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城分中心
  打造产业聚焦、服务多维的精准孵化平台
  “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相城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引擎,经过2年成长,我们成为了相城高新区大数据产业的精准孵化平台。”位于元和大厦的大数据与车联网(苏州)创新中心负责人冀贞猛介绍,他们是由同帆云济(苏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零到壹同舟创业孵化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电信学院、交通学院、设计创意学院等优势学科资源的专家及校友,与相城高新区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中心。载体还与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建了相城分中心,旨在依托同济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围绕相城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人才服务,为相城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对的时间,遇到了想要的“人”
  谈起与相城高新区的相遇,冀贞猛用了“缘分”两字来形容。
  毕业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他,既在政府单位工作过,又创过业,还从事过基金投资。“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可以了解政府需求、创业者诉求以及投融资机构青睐什么样的项目,为更好地搭建好创新中心平台奠定了基础。”
  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同济大学苏州校友会副秘书长。“我们学校工科背景实力很强,很多老师和校友的科技成果与产业化都比较近,这也让他们对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有了更强的需求。”他介绍,原先同济相关项目孵化的载体主要是在苏州工业园区和常熟,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相城高新区与他们有了接触并表达了引入产学研资源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在寻找园区和常熟以为地区发展的机会,再加上数字经济是这里的主导产业之一,这些要素“集结”增加了双方的合作的可能性。
  “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团队与相城元和负责招商的领导首次对接后,双方即表达了合作的意向和愿景。至第二次接洽时,在元和主要领导及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院长马钧教授的支持下,双方很快就敲定了成立创新中心的思路和方案。这就是跟元和的缘分”。
  事实上,“缘分”的背后,是相城高新区满满的诚意。“相城高新区政府的高效与专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区位优势和优厚的政策则成为了‘加分项’。”
  从2017年下半年与相城高新区第一次接触,到2018年7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区域的快速发展给冀贞猛带去了不小的惊喜。“当初相中相城高新区,其处于爬坡期的发展势头也是重要元素,三年来以‘高铁’般速度发展的区域,也为我们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打造成区域数字经济重要阵地”
  创新中心运营以来,已经孵化了60多个项目,培育了阳澄湖领军6名,入选元和高层次人才2家,苏州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入库企业17家、还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疫情期间创新中心也是硕果累累,先后引进柏科数据研究院、AO史密斯苏州运营中心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家成立仅2年时间的孵化器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在元和,我们也是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孵化器之一”。
  2018年就落户创新中心的江苏火米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互动多媒体展示系统技术公司。多媒体互动一体化解决方案在400多个数字展厅多媒体项目实践,并且将其应用到了埃及、韩国、越南等海外市场。“另外一家名为‘找玻璃网’的B2B企业,发展也非常好。”这家有国内B2B龙头企业找钢网参与投资的平台,原先只是在创新中心成立子公司,后来因为被相城高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政策所吸引,就将总部搬来了创新中心。“总部落户后,我们和元和的服务让企业感觉很贴心。此次疫情期间,企业受到了极大冲击,苏州市出台的苏‘惠’十条尤其是科技贷等政策,又给他们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企业也是很庆幸,当初选择了我们、选择了元和、选择了苏州。”作为玻璃行业交易平台的企业,2019年的交易流水在5亿元左右,今年有望翻倍。
  走进创新中心办公室,门口还挂着一块“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城分中心”的牌子,冀贞猛直言,作为有同济大学“背景”的创新中心,当学校老师或者校友,有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时,他们比其他区域更有优势。“再加上我们是除了上海外,离学校最近的技术转移中心之一,所以很多项目落地时,大家都会优先考虑相城高新区。”
  除了能够嫁接项目资源外,能够为入孵项目提供更多投融资渠道,也是创新中心的优势。“苏州英特雷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技术研发的初创型企业,创始人是从日本回来创业的,对本地情况不了解,去年碰上资金压力,想要寻找贷款可并不顺利。了解情况后,我们利用中心累积科技金融资源,为他们解决了100万元的贷款,解了燃眉之急,今年他也正在申报阳澄湖领军人才。”
  嫁接大数据和车联网产业上下游资源,也是创新中心的“强项”,特别是在汽車行业的相关领域。“创新平台上集聚了很多同济背景的汽车大咖,同时我们还是同济大学绿色出行创新联盟的创始会员单位之一,对于汽车行业的入孵企业,无论是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到末端,我们都可以提供资源对接。”
  此外,创新中心对于构建自己的产业生态也是十分重视。值得高兴的是,载体内好多家企业互相之间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彼此之间产生了很多业务上的化学反应,甚至几家已经成立了合资公司,彼此的黏连性更强,并形成了产业聚集。随着企业的慢慢成长,这样的集聚效应会更加凸显,“我们希望可以把我们所在的元和大厦打造成数字经济集聚载体,成为元和数字经济的重要阵地。”
  谈及未来目标,他告诉我们,作为创新载体,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载体空间已经趋于饱和,接下来的重点将会是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以及重点产业项目的导入。“我们的理想模式是能够与本地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合作与联动。特别是一些面临转型升级、技术迭代需求的企业,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本’为他们解决创新不足等问题。”
其他文献
苏州评弹是评话与弹词的合称,是中国传统的经典说唱艺术。因最早发源于江苏地区而得名,苏州评弹兴起于明清之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是评弹发展的“黄金期”。  作为优秀的传统曲艺文化,苏州评弹融入声乐教学,既可以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演唱能力提升,构建特色化声乐教学体系,又可以为传统曲艺的传承、保护带来新方法。  曲艺绽新花,苏州评弹的现代价值  苏州评弹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
期刊
2020年,相城建区18周年,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到个体经济,再到如今的高端产业经济,她为美好不断努力。元和街道,作为相城中心城区,越来越多的变化大家都看得见。在立“家业”、立“门楣”、立“口碑”、立“家风”的过程中,离不开相城高新区的付出,他们在服务企业、服务居民,提升区域发展与形象的同时,也怀揣着自身的事业梦想,与元和共成长。此次,记者采访了四位来自不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听听他们眼中的元和,是一
期刊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一座城市,决定让你留下来的会是什么?城市环境?人文气息?吸金载体?发展空间?商贸氛围?其实很多人因为工作选择了一座城,是被动而择居,还是仰慕与向往地选择生活,答案显然是不同的。  在北苏州,“藏”着一个未来的产城融合高新之城——相城高新区,地处相城区域中心,坐拥千年历史,从最初的“苏州乡下”到如今的“现代都市”,从发展产业到城市能级,以创新创业为牵引,吸引人才、项目、资本集聚,发
期刊
4月以来,家住吴中区苏苑新村的吴老伯,发现经常买菜的苏苑市场内猪肉的价格有所下降。这让已经习惯猪肉价格“节节高”的他,有点意外。通过了解,吴老伯告诉记者,原来是最近新开的太湖牧业鲜肉平价直销店使得市场内的猪肉价格每斤下降了3-5元不等,肋排相比个别经营户降幅甚至达到近10元。“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新开平价直销店,是政府给我们百姓实实在在带来的实惠。”  去年下半年,天虹商场落户吴中区的消息让区域内居
期刊
史料记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选址建筑吴国都城,伍子胥于是在苏州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从此开辟了一方霸业。地处苏州市域中心位置的相城区因此得名。  位于相城区“C位”的元和,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孕育着宜人心的美好。车马喧嚣间,现代元和人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期杂志采访了几位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士,来看看他们眼中的宜居元和。  郭天鹏 守护碧水蓝天,让城市更宜居  2002年,从清华
期刊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好玩好看已经不仅仅限于“口口相传”了,一张朋友圈照片,一条抖音短视频,都能让一个地方红遍全国甚至全球。  在元和,也诞生了众多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一起来看看这些最美去处,你集齐了几个?  成全一段自己的旅程  定位:苏州第二图书馆  阅读,是只属于自己的一段旅程。一座城市里图书馆的存在,让看书这件事变得更有灵魂。博尔赫斯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座城
期刊
苏州市中医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吴医先锋队”,共有九名队员,他们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艰辛战疫整整一个月。作为队员之一的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周运海在战疫过程中,身后坚定地站着一位“幕后英雄”,跨越千里在隔空指导着周运海。  他是谁?他就是周运海的导师——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名中医、苏州市中医医院内科的何焕荣主任。  双剑联袂出手,师生齐心协力  此次
期刊
在繁忙的都市,人们选择一家咖啡馆,往往看重的并非其招牌咖啡,而是它的环境,那种文艺的气息以及能够触发灵感的氛围。毕竟有不少像海明威、卡夫卡、雪莱这样的大文豪、大诗人,在寻找创作灵感的过程中,都少不了咖啡厅的身影。  如今,有人在咖啡厅看书,有人在咖啡厅工作,也有人在咖啡厅谈合作,更有甚者将“头脑风暴”也迁移到了咖啡厅中举办。品与喝,早已不是咖啡厅的卖点,空间才是。如何利用好这个空间,成为摆在所有创
期刊
据相关资料介绍,商帮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形成亲密而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会则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工业化的产生而兴起。元和自古商业兴盛,无论是从古代商帮到现代商会,这里一直都很有吸引力。这次,我们选择了元和商会的三家企业代表,聊聊他们是如何在元和寻找商机,引领发展先机的。  周建明:在元和,从乡镇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  33条生产线,2000多名员
期刊
随着城市化的冲击,越来越多没有血缘、没有地缘关系的人们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当这样的“家”变得有温度时,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便不断在社区和居民之间传递着。  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共有28个社区,它们就像一个个家一样,生活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很多美好故事,汇聚成无数个温情的时刻。  华辰嘉园社区  社区小小科普馆,引领科技新生活  体验科学的神奇魅力,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也许身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