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ywi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国际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由于题材和内容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使得其英文创作语言大多都以汉语的翻译为基础。同时为了再现汉语语言文化原貌,其英文的翻译痕迹更加明显。作为一部集翻译和创作于一身的文学名著,《京华烟云》给当今翻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翻译与创作
  1.0引言
  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形式而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境况变迁,描述了中国从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讲述了那个时代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化和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的沉浮与变迁,勾画出近代中国的一副全景图,被国内外众多评论家赞誉为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性作品
  小说于1939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小说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本人也说:“我写过好几本书,尤其以写《京华烟云》最为自豪”(施建伟,1999)
  在阅读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中,除了感叹作者精湛的英文功底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余,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耐人寻味,那就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翻译痕迹,出于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我发现书中有着大量的汉语式的英语。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介绍,很多懂英语的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从汉语翻译过来的作品。近年来,各种有关《京华烟云》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文学或美学价值。但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其学术价值的文章极其罕见。
  2.0林语堂与《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
  2.1集作家和翻译家与一身的文学大家
  林语堂出生在中国,却有着数十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熟知西方文化。在林语堂一生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都是以中国文化为叙事主题的英文著作。然而,其作品与其他一流华裔美国作家如汤亭亭等人的作品相比有着重大的区别。虽然汤亭亭的作品也大多以中国题材作为叙事对象,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毕竟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属于外来文化或异域文化。他们是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中国文化,属于用英语对异域文化(中国文化)进行创作。但对于林语堂而言,中国文化是其母语文化,是他从小就熟知的本土文化,所以在其用英文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母语文化的翻译。因此其大量的英文作品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汉英翻译。同时林语堂也是一位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既发表过有关翻译理论的文章,也翻译过中国古典小说如《浮生六记》,因此对他来说,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出现翻译痕迹是一个必然现象。
  2.2《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
  作为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的文学巨著,《京华烟云》集中国的文化,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审美等因素与一体。林语堂在其英文创作中为真实再现汉语语言文化的原貌,其英文的创作语言很多以汉语的翻译为基础。例如:You have crossed more bridges than we have crossed streets; My intestines are broken,等等。懂英语的中国人一看便知它们所对应的汉语。正如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说:“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之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领悟出来。中国人的奇特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林语堂,2002)事实上,尽管林语堂的作品用英语写成,但其中的绝大部分素材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即用英语表达了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事件和意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在描写很多中国独有的事物时,众多关于中国意象的词汇,最初是以中文形式在他脑海中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没有一个完整的中文文本在前,但《京华烟云》中很大一部分的确带有翻译的性质。
  3.0《京华烟云》的互文性与创作缘由
  互文性(intertexuality)是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Kristev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她指出,任何一个特定的文本的意义的产生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因此,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的,从中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辨认出其他文本的痕迹。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京华烟云》和《红楼梦》。前者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不仅因为它跨越了中国四十年的时代变迁,塑造了八十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创作缘由源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未遂心愿。林语堂原本想把《红楼梦》译成英语,后来改变初衷,决定借鉴其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虽然《京华烟云》的小说背景为现代,但书中有很多情节和人物经历可以让读者联想到《红楼梦》。包括其中所描述的园林风景,民风民俗,男女爱情,妯娌矛盾和父子冲突,无不脱胎于《红楼梦》。例如:《京华烟云》中和红玉和《红楼梦》中的黛玉的性格和命运就惊人相似。两个人都善于写诗作画,又都多愁善感,身体多病,都和自己表兄青梅竹马,相知相恋,又都因为感情上的误解焚烧诗集。从这些人物和情节的相似性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重大影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京华烟云》是把《红楼梦》中的故事和情节以再创作的形式搬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京华烟云》的互文性特征还表现在语言方面,小说虽然用英文创作,但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语言逻辑却是中国式的,充满了中国味道,与之形成互文关系的显然是中国文学。这也使得小说中处处流露出一种翻译的痕迹,似乎作者在写作时头脑中一直在有意或无意的经历着一个翻译的过程。   4.0小说中的翻译因素
  4.1Chinglish在小说中的表现
  林语堂在其英文创作中有时为了真实再现汉语语言文化的原貌,会特意采用汉语(Chinglish)的表达形式,这种英文的创作语言可以被视为对汉语语言文化的英译。懂英语的中国人一看便知它们所对应的汉语,以林语堂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化功底,在小说中出现Chinglish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意为之。
  我们来看下面例子
  1“ When a family is in poverty it produces a filial son, and when a country is in danger it produces a patriot” said Mr.Yao, quoting a proverb.
  姚先生引用一句谚语说:“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张振玉译)
  2 Be a monk for a day and strike the bell for a day—that is everybody’s attitude.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家都是这种态度。(张振玉译)
  3 Suyun will have to obey. Who told her not to give birth to a son?
  素云也只好服从,谁叫她不给曾家生个儿子呢?(张振玉译)
  这三个句子显然都是汉语中的常用语言,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林语堂在创作中,不自觉地直接将其进行了字面翻译。上面前两个例子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所以英语读者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多少问题,但第三个例子chinglish的意味实在太强,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属于极端的直译现象。因为例子三虽然是问句,但并非表示单纯提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抱怨和不满的语气。类似于英文的反问句“who cares”,如果不借助上下文估计英文读者理解起来实属不易。从西方读者对本书的反应来看,林语堂通过照搬原文结构,把汉语文化的语言色彩和思维方式忠实的传递给英语读者的写作风格获得了积极的反响。
  4.2补偿式的“翻译型”写作
  由于林语堂的英文创作大多以中国文化和生活为主题,原文文本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对外国读者来说显然会构成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碍,有些地方需要增加一些辅助性的翻译手段,即翻译学上所谓的”文化补偿”现象。这些现象在汉语中无需特别表达,但在英语中需要解释说明以避免误解。
  例如so a vigilant guard should be kept lest Mannia in her despair should seek a“short-sighted” way out, by which she meant suicide.
  大家特别看着曼娘,怕她一时想不开会寻短见(张振玉译)
  在上面的例子中林语堂保留了汉语“寻短见”的字面形式, 但出于读者接受性考虑,补充了自杀一词,将其在汉语中的指代含义直接译出,既保留了汉语特色,又不会造成文化误解,明显带有翻译痕迹。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写作的过程中出于刻意保持汉语语言和文化原貌,向西方读者传递东方文化本色的目的,出现了大量的汉语表达或思维的句子,这在描写中国题材的英语小说中(如赛珍珠作品)极其罕见。从本质上看,其文学作品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汉英翻译,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对于这种特殊的写作方式,笔者想借用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的一段话来做描述。
  “多数情况下,我宁可选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但是,对于思想文本,尤其是来自古老的中国的思想文本,翻译的优雅往往表明它对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做了大幅度让步。然而这种情况下读者却只能得到一个相当粗浅的印象”。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颖的研究视角,未来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通过比较其不同的汉语译本,探讨一种文化用外语加以表现的可能性,估计会取得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02(1).
  [3]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10(4).
  [4]王宏印.《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服饰配件在服装整体形象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人们看来,服饰配件仅仅是用来搭配服装的。但是,恰到好处的配饰搭配在提升服装的整体美感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服饰配件的起源和特性的分析,对服饰配件如何在服装设计中体现美感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服饰配件;美感;服装设计  一、服饰配件的起源与发展  服饰配件是指除服装以外,所有附加在人体身上的装饰品。关于服饰配件的起源说法众多
期刊
摘要: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有待完善和充实。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运行的原因,进而提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若干设想,希望对推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管理会计; 应用情况;原因分析;设想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期刊
随着军队采购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结算中心作为资金支付结算与财务监督职能部门,在采购资金管理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也给结算中心资金管理工作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采购资金管理的主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军队采购资金管理,本文对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军队采购资金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采购资金结算范围。作为军队采购资金支付机构,结算中心不仅要对属于保障范围内的机关事业部门的军队采
期刊
摘要:积极探索崇廉文化建设,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廉荣腐耻的价值判断,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党风政风,为反腐工作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因此,探索切实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路径,把观念层面的崇廉文化内化为权力主体内在的信仰信念、价值值取向和道德操守,是廉正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崇廉文化    从制度、信仰、 道德三个层面探讨了崇廉文化建设主要不是一个价值理
期刊
摘要:儒学的道德论涉及到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它既属于伦理学的范围,同时也具有宗教的意义。传统儒学道德价值的失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大众文化中建构儒家的道德理性应该从家庭、社区和学校这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传统伦理;儒家;道德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道德理性方面,即“明人伦”,也就是探讨如何做人的道理。儒学伦理思想中的道德境界,可以分为两个
期刊
摘 要:凡是建筑工程施工,基本都离不开土石方的开挖与填筑。土石方工程通常涉及土石方的开挖与土石方的回填等项目,施工的难度和强度比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控制,特别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要严格遵守施工合同,根据合同规定的范围、权利和义务、职责等,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施工,确保土石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本文主要论述了土石方工程的概念以及土石方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的意义,同时分析了土石方工程的
期刊
摘要:黄老之学在汉初六十余年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经历了萧曹与文帝、窦太后等人对治国思路的理解与选择。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环境,也迎合了当权的军功受益集团的思想品位、利益取向,同时其兼容并包、清静无为的思想品格也有助于其在诸多理论中脱颖而出。但黄老之学得到统治集团的支持,成为独尊一时的意识形态,却也由此丧失了生命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黄老;意识形态;无为    高祖元
期刊
摘 要:造价控制是建设工程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而建设项目投资方是建筑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主体,本文从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各个阶段分析目前我国造价控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投资方应如何合理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开发成本。  关键词:造价控制;存在问题;控制措施  建设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额控制在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以内,在各个阶段随时纠正发生
期刊
摘 要:混凝土由于其生产成本低,具有耐久性好、防火、适应性强及应用方便等优点,而成为近代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建筑在不断地增加,而过去低标准的建筑己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需要进行维修、加固和现代化改造,从而建筑业的发展过渡到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的发展时期。因此,对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研究和探讨,已经成为我国对现有建筑物实施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加固;
期刊
摘 要:本文在结合市政工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市政工程的安全生产目标。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一、引言  市政工程多数在城市内施工,战线长、露天作业、交叉施工、交通和环境影响大是市政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类工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使得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与其他建设类工程的安全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