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之外,寿司被看作是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要看女招待穿了和服,翩翩地托着盘子放在你面前才能品味。到了日本才明白,寿司店开得满街满城,是最司空见惯的食品。
  所以,一顿寿司吃出3万日元(约合1826元人民币),还得提前一个月预订,就有些天方夜谭的意味了。在东京银座就有这样一家名叫“数寄屋桥”的寿司店,只有十来个座位,也不卖其他菜品,只有寿司,却能让全世界的食客趋之若鹜。
  曾有位记者不服气:“寿司嘛,无非就是饭团上加一块鱼或虾,新鲜一些而已。”结果亲自品味了一番后,他觉得的确大为不同,于是打包了几个去向专家请教。
  专家指着其中最不起眼的比目鱼寿司做了点评:这种寿司取的是新鲜比目鱼的侧腹肉,放在饭团上做成,和其他品种相比,材料并不算名贵,但吃起来却是喷香满口。这种寿司的美味来自于比目鱼肉中的一种油脂,这种油脂集中在比目鱼侧腹处,越嚼越香。一旦鱼肉不够新鲜,这种油脂就会氧化变味。但仅仅新鲜还是不够的,如果吃出鱼腥味,寿司的味道要大打折扣了,这家的寿司在鱼肉与米饭之间夹着一片紫苏叶,既去了腥味,又别有一番风味。
  这家店里的饭团也很特别,做的时候加入了米醋和糖,有很好的解腻去腥效果。米饭的温度也很重要,温度过高,就会变相对鱼片加温,影响其味道;如果过低,吃着会不舒服。数寄屋桥的做法是一边准备好极新鲜的鱼片,一边把饭团放到微凉,然后压上鱼片和紫苏叶。送到客人面前时,饭的温度还来不及传导到鱼片上。吃的时候,鱼是冷而新鲜的,饭团中心却是微温的,加上淡淡的米醋与糖的味道,咀嚼起来回味无穷。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食欲大开了?而说到底,一个小小的寿司店能有这么大名气,关键是因为“他们店有小野先生”——被称作“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小野先生今年88岁了,他26岁开始做寿司,至今精神矍铄。
  每天,他都会站在寿司台前,亲手给每位客人捏寿司。一天下来,他要做800个寿司。他还设计出了寿司的最佳赏味顺序:第一乐章是经典寿司比如三文鱼、比目鱼;然后是即兴的第二乐章,按照时令节气的海鲜来上,比如针鱼、章鱼;结尾是一些传统菜式,比如海鳗、煎蛋糕。客人全部吃完以后,小野带着62 岁的长子祯一站在门口,和每位离开的客人鞠躬告别。每天睡觉时,他都要带上一双手套来保护双手,以保证制作寿司的时候不会丧失敏锐的触感。2011年,美国好莱坞导演大卫—贾柏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寿司之神》,还参加了柏林电影节。
  70岁时,小野先生患了一次心脏病,在那之前,他每天都亲自骑自行车去市场进货。与他合作的海鲜商人,都是“只卖这个”——卖虾的只卖虾,卖章鱼的只卖章鱼,卖海鳗的只卖海鳗。“每天大概只有3公斤的野生虾,我会全部留给他。”卖虾的老板说。“最好的鲔鱼,只有一尾,我们会卖给他。”鲔鱼老板说。
  小野的团队一共有6 个人,刚进入的学徒要学习的是手工拧毛巾送给客人。只有等到能拧好毛巾,才能学习碰刀和鱼。再这样10年过后,才会让你学习煎一个蛋糕。小野的长子祯一已经62 岁了,现在还未真正出师。
  有趣的是,曾经吃过小野所做寿司的食客,描述各不相同,连寿司所用米饭的软硬也说法迥异。直到采访了本人,才算弄明白其中原因。原来,小野制作寿司,是真正的“看人下菜碟”。同一种寿司,给女士,他会做得小一点;而对上班族,则会选择把饭团捏得紧一点,因为这些人都是用筷子夹着吃的,以免吃的时候散掉。
  认识小野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能被称为“神”,并不仅仅是从业时间长,关键在于他对这个行业的用心体味。到他的店里来,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还有一份谦恭的敬业和奉献之心。正如小野说的那样,“你必须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
  小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技艺毫不隐瞒,絮絮叨叨之中,全都是琐碎的细节,每一件看起来都不那么重要,但加在一起,“寿司之神”的面容便呼之欲出了。
  日本被稱作匠人的国度,小野先生这种对职业的痴迷和敬重,也许便是所谓匠人国度的真谛。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积累薄弱是普遍问题,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且对作文创造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制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特点、学习基础、兴趣爱好,通过扎实有效的综合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积累,提高表达与创作水平等等。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叙述。   一、指导拟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接触各类优秀读物   小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时辨别能力低,因此绝不能
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戏剧元素的小镇——新康戏乡。我们走在铺着青石板的小路上,看着墙壁上的戏剧人物。上面有身插旌旗的白面小将;有用扇子遮着脸庞的害羞少女;有威风凛凛、手持长枪的黑脸大汉;有身着青衣、老气横秋的老旦……  看着看着,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戏剧世界,墙上的人物都动了起来。有的手持马鞭,高声喊道:“贼子休走!哪里逃!”有的拿着长戟舞得虎虎生风,接着单脚站定,摆一个金鸡独立的造型,好帅气!有的小丑脸
“生活是根,艺术是花”。人总应该有一些兴趣爱好的,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养花,还有人喜欢练练书法,我的爱好是弹电子琴。  记得刚开始接触电子琴是我六岁的时候。因为弹琴有许多好处——增加自我修养、陶冶情操、从小培养对音乐的感觉、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培养孩子对音的敏感度,所以妈妈就让我学电子琴。  学琴的第一天我很兴奋。很早起床,一路上我连蹦带跳,终于到了五金路幼儿园。到教室一看,有好多人
湘西,为古代楚国的属地,是大山的世界,云生幽谷,美丽而又神秘。  在这样的大山里,民风纯朴,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土家族服饰、苗族服饰、刺绣、剪纸、根雕、木雕、石艺、泥塑、草编、竹编、西兰卡普等民间美术工艺应有尽有。苗族鼓舞、苗族对歌、吹木叶、吹唢呐等民间舞蹈与音乐名噪一时。赶年、六月六、四月八、赶秋等每一个民间节日,都是艺术的大汇演。  所有的这些,为孩子们承传优秀民间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去年年底期末考试,我得了第二名,爷爷为了奖励我,也为了鼓励我更加奋进,送给我一把从承德买的吉他。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妈妈曾经说过:音乐能陶冶情操,使人的性情变得温和。看着漂亮的吉他,我爱不释手,但是却对它一无所知,不知道那么美妙的曲子是怎样弹出来的。于是妈妈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帮我报了吉他班。  走进吉他班教室,看见好多同学都在学吉他,原来有这么多的吉他爱好者,我想我一定要把吉他学好,成为这些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