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三个关键词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qi65118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来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还是各种美的蕴含者和激发者。而要感受到这种美好,学习语文就要紧紧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旗帜鲜明地要求学生加强积累。
  学生应积累常用的字音、字形,念准音,写对字,说好普通话,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学生应积累一定的具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和哲理意义的名句名篇,这本身就是对祖国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也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学生应积累内涵丰厚的写作素材,积极应对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因坚持积累而取胜,是何等快事!
  
  二、品味
  
  爱因斯坦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语文课上,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文字文学带来的乐趣,“品味”语文的美。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也是品味文学作品和生活的过程。品出了生活的味道,有了生活中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去,才能品味出古诗、散文中有审美价值的信息。如此这般,带着自己的生活感悟,投入自己的感情做题,就会从单调的题目训练,回归到感悟他人情思、揣摩语言精妙、品味古今风韵的本位,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就真正成了精神享受的过程。同时,把品味生活得出的直接体验和品味文学作品获得的间接体验转换成文字,就是真切、深刻的作文。没有“品味”,浑浑噩噩度生活,何谈语文?何谈生命质量提高?
  
  三、参与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语文尤其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语文课上学生不应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应参与到课堂中来,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都应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只有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的感受、体验得到老师前所未有的珍视,才能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才能获得心智的发展,才能培养大方开朗、乐于交流的健全人格。唯有如此,语文学习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又无处不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最鲜活的源泉。学生应该把身心都参与到生活中去,时时刻刻灵魂在场。这样,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甚至留意街头的标语、广告,都会成为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教育学生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
  总之,要紧紧抓住“积累”“品味”“参与”这三个关键词,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激起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心灵的焰火,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年轻的生命在蒸腾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北武邑中学
其他文献
一、单词拼写    根据句意和所给的汉语提示,写出句中所缺单词的正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