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关键词】胆囊疾病疼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1-02
  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 、嗳气、厌油腻,体格检查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阳性结果基础上来明确诊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治疗多从止痛、抗感染等对症着手,或行胆囊切除术及ERCP手术,大多近期疗效较好。但是,许多胆囊疾病患者的腹痛存在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生活,现代医学对此多应用消化酶制剂治疗,疗效不能满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祖国医学对于腹痛的病机总括,从这方面着手,辨证论治胆囊疾病的腹痛,能够对缓解疼痛,减少复发更有帮助。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就有了相关论述,可将它归属为“腹痛”、“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疏泄不利致“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失濡养所致“不荣则痛”[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谓:“胆病者,善太息,呕宿汁……嗌中阶阶然数唾。”《素问?缪刺论》有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曰:“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灵枢?胀论篇》则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灵枢?五邪》中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亦云:“少阳经……是动则痛,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准确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并对实证腹痛的病机作了阐述,多因气滞、血瘀、湿热、砂石等原因所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皆为“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又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叶天士说:“积阳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及“络虚则痛是也。” 《素问·举痛论》提出“血虚则痛”。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云:“肝血不足,……为胁肋痛,为少腹痛,……凡此皆肝血不荣也”等。历代先贤也有阐述虚证腹痛之理,多因阴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阴虚郁滞、脾胃虚弱,皆为“不荣则痛”。
  本病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阴虚郁滞等,病位在胆,病机从气滞、石阻、血瘀、湿热、阴虚、气血不足等考虑,所致肝胆疏泄失常,则不通则痛,或由于各脏腑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治疗上分虚实而治,宜理气、消石、活血、清热祛湿、滋阴柔肝、益胃健脾。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据证加减。肝郁气滞证应疏肝理气,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香附、陈皮理气,川芎行气活血通络,白芍、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脹满、脉弦等肝气郁滞之证[3]。湿热蕴结证应清热利湿,行气通络,予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茵陈、栀子、大黄清泄肝火,柴胡行气疏肝,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瘀血阻络证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予血府逐瘀汤或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方用红花、当归、桃仁、生地黄、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枳壳宽中行气,桔梗宣肺气,牛膝引血下行,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疏肝利胆,缓急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阴虚郁滞证应养阴柔肝予一贯煎加减,方中枸杞、生地滋养肝肾,麦冬、沙参、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砂石瘀滞证应软坚化石、行气化瘀,予五金汤加减,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利湿、排石通淋,郁金理气通络。脾胃虚弱证应益胃健脾,治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补中和胃。此病重在“通、荣”,但二法并非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在辨治之时,亦有相互包容之道。
  此病易反复发作,缠绵迁延。故应当注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以防病之始。尽量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油腻,生活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凉性食物,因为饮食不节,过量食用肥甘厚味,使脾胃损伤,以致湿热内生,胆气郁滞不通。调畅情志,气机调畅,利于病情恢复或减少复发。护理得当可减少本病的复发的概率。
  胆囊疾病之腹痛,因胆属六腑,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实证多因各种实邪阻碍经络气机导致胆腑运行不畅,治疗应以通为主,通则不痛。虚证多因胆腑失于濡养,治疗应以荣为主,荣则不痛。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在各方证里配伍行气通络,疏肝利胆,养阴柔肝之品。从“通、荣”着手,从整体观出发来进行辨证论治,注重肝胆脾胃互调。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66 -174.
  [2] 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年11 月第32 卷第11 期
  [3] 潘丰满.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年11 月第21 卷第11 期  120-121
  作者简介:
  周活力(1988-),学士学历,现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方法:纳入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评价两组患者SDS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DS评分(33.52±2.00)分,对照组护理后SDS评分(42.30±3.26)分,观察组评分低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培养综合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带教模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带教的30名实习生,纳入实验组,开展综合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带教模式;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带教的实习生中选择30名,纳入对照组,开展常规带教模式。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组出科考核结果、实习生对带教模式满意度均更加理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討穴位按摩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实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和术前进行常规护理及相应的术前指导:实验组从入院开始给予针对性的中医情志护理和穴位按摩,即按摩太阳、百会、风池、廉泉、承浆穴位,每个穴位按摩1-3分钟,每晚1次。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的焦虑分值,入院时及术前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1)术前两组焦虑分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养胎防病的理论与方法在孕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治疗的孕妇患者100例作为对象,将这100例孕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养胎防病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孕妇患者在孕期5-24周阶段是否进行唐氏筛查及是否进行胎儿畸形诊断、孕妇运动及饮食情况,是否存在妊娠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合汤加减在缓慢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到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试验组(n=44),对照组施以心宝丸治疗,试验组施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合汤加减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的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熏洗+贴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治疗,研究组采用中药熏洗+贴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
期刊
【摘 要】目的:本文分析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问题。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8年出现的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100例为分析对象,对每项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探索了相应的预防方式。结果: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主要有中药颗粒剂品种问题、单味中药颗粒剂代替饮片问题、单味中药颗粒剂混浊。结论: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医护人员采取一定的预防方式并加以注意。【关键词】中药颗粒剂;问题
期刊
【摘 要】目的:活血化瘀汤结合中医按摩治疗骨伤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在我科室进行骨伤后肢体肿胀治疗的98例病人进行调查,调查选取时间为2018.5-2019.3。根据随机方式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运用了活血化瘀汤与中医按摩结合治疗方式。分析2组最终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肿胀消退时间早、患者自我感觉满意度高,两组差异明显,P<0.0
期刊
【关键词】性早熟;中医辩治  【中图分类号】R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9-01  “性早熟”这一名称来源于西医学,古代医学文献中论述较少,但对人体的发育过程却有明确的认识。《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国内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代谢综合征的文献,总结代谢综合征在中医体质学上的特征与规律、研究现状,并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代谢综合征方面的发展趋势。方法:以万方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data)、中国知网总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cqVIP)自数据库收录至2019年6月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代谢综合征的文献为资料来源,对纳入排除后文献采用Note Expre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