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鹤的足迹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的北方,乍暖还寒,坝上草原的冰湖上出现悄然融化的片片水洼,风吹过后,荡起层层波纹。天空中时而飞临的鸟群变换着队列,俯视大地,寻找曾经的家园。欢快悠扬的鸟鸣也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临。
  由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郭玉民博士率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部分委员及《旅游纵览》杂志社记者组成的科考队,3月22日抵达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同行的还有日本鹤类专家原口优子女士。从沽源开始,以鹤类及其他重要濒危鸟类的生境调查为重点,目标是“沽源—多伦—法库”。
  闪电河湿地——鸟类的温馨家园
  沽源县的闪电河是滦河的上游,从河北省的丰宁发源,经沽源流入内蒙古的正蓝旗、多伦再进入河北境内。闪电河流域河湖密布,是鹤类北迁的重要迁徙途径。郭玉民博士多次来过沽源,熟悉这里的鸟类资源状况及迁徙活动规律,这位国内外著名的鸟类专家对鹤更是情有独钟。去年10月,郭玉民带领学生与闪电河湿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为期7天的湿地鸟类监测、调查工作,新发现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头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矛隼,使闪电河湿地鸟类从原来记录的176种增加到178种,本次的考察是否会有新的收获,大家都心怀期盼。
  3月23日清晨,汽车沿着弯曲的乡间公路到达湿地保护区的监测站,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已经先期到达这里开展工作,见到老师来了,他们非常高兴,汇报说昨天在湿地发现了20多只灰鹤,还有大鸨和矛隼。
  提到矛隼,便想到了它的别称“海东青”,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之鸟,没想到在今天的草原上还能领略它的神俊英姿。郭玉民介绍说,矛隼数量极少,属于受威胁物种,国内只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与河北交界地带偶尔能见到一些。
  在这里顺便先认识一下郭玉民博士。这位有着“仙风鹤骨”之韵的前沿学者,虽然只有51岁的年龄,却蓄着花白的胡须,谈吐诙谐幽默,还时常拿自己的长相开开玩笑,夸大自己的年龄,让年过花甲之人都信以为真,甘愿称他为老哥。不知郭老师在大学讲堂上是怎样的讨人喜欢,至少科考过程中给大家带来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科考活动在郭玉民先生的安排下有序进行,大家遵守一个共同的约定,就是所有的相关活动都不能干扰鸟类的生活空间。先在鹤类休憩的湿地范围内熟悉环境,确定观测地点,又到几处小湖和水库考察,拍到了小天鹅、鸿雁、豆雁、红隼、凤头麦鸡、蒙古百灵等多种野生鸟类。
  第二天日出前再次赶到监测站旁的湖边。6点10分,太阳从东方的山脊背后透出,大地一片金光。上万只雁鸭飞过,在逆光下与远山构成一幅恢宏优美的画面。湖面上还有成群的小天鹅休憩,优雅而恬静。
  草原上的一组由郭玉民驾车,在一片干涸的湖底缓慢行进,仔细搜寻目标。初春的地面上草色枯黄,鸟类的身影时常会掩藏其中很难发现。然而再隐蔽的鸟,只要目力所及,就难逃郭玉民的眼睛。“发现大鸨!”凭着观鸟经验和观察周围环境,果然发现有4只大鸨在百米之外的莜麦地上悠闲地觅食,丝毫没有在意远处人们的关注。
  大鸨也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近些年由于栖息地屡遭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放牧,再加上农药及人为偷猎,致使种群减少。鸨名来自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70只,形成一个小家族,于是人们就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不过现在人们很难看到70只以上成群的大鸨,在中国的总数大约仅有1000只上下了。
  郭玉民给另一组人员打电话,通报发现大鸨的消息。等到后车赶到的时候,4只大鸨也许觉察到是陌生来客,便抬起头来,几步助跑,翩然离去,给人留下了优美的倩影。
  不过让大家小有遗憾的是,本来到沽源是为白头鹤而来,却因天气原因,白头鹤还没有如期报到。郭玉民说:“它不飞来,我该飞走了。”他以湿地做课堂,向继续留在此地的学生们叮嘱观测白头鹤的注意事项。
  郭玉民一直把白头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学术课题,为了做好白头鹤的繁殖生境和种群数量调查,他在东北林区一待就是几年,藏在又湿又冷的帐篷中与白头鹤近距离对视,观察和记录白头鹤的习性和繁殖过程,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郭玉民在全国各地寻找白头鹤,就像寻找自己的孩子,为了这份事业,他愿与鹤共白头。
  多伦淖尔——众多河湖串起的生态珠链
  与沽源接壤的多伦是本次鸟类科考的重要一站。多伦县名源于蒙古语“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其实远远不止7个。多伦地表水量丰富,湖泊众多,形成了一片片湿地,因此成了鸟类的重要迁徙地和繁殖地。
  在多伦县城,科考队的车辆左转进入县级公路,在途经闪电河河床地带的桥边停下来。郭玉民安排大家架好望远镜和摄像机,说远处应该有内容。透过望远镜的镜片,果然发现有成群的灰鹤在远处舞动,大家非常惊讶和佩服专家的眼力。
  其实,郭玉民在此之前已经备足了功课,每天通过跟踪器反馈回传的卫星数据,有详细的记录,他已经知道去年亲手环志的灰鹤已经从北京的野鸭湖到了多伦,就在远处这一鹤群中。在河滩地带,灰鹤的数量估计超过200只,还在不断地飞落。因为正是迁徙季节,鹤群经常起飞盘旋,是在练飞。郭玉民说,我先把数量记录下来再拍摄,必须在车里慢慢接近它们。
  这时,日本鹤类专家原口优子女士在望远镜里惊奇地发现,群里有两只白枕鹤,引得大家都来观看。白枕鹤虽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但全球种群数量只有5500~6500只,属于濒危物种,比白头鹤、灰鹤更加珍贵和稀有,白枕鹤在这里落脚,应该是在寻找繁殖地了。
  在大家忙于观测、计数和拍摄的同时,郭玉民和当地老乡聊了起来。老乡说,这一带过去鸟很多,天鹅满天飞,黄羊狍子有的是,鹤、雁、鸭都有,地鵏(大鸨)也常见到呢。地鵏在沙丘边下蛋,赶巧看见,一窝3、4个,淡绿色,带些黑点,个挺大,3、4两一个。这几年鸟变少了,原因可能和天旱、农药有关,还有的地方搞旅游,开饭店,外地人来要吃野味,就有人下药,用呋喃丹毒死鸟,捡来卖高价,有几个人让人举报就被抓起来了。   郭玉民从车里拿出宣传资料给老乡看,嘱咐他们转告乡亲们,一定要保护野生鸟类,捕捉和伤害野鸟都是犯法的事,不能干。郭玉民把朴实的老乡当朋友,互相留了电话,握手道别。
  晚上到达宾馆,郭玉民打开电脑,查看环志鸟类活动线路图。1只标号01的灰鹤在闪电河一带出现,时间、经度、纬度、高度、速度、还有航向、温度、电压、精度等,都有精确数据显示。白天发现灰鹤的地方,正是跟踪器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说,佩戴微型跟踪器的灰鹤01号从哪里飞来,在哪里栖息,都能够掌握精确位置信息,如果必要,每天都可循着鹤的足迹,与鹤同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与鹤的距离不再遥远。
  法库——白鹤迁徙的“水岛”
  从多伦到法库,科考队一路奔走忙碌,沿途考察了达里诺尔湖的生态环境,拍摄了西拉木伦河的落日余辉,3月26日到达辽宁法库县,实地了解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白鹤的迁徙情况,并应邀参加那里举办的第六届法库国际白鹤节和学术研讨会。
  早就听说法库是“中国白鹤之乡”,到了法库县城之后,首先看到的是白鹤楼、白鹤大道、白鹤大桥、白鹤广场、白鹤大剧院,浓厚的白鹤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住宿的宾馆也陈列着有白鹤形象的书画摄影作品和旅游纪念品。
  3月27日早4点30分,科考队成员由县城出发,去往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观察白鹤,行驶50公里后到达湖边。同行的还有世界鹤类基金会副总裁吉姆·哈里斯夫妇,沈阳理工大学生态学家周海翔、东北林大的吴庆明博士等专家。
  獾子洞湿地是法库境内最大的一处湿地,面积2047公顷,食物丰富、环境良好,为鸟类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这里生存的鸟类达180多种,高峰期数量近6万只,我国境内生存的9种鹤类中,栖息这里的就有6种。每逢春秋时节,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丹顶鹤、灰鹤、沙丘鹤等齐聚獾子洞湿地。在6种鹤类中,每年造访法库的白鹤数量最多,高峰期日均超过2000只,占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70%以上,从鄱阳湖到西伯利亚南、北迁徙这里是第一站,停留时间长达90天。白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的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东北虎等同等保护级别。
  白鹤蹁跹飞舞,是法库的一大景观,这种现象千年不衰,从而诞生了法库悠久的白鹤文化,自辽代就尊鹤、礼鹤、爱鹤,而今“白鹤”已被评选为法库“县鸟”。2012年5月,法库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鹤之乡”称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赋予獾子洞湿地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意义,使其具备了开展湿地保护和科普宣教的独特资源条件。
  周海翔老师是一位生态学家,也是一位保护野生动物的斗士,多年来仗义直言,热心公益事业。他对獾子洞白鹤栖息地非常熟悉,在前面开车引路,辗转进入到鸟群醒来后去觅食地的通道附近。此时,东方天际一片红霞,成群的鹤、雁和鹳,像接受检阅的空中战鹰,在初升的阳光下次第掠过头顶,尤以白鹤的舞姿和队列最为优美。
  回到法库县城时,“第六届沈阳法库国际白鹤节”系列活动已经开始陆续进行。来自国际鹤类基金会以及中、美、俄、日、韩、蒙古等国家的官员、专家、学者共同签署和发布了《保护白鹤法库国际宣言》,并向国际社会提出建议“每年3月27日”为“世界白鹤日”。白鹤塔下,白鹤拳、白鹤舞的团体表演从另一层面反映了保护白鹤的公众力量。
  下午的以“保护白鹤——人类共同责任”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和以“关爱白鹤、保护湿地、共享家园”为主题的国际讲座设在法库三中,主要面对中小学生开展。各国专家、学者与学生见面,传播保护鸟类的理念。
  郭玉民博士的自我介绍颇有深意:“我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虽然在北京工作,但我是从长江流域随着鹤一起,鹤飞来,我开车过来,我还将继续开车,沿着鹤的飞行路线直到我们的边境。”
  正如郭玉民所计划的,有鹤的牵挂,他将继续前行,北上吉林和黑龙江,寻找鹤的足迹。分别时,想起元代王冕描写琴鹤的诗句,赠与郭玉民、周海翔等为了中国的生态保护事业而奔走呼号,像鹤一样高洁清雅的学者和志士们,该是恰当的表达——
  宰宰华表鹤,古质清且闲。
  旷哉万里怀,皓月同蹁跹。
  饥琢芝田春,渴饮瑶池泉。
  一鸣九皋远,梦浇琼华寒。
  下视寰中人,谁识横江仙?
  岂无王子乔?相期青云端。
其他文献
赤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贵阳却清风习习,凉爽宜人。来自世界的嘉宾荟萃“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共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放飞“绿色梦想”,推动绿色变革,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的一件盛事。  可以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扇通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窗口。透过这扇绿意盎然的中国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从祖国乃至世界各地吹来的生态文明之风,以世界与历史的视角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
期刊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盐的星球。  占地球表面积70.9%的盐水水域被称为海洋,分布于地表的巨大盆地中。全球海洋所含盐分总量约在4500亿吨以上,有人曾经推算,如果把海水中所有的盐分都提取出来,铺在陆地上可得到厚153米的盐层;如果将全部盐铺在中国国土上,可使地面平均高出海面2400米左右。  除了海盐,盐的原料还主要有:湖盐、井盐和矿盐。盐是极其普通的,它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血液。不过,您可知道
期刊
有一句俗语在旅游业界流传,叫“南有周庄,北有周窝”。周庄是江南水乡,文化古镇,声名远播,而同为小镇的周窝却是夜空闪耀的一颗新星。  周窝坐落在冀中平原上的河北武强县,没有独特的山川名胜,没有厚重的古迹遗存,像其他周边村庄一样,千百年来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这片平常的土地,然而今天,却有众多的中外旅游者和音乐人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周窝到底发生了什么,有哪些引人的看点,让人趋之若鹜?  夹在熙熙攘
期刊
“阿尔泰山”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阿勒泰辖区,它本不是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区,把它介绍给读者的原因是它太美了,如果到了新疆,我们建议您一定要去阿尔泰山看看。  “阿尔泰”蒙古语是“金子”的意思。阿尔泰山蜿蜒在中、俄、蒙、哈四国之间,全长2000多公里,海拔2500~3500米,主峰友谊峰海拔4374米。这里山奇、水绿、景美、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林木错落有致,从山麓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上到高山草甸
期刊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对绿色环保的概念愈发深刻了,生态旅游提出的“绿色旅游”和“回归自然之旅”理念掀起了一股新的旅游热潮。而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旅游的新看点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相辅相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而每一次的生态旅游又是一次绿色的科普教育,多样性的物种不仅更新了我们的视野与知识库,让我们在旅游中学习知识,更唤起了人们对生态保护与可持
期刊
盐,虽然看似微小,却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现在的盐是廉价且常见的货物,而谁能想到就在几百年前,盐却是比金子更贵重的奢侈品,甚至被称为“白金”。 当你沉浸在盐带给你味蕾的刺激和满足的时候,你是否会期待着盐带给你的视觉大餐呢?中国青海的茶卡盐湖和突尼斯的吉利特沙漠盐湖,虽地处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却一样是天地相接,宛若人间仙境;萨尔茨堡盐矿和维利奇卡盐矿,同是地下埋藏的艺术宝藏,却有着不同
期刊
作者来信:  我前段时间往《旅游纵览》的邮箱中发了几篇文章投稿《生态大观》栏目,有《山地格斗之王——狼獾》《复仇的黑犀》《生死母鹿情》等都是关于野生动物的,但都没有被采用,想问一下,是我的稿子有什么问题吗?我个人感觉我的文章还可以,也是经过精心修改的,而且之前我也用其他笔名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稿件,为什么最近这些稿子都没有回音呢?  四川作者 江南  编辑回应:  您说的这几篇稿件我们都收到并且阅读
期刊
等待夕阳  站在卡尔顿山(Calton Hill)上,爱丁堡的全景尽收眼底。  上帝的积木  来到爱丁堡,你会重新认识一种颜色——铅黛色,这种沉静的色调浓缩在众多的古迹和建筑里,移步换景,令人不禁赞叹这座城市的确是苏格兰精神文化的最好诠释。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充盈在爱丁堡空气中的都是神秘与梦幻交织的气息。  圣堂之光  有人相信,从彩色玻璃窗照射到唱诗班的光是一种神光,提示了神的精神。  爱丁堡的假
期刊
廊坊开发区1992年6月26日奠基成立,2009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2003年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以后批准升级的首个国家级经开区,也是河北省第二家国家级经开区,现辖区面积69.4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  这里是京津冀产业廊道上的重要节点,从1992年成立至今,经过23年的发展,已经由建设之初的一片沙荒地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名企云集
期刊
哺乳动物无处不在,是动物界进化形态的最高自然类群。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哺乳动物也成为文人墨客用来抒发情怀的重要题材。东汉三国时期曹操感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到了唐宋,赞美哺乳动物的诗词更比比皆是,李白曾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居易赞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张籍写到: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宋朝诗人李纲看到病牛犁田,留下了“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的感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