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珠海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量化的角度调查各种语言标牌的分布情况,基于SPEAKING模型理论对所采样本的交际功能进行描述分析。研究表明,该区的私人语言标牌呈现国际化发展态势,双语标牌比例较高,多语标牌开始萌芽;私人语言标牌设计能考虑到受众者的交际需求,基本能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官方语言标牌建设相对滞后,双语比例低,信息传递不完整,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本研究对珠海市语言景观的调查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标牌;语言种类;语码次序;交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63-03
語言景观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不仅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内的语言使用特征,更着重研究语言选择背后的政策取向、权势、身份、文化认同等问题。近十年,语言景观研究逐渐由静态的语言现象研究走向多维度动态研究,更多学者把语言景观实践看成一个管理机构、读者、标牌制作者、所有者多方互动的话语过程。此过程体现了语言的赋权功能和言语交际的过程。语言景观研究不仅能为全球化语言接触和语言本身的影响提供证据,也为实现语言景观的社会价值提供思考。语言景观、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是一种共生关系,语言景观反映着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会对语言景观建设提出新的诉求,关注、完善语言景观建设,使其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海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景观为例,期待为今后珠海市语言景观的调查研究起到一定开拓作用。
一、研究概要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关于语言景观有多种定义,本课题参考Landry及Bourhis提出的定义:“公共道路标牌、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商业标牌和政府建筑上的公共标志的语言结合,共同组成特定领土、地区和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语言景观有两个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传递某一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语言特征、语言多样性等;象征功能指的是语言景观能够反映语言背后的权势信息、族群、身份、地位等。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珠海南湾片区内与外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具体包括:华发新城、华发世纪城两个国际化社区及其附近的商业街、景区、学校、医院的语言景观建设情况。课题参照Cenoz和Gorter的研究方法,使用相机对研究区域内的语言景观进行数据采集,样本统计中,无论标牌大小,每个机构的语言标牌只计一次。实证调查的时间为2021年3月,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51张,按照语种对其分类,从量化的角度统计出各种语言标牌所占比例,以此判断该空间内语种分布情况;参考SPEAKING模型,从标牌语码选择、语码排列次序、语码字体选择等角度,对被选区域内的语言标牌进行描述、解读,了解当前官方和私人语言标牌的现状,探讨语言景观的功能价值,分析当前语言景观建设的不足,并根据实际给出建议。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
美国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言语事件构成要素理论——SPEAKING模型。加拿大应用语言学家Huebner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可以参照SPEAKING模型对语言景观进行分析,进而探究语言手段和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2]。具体如下:“S”指交际情境和环境,在这个层面,语言景观研究可以考察语言标牌放置的位置所构建的社会功能;“P”指交际的参与者,包括语言标牌的设计者与受众;“E”代表语言标牌设计者的预期目标;“A”代表言语行为与事件发生的形式和顺序,关注语言标牌的语码大小、先后呈现方式等;“K”代表交际的基调,指交际信息蕴含的情感要素,语言景观可以从语用效用方面对文本的基调进行解读;“I”工具媒介指交际传播的风格和形式;“N”为规约,考察语言政策所需遵守的各项社会规则;“G”指语言景观可以从标牌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如指示牌、警告牌、广告牌等。
二、珠海市南湾外国人聚居区的语言景观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将珠海市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语言景观按其属性分为官方标识和非官方标识,对两者分别展开调查分析。
(一)官方语言景观的调查与分析
官方语言景观的设立主体是政府等管理部门,对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语言景观的调查可以窥见官方的语言政策、态度以及执行效果。
由表1可知,官方标牌语种分布比较单一:单语标牌语码为中文;双语标牌语码为中英组合;无多语标牌;中文单语标牌数量明显高于双语标牌,中文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英语作为官方标牌使用的唯一外语,可见珠海市政府对英语国际地位的认可。
语码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交通和服务类语言标牌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主干道、医院、社区等场所均配有较清晰规范的英文标注;警示类标牌以中文为主,双语标牌仅在银行和高压电两个场所呈现;街区、公园内弘扬社会风气、介绍历史人物的文化宣传标牌全部使用中文。
官方标牌中文都置于英语的上方或者左侧,处于优势位置;中文所占的空间大于英文,表达了中文的重要地位;中文字体以宋体简体字为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3],部分场所如公园、纪念馆的中文标牌使用了宋体、行书、手写体,以此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引导受众感受景观与文化的融合。英文标牌使用无衬线体,强调字母辨识度,重视信息传递的效度。
基于以上数据和分析可推测出,官方语言标牌设计者的交际需求是借助语言标牌传达国家的语言政策、官方意识形态及给受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为了获知受众的交际需求,本研究分别对居住在南湾的10位讲英语的外国人和10位讲汉语的本地人进行了口头采访,通过采访得知,除了获取各类信息外,外籍人士希望借助语言标牌了解珠海当地文化、风土人情,如北山的历史人文景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本地人平时最关注的是提示牌和警示牌,比起文化宣传牌,他们更喜欢通过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媒体获取视觉化的文化类信息[4-5]。由此可见,南湾片区官方语言景观设计者的交际目的和受众者的交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影响了语言景观信息功能的发挥。 (二)非官方语言景观调查与分析
非官方语言景观是指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用作商业信息介绍的标牌,语种的分布情况详见表2。
如表2所示:239块私人标牌中,单语标牌69块,双语标牌162块,双语标牌的数量是单语标牌数量的二倍多,多语标牌8块;语码搭配呈现多样化,出现了中韩、中日组合及多语组合。中英双语标牌数量超过了中文单语标牌数量,从数据中可以感受到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强势地位。
中英文排列次序比较灵活,有上下、左右、包围等排序方式。设计者以创意美观、吸引消费者为目的,排列方式体现不出汉语的强势地位。中文标牌字体使用更加丰富,有楷体、宋体、隶书、手写体和艺术字体等,体现商家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了品牌的文化价值。英文标牌使用衬线体和非衬线字体,线条或简洁明朗、古老时尚或青春活力,可以推测,私人标牌的设计者重视受众者的交际需求,将受众者的年龄、收入差别等作为标牌设计的考量要素,以期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此外,私人标牌有中文简体和繁体并用的现象,经营广东传统餐饮的商家偏爱中文繁简组合标牌。使用英文作为单语标牌的商家主要包括国际知名化妆品、服装品牌,以此彰显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借此吸引高收入消费群体。使用多语标牌的八个商家均为跨国婚姻的多语家庭,使用多语的原因是借助语言标牌向消费者传达店内提供地道的母国餐饮服务,同时希望本地消费者认可母国的食物和母国的语言。
综上所述,私人标牌的设计者能兼顾自身交际需求和受众者的交际需求,最大化地发挥标牌的功能,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珠海市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域的语言景观规划思考
通过对被研究区域的语言景观考察,本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官方标牌语言使用较为规范,但有10%左右的双语标牌信息翻译不完善,影响关键信息的传递;私人标牌语言错误率为29%,包括翻译不准确、词汇使用不当、汉语拼音拼写错误等问题,不仅不能给受众者传递有效的信息,还破坏了该区域的语言生态。
本研究共采集语言标牌351块,官方双语标牌仅有33块,官方双语标牌数量有待提高。在这33块标牌中,警告和交通信息双语标牌比例偏低,人文景观类的语言标牌没有相应的英语翻译,这说明官方对语言景观的警示功能和认知功能未加以重视。
珠海政府和民众应当能从触目皆是的语言景观中,感悟珠海这座城市的思想和灵魂,体会经济、文化、语言景观和人之间互动的状态;应把语言景观实践看成一个动态的言语会话过程,在遵循当地语言政策的基础上,从交际的角度完善语言景观建设。
四、结语
本课题调查了珠海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语言景观,主要获得以下研究成果:通过对语言景观语种分布、语码搭配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到该区域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私人标牌双语现象明显,多语现象正在萌芽;依据SPEAKING模型对该区域内的语言景观现状进行描写,发现官方标牌设计者从交际的单方出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景观的交际功能;私人标牌考量了交际双方的需求,达到了更好的交际目的。由于本课题未能采访到官方语言设计者,对官方语言景观的交际功能解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有志于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Richard,Y.. Landry, Rodrigue and Bourhis,“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J]. Food Labelling,1997,16(01):ii.
[2] Huebner,T.. Bangkok’s Linguistic Landscapes:Environmental Print,Codemixing and Language Change[M].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01):30-50.
[3] 尚國文,赵守辉. 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建构[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6):81-89.
[4] 杨永林,程绍霖,刘春霞. 北京地区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理论方法篇[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3):1-6.
[5] 刘梓缘. 多模态视阈下广州城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以北京路为例[J]. 海外英语,2020(14):93-94.
(荐稿人:董燕,珠海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语言标牌;语言种类;语码次序;交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63-03
語言景观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不仅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内的语言使用特征,更着重研究语言选择背后的政策取向、权势、身份、文化认同等问题。近十年,语言景观研究逐渐由静态的语言现象研究走向多维度动态研究,更多学者把语言景观实践看成一个管理机构、读者、标牌制作者、所有者多方互动的话语过程。此过程体现了语言的赋权功能和言语交际的过程。语言景观研究不仅能为全球化语言接触和语言本身的影响提供证据,也为实现语言景观的社会价值提供思考。语言景观、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是一种共生关系,语言景观反映着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会对语言景观建设提出新的诉求,关注、完善语言景观建设,使其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海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景观为例,期待为今后珠海市语言景观的调查研究起到一定开拓作用。
一、研究概要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关于语言景观有多种定义,本课题参考Landry及Bourhis提出的定义:“公共道路标牌、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商业标牌和政府建筑上的公共标志的语言结合,共同组成特定领土、地区和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语言景观有两个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传递某一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语言特征、语言多样性等;象征功能指的是语言景观能够反映语言背后的权势信息、族群、身份、地位等。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珠海南湾片区内与外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具体包括:华发新城、华发世纪城两个国际化社区及其附近的商业街、景区、学校、医院的语言景观建设情况。课题参照Cenoz和Gorter的研究方法,使用相机对研究区域内的语言景观进行数据采集,样本统计中,无论标牌大小,每个机构的语言标牌只计一次。实证调查的时间为2021年3月,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51张,按照语种对其分类,从量化的角度统计出各种语言标牌所占比例,以此判断该空间内语种分布情况;参考SPEAKING模型,从标牌语码选择、语码排列次序、语码字体选择等角度,对被选区域内的语言标牌进行描述、解读,了解当前官方和私人语言标牌的现状,探讨语言景观的功能价值,分析当前语言景观建设的不足,并根据实际给出建议。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
美国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言语事件构成要素理论——SPEAKING模型。加拿大应用语言学家Huebner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可以参照SPEAKING模型对语言景观进行分析,进而探究语言手段和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2]。具体如下:“S”指交际情境和环境,在这个层面,语言景观研究可以考察语言标牌放置的位置所构建的社会功能;“P”指交际的参与者,包括语言标牌的设计者与受众;“E”代表语言标牌设计者的预期目标;“A”代表言语行为与事件发生的形式和顺序,关注语言标牌的语码大小、先后呈现方式等;“K”代表交际的基调,指交际信息蕴含的情感要素,语言景观可以从语用效用方面对文本的基调进行解读;“I”工具媒介指交际传播的风格和形式;“N”为规约,考察语言政策所需遵守的各项社会规则;“G”指语言景观可以从标牌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如指示牌、警告牌、广告牌等。
二、珠海市南湾外国人聚居区的语言景观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将珠海市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语言景观按其属性分为官方标识和非官方标识,对两者分别展开调查分析。
(一)官方语言景观的调查与分析
官方语言景观的设立主体是政府等管理部门,对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语言景观的调查可以窥见官方的语言政策、态度以及执行效果。
由表1可知,官方标牌语种分布比较单一:单语标牌语码为中文;双语标牌语码为中英组合;无多语标牌;中文单语标牌数量明显高于双语标牌,中文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英语作为官方标牌使用的唯一外语,可见珠海市政府对英语国际地位的认可。
语码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交通和服务类语言标牌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主干道、医院、社区等场所均配有较清晰规范的英文标注;警示类标牌以中文为主,双语标牌仅在银行和高压电两个场所呈现;街区、公园内弘扬社会风气、介绍历史人物的文化宣传标牌全部使用中文。
官方标牌中文都置于英语的上方或者左侧,处于优势位置;中文所占的空间大于英文,表达了中文的重要地位;中文字体以宋体简体字为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3],部分场所如公园、纪念馆的中文标牌使用了宋体、行书、手写体,以此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引导受众感受景观与文化的融合。英文标牌使用无衬线体,强调字母辨识度,重视信息传递的效度。
基于以上数据和分析可推测出,官方语言标牌设计者的交际需求是借助语言标牌传达国家的语言政策、官方意识形态及给受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为了获知受众的交际需求,本研究分别对居住在南湾的10位讲英语的外国人和10位讲汉语的本地人进行了口头采访,通过采访得知,除了获取各类信息外,外籍人士希望借助语言标牌了解珠海当地文化、风土人情,如北山的历史人文景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本地人平时最关注的是提示牌和警示牌,比起文化宣传牌,他们更喜欢通过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媒体获取视觉化的文化类信息[4-5]。由此可见,南湾片区官方语言景观设计者的交际目的和受众者的交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影响了语言景观信息功能的发挥。 (二)非官方语言景观调查与分析
非官方语言景观是指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用作商业信息介绍的标牌,语种的分布情况详见表2。
如表2所示:239块私人标牌中,单语标牌69块,双语标牌162块,双语标牌的数量是单语标牌数量的二倍多,多语标牌8块;语码搭配呈现多样化,出现了中韩、中日组合及多语组合。中英双语标牌数量超过了中文单语标牌数量,从数据中可以感受到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强势地位。
中英文排列次序比较灵活,有上下、左右、包围等排序方式。设计者以创意美观、吸引消费者为目的,排列方式体现不出汉语的强势地位。中文标牌字体使用更加丰富,有楷体、宋体、隶书、手写体和艺术字体等,体现商家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了品牌的文化价值。英文标牌使用衬线体和非衬线字体,线条或简洁明朗、古老时尚或青春活力,可以推测,私人标牌的设计者重视受众者的交际需求,将受众者的年龄、收入差别等作为标牌设计的考量要素,以期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此外,私人标牌有中文简体和繁体并用的现象,经营广东传统餐饮的商家偏爱中文繁简组合标牌。使用英文作为单语标牌的商家主要包括国际知名化妆品、服装品牌,以此彰显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借此吸引高收入消费群体。使用多语标牌的八个商家均为跨国婚姻的多语家庭,使用多语的原因是借助语言标牌向消费者传达店内提供地道的母国餐饮服务,同时希望本地消费者认可母国的食物和母国的语言。
综上所述,私人标牌的设计者能兼顾自身交际需求和受众者的交际需求,最大化地发挥标牌的功能,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珠海市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域的语言景观规划思考
通过对被研究区域的语言景观考察,本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官方标牌语言使用较为规范,但有10%左右的双语标牌信息翻译不完善,影响关键信息的传递;私人标牌语言错误率为29%,包括翻译不准确、词汇使用不当、汉语拼音拼写错误等问题,不仅不能给受众者传递有效的信息,还破坏了该区域的语言生态。
本研究共采集语言标牌351块,官方双语标牌仅有33块,官方双语标牌数量有待提高。在这33块标牌中,警告和交通信息双语标牌比例偏低,人文景观类的语言标牌没有相应的英语翻译,这说明官方对语言景观的警示功能和认知功能未加以重视。
珠海政府和民众应当能从触目皆是的语言景观中,感悟珠海这座城市的思想和灵魂,体会经济、文化、语言景观和人之间互动的状态;应把语言景观实践看成一个动态的言语会话过程,在遵循当地语言政策的基础上,从交际的角度完善语言景观建设。
四、结语
本课题调查了珠海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语言景观,主要获得以下研究成果:通过对语言景观语种分布、语码搭配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到该区域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私人标牌双语现象明显,多语现象正在萌芽;依据SPEAKING模型对该区域内的语言景观现状进行描写,发现官方标牌设计者从交际的单方出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景观的交际功能;私人标牌考量了交际双方的需求,达到了更好的交际目的。由于本课题未能采访到官方语言设计者,对官方语言景观的交际功能解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有志于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Richard,Y.. Landry, Rodrigue and Bourhis,“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J]. Food Labelling,1997,16(01):ii.
[2] Huebner,T.. Bangkok’s Linguistic Landscapes:Environmental Print,Codemixing and Language Change[M].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01):30-50.
[3] 尚國文,赵守辉. 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建构[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6):81-89.
[4] 杨永林,程绍霖,刘春霞. 北京地区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理论方法篇[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3):1-6.
[5] 刘梓缘. 多模态视阈下广州城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以北京路为例[J]. 海外英语,2020(14):93-94.
(荐稿人:董燕,珠海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