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梦开始的地方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e2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色尚未褪去,窗外白雾蒙蒙,天边还有星月相伴。我们早已整装待发,看看时间,嗯,凌晨5点30分。今天,我们将要去本次暑期研学的重要一站——酒泉,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名东风航天城。
  虽然车程长达5小时之久,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因为这一路上,我趴在车窗边饱览了绮丽的西部风光。
  当早晨第一抹阳光在天空中铺开一片绚丽的朝霞,茫茫戈壁一览无遗,戈壁滩上除了骆驼刺,只有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此情此景让我回想起小学五年级学过的课文《白杨》,这些白杨树真像守卫边疆的战士,不畏风沙,不畏干旱,坚守在祖国的西部。令我感动的是,在白杨树底,有一排整齐的向日葵,迎着阳光绽放灿烂的笑脸。我觉得这向日葵像极了现在的我们,在大树的保护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快樂地成长。
  汽车在戈壁滩上行驶,经过一番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到周围荒凉艰苦的环境,我不禁感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发射出十艘飞船,八十多艘火箭,两个空间站,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
  航天城果然是个城,里面有鳞次栉比的房屋和干净整齐的街道。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一座建筑前,只见上面写着“航天历史陈列馆”七个大字。在陈列馆里,我们先看了数字电影。当看到宇航员翟志刚走出舱门,在太空中挥舞国旗的时候,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个看似简单的出舱挥旗动作凝聚了多少科学家、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又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飞天梦。
  翟志刚出舱挥旗的激动还未平息,我又被杨利伟返回地球着陆时用过的降落伞震撼到了。降落伞高及大厅顶部,颜色绚丽,遥想当年杨利伟乘着这个降落伞顺利着陆的瞬间,举国欢庆,世界瞩目,掌声和喝彩声仿佛就在身边。
  随后,我们来到了操作区,也就是发射总部,这是我最期待的地方。当站在这个巨大的蓝色发射塔下,我仿佛回到了2016年的10月17日。彼时神舟十一号正准备发射,我在电视机前看新闻,一位记者站在这里,正在为全世界播报。多少次出现在新闻中的画面,现在终于出现在我眼前!那高大的蓝色建筑物,是通向太空的阶梯,也是无数中国人航天梦想启航的地方,在这里,我又一次激动得要落泪了。
  不知不觉,在航天城的参观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乘车离开了这里。在返程的路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讲述自己的感受,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内心的激动和自豪感。是啊,酒泉上下五十年,五十年看上去不长,却为中国之前五千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而骄傲的一笔,让我们中国人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伟大梦想。
  返程的路上又看到了那一排排白杨,我想,无数可敬的航天人就像戈壁滩上挺拔坚强的白杨树,是他们坚守在祖国的西部,默默奉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从这一刻起,成长为一棵挺拔的白杨,也成为我的梦想。
其他文献
对于大合唱,我一直都是格外的倾心,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会随着那么多人整齐洪亮的声音里发出,而一起如浪一样地连天涌来。总觉得那声音來自心底,也来自天宇之间,人的声音伴随着天风猎猎,让人声升华,那种回荡在四周的声音,真的会让人感到人的内心原来是可以和天空一样浩荡无边的呀。  第一次见到合唱团,是1960年的9月1日。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刚刚小学毕业,考入了北京汇文中学。那时,我
期刊
如若你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来到一座烟雾缭绕的桥中间,看见桥头上伫立着一个白衣飘飘的少年,那么这个人,是我。  我叫安,乐天安命的安。我的工作很简单,站在桥头,帮助每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做出他们这辈子的最后一个选择。  我的同事——桥东是你们世人都熟悉的孟婆,桥西是鲜有人知的赵公。我来这工作了几千年,却从未见过这两人有交流,只是在来的人少的时候,发现赵公偷瞄孟婆时的眼神中,藏着故事的味道。  来讲讲这
期刊
今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访问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  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
期刊
庆春直到九岁还不识一个字。一是家贫,交不起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二是体弱,母亲怕他受人家的欺侮。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地来了。刘大叔名叫刘寿绵,身体肥胖,脸手白嫩,衣着华丽。他是一个很富有的亲戚,并不常来。他一进门,看见了庆春,大声地问母亲:“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没等母亲回答完,马上又说:“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和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刘大叔贵族味十足,对事儿漫不经心,说话大大咧咧,母亲
期刊
《节气家书》是博雅小学堂与春日山房创始人沈家智先生合作的节气音频节目,致力于通过节令让孩子们感知自然变化与美好。本文选自《节气家书》第21集——大雪。  桐桐:  见字如面!  西溪一别,又半月去了。我总想起那里的芦雪蓼花,飞鸟眠虫,也想起你。今天早晨收到你妈妈发给我的照片,又狠狠地怀念了一回,冬天窝在屋子里,总适合念起旧事。  发完照片,你妈妈加了一句话,她说:“西溪太美了,孩子们都像在画里走了
期刊
饮墨的学校有一个给初二学生举办14岁成长礼的传统,在这个庆典上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要给孩子写一封信。我们家的信是由我起草,由她的爸爸誊抄完成的,在此记录,是为留念。  亲爱的饮墨:  真高兴,你就要14岁了,你刚出生时的样子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眨眼的工夫,那个小婴儿就长成170厘米的大姑娘,妈妈的心里充满了骄傲。  没错,自从出生以来,你就是妈妈的骄傲,一直到今天,依然是,未来,肯定也是。 
期刊
01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  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  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
期刊
知名主持人乐嘉带年仅4岁半的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想借此培养女儿的独立与坚持。这本是一件不争的好事,值得家长们学习借鉴,但在活动中,年幼的女儿突发疾病,休息也得不到保障,即使如此,她还是坚持完成。在钦佩小姑娘的同时,我认为,锻炼是件好事,但也需适可而止。  不能否认,乐嘉的出发点是为了女儿的未来。乐嘉的思想很值得学习,他懂得让孩子养成不抛弃不放弃的性格,这也是很多人并不能替孩子早早考虑到的。但是否
期刊
茫茫灰雾笼罩着。雾就在眼目之下。从高处探望下去,眼下就是茫茫的密不透隙的灰色的雾。谁也无法料知这雾什么时候会扯开散去。人愈是疑虑,那雾似乎愈是浓厚,似乎根本没有散去的希望。人就不由得焦虑,甚至抱怨自己选择了一个倒霉的日子:痴心向往的长白山天池,已经站在她的裙边,却看不见她的面目。  这雾确也像一张面纱——世界上那些严守宗教禁忌的妇女遮掩在面庞上的那一张,严密封盖着的是怎样一副含羞带娇的玉容呢?  
期刊
一  现在全国正弥漫着学外语的风气,学习的主要是英语,而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英语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世界语。学会了英语,几乎可以走遍天下,碰不到语言不通的困难。水平差的,有时要辅之以一点手势。那也无伤大雅,语言的作用就在于沟通思想。在一般生活中,思想决不会太复杂的。懂一点外语,即使有点洋泾浜,也无大碍,只要“老内”和“老外”的思想能够沟通,也就行了。  学外语难不难呢?有什么捷径呢?俗话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