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散文教学初探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散文的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重视诵读,引领学生去品味和体会;散文形散神聚,梳理脉络,把握文章谋篇布局;散文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体会情感,品味意境是散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散文教学;美文美读;梳理脉络;体会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71-02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明确地提出了几点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和速读等阅读方法,增强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
  美情趣,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学生对作品丰富内涵的领悟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
  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大多数都
  是以散文的形式保存下来。“形散而神不散”是它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点之一。现代散文,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现当代散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质朴优美的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着语文教学的原野。这种短小精悍而又富有美感的文学形式,它本应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讴
  歌。因此正确把握散文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和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国文化常识,是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而散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散文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去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而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
  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加之以往的阅读教学只重视文章大意、重点词句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致使学生只懂得机械地记忆知识,连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都不具备。因此,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就应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尝,去体味。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美文美读
  诵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也起着重
  要作用。它不仅丰富着学生的言语积累,且能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语感品位,也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使学生作为自然人的人性得以充分张扬。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散文,一般情况下不讲究韵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可以通过朗读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加强散文的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思想的感受,提高独立阅读
  欣赏的能力,还可使他们更好地领会作品的语言,提高运用艺术语言从事写作的能力。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走上欣赏的道路,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胜境。
  要读好一篇散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刘勰《文心雕龙》)任何一篇好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注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要求学生认真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驾驭文章。如郁达夫的《古都的秋》,作为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情味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应当首先介绍作者和写
  作背景,并提示学生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的部分时更要认真体会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深情并茂,抑扬顿挫,尽量读出作品中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其次,在朗读技巧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重读、停顿、语速、读音的长短变化,音调的升降等。如余秋雨的《道士塔》的第一部分,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历史的悲剧:一个湖北麻省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的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
  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面对这样的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写道“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这句中,“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三个短语应该重读,才能表达作者的无比的愤懑和无奈之情;作者接着写道“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句中,“滴血”应重读,语速应放慢,声调应降,这样才能表现作者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痛彻心扉的情感。可见,教师应以文本的思想和感情为依据来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美文美读,读出课文中的美味来。一些优美的语段,精警的句段,最好能熟读成诵。
  最后,在朗读的形式上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教师范读
  (可放录音)、学生单个读、齐声读、配乐朗读等。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等相关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供学生欣赏体会,创设美好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形散神聚,梳理脉络
  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
  散文虽形散,但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全文围绕着“故都的秋”展开,可指导学生先从文中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再找出那些语段具体在写故都的秋的特点,最后再分析文章的其他语段。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三个特点,文章中间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
  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另外,还可以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即“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可根据“情”这条线索,指导学生找出有关情的句子,再逐一分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不宁静”便是文章的文眼,作者的思绪由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三、体会情感,品味意境
  在散文里,“我”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曾提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见,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并且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时,不仅要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多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活经历等写作背景,从而更更深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汪曾祺先生祖籍江苏高邮,但他久居北京,也算是个老北京人了,对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感情是复杂的难言的。对北京人,他是有感情的;对于北京胡同、四合院,他也是相当留恋的;对居住在胡同里北京市民的文化性格,作者是理解和尊重的,因此当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日趋没落时,作者是深怀叹惋之情的。但作者很清醒地认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必将走向没落,体现了作者的不保守、不顽固,与时俱进的思想,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用“再见吧,胡同”来表达迎接时代大潮的一种庆幸而欣喜的感情。
  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真正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节,作者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于是,家附近的地坛,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浸泡了15年,这座故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的变化,,让作者看到这落寞园子里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让他思考反省着自己的人生,也从思考中得到对生命的感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第一节,看看每读一次,自己理解到了什么,再找出其中写景的语句或段落,看看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展开想象,假如自己现在就是双腿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些自然现象时,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悟?这个环节可使学生走入史铁生的主观世界,体会他的忧喜,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此外,还可指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现代散文中,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梁实秋的温静典雅,丰子恺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代散文的教学,犹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
  海”。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是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他文献
【摘 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用书》历来认为表现了忧愁的心境和对现实的不满寻求自由宁静之情。笔者认为,文章所体现的,是对自由爱情思慕与追求的一种思想情感。  【关键词】荷塘月色;另有情;愛情思慕  【中图分类号】 I 206.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2-0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期刊
【摘 要】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具有特定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能力培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本课案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这是此课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语文;科学论文;实践;教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6-02  
期刊
【摘 要】语音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音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高职学生的英语语音相比薄弱,错误较多,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本文分析目前高职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并在教学方面提出一些改善对策。  【关键词】语音;语音教学;学生语音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H3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24-0
期刊
【摘要】《语文读本》作为教科书的配套教材,其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将《语文读本》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阅读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49-01    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理论得以进一步廓清。《语文读本》作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配套教材,也是语文课程资源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的“串味”现象愈演愈烈的今天,语文教学该如何寻回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笔者认为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笔者从“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身临其境读出语文味”、“诗情画意写出语文味”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咬文嚼字;身临其境;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根据读写结合的理念,着重从取材、感悟、个性化活用、修改提升四个方面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作文素材选用的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以此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作文;素材;取材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65-01    主题
期刊
【摘要】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英语词汇的积累需要不断地学习、记忆、理解;需要在多读、多练、多写中去掌握。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词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8
期刊
【摘 要】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如何培养科研型教师。一、认清形势,提高教育科研认识;二、优化环境,培育教育科研土壤;三、强化学习,夯实教育科研基础;四、着力实践,创造教育科研成果。  【关键词】科研型教师;认清形势;优化环境;强化学习;着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 要】后进生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班主任,对这些孩子是不能忽视的。在工作中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96-01    孩子们像快乐的鸟儿,在属于他们的天空自由飞翔,而有些孩子却由于各种原因,像折了翅的鸟儿,只能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里独自黯然神伤
期刊
【摘 要】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仅有了想要读书的想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书本、知识如何去阅读。  【关键词】激发兴趣;传授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94-01    “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对读书的作用概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