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不再是学习信息唯一的发布者,课堂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的交流所,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善于捕获信息,让信息充盈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关键词】 信息 语文课堂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信息观念和信息处理能力已以成为一代新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等等。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 课前开放,扩大信息容量的储备
老师与学生不再是“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找水源”,现今社会,无论是图书室,科技馆、报刊、、、、等等都蕴藏着极丰富的‘水源’。教师在开放课堂的同时,要把触角伸向课前,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接触这些‘水源’,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如在教《万里长城》一颗的前一星期,我就向学生公布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点击网站,甚至走访登过长城的亲戚朋友好友等方式,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搜集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学生们可谓各显神通,有的在书店 、图书馆里找到介绍长城的书籍、有的在网上点击到了<<长城全接触》,有的下载了大量有关长城的图片等。在这些搜集到的信息中,既有图片信息,又有文字信息,信息的储备远远超过了课本所包括的内容。课堂教学还未开始,万里长城——象证中华民族骄傲的古建筑奇迹,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脑中。而当课堂教学开始后,学生们的一些难点,疑点自然迎刃而解,整个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究之中。
二、 拓宽渠道,突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课堂中,如果说教师的“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输,那么师生间的“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公共参与、信息多向、立体传输的学习网,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信息的交流,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
在这个网中,师生间的说话、同桌间的商议、小组内的讨论、大组间的合作与交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网线”,但只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后重新发布,就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传递、表达与应用能力。在教学《鲸》一文,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鲸的知识,然后按照鲸的品种、类、大小、呼吸、吃食、睡觉等方面归类,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演示,从而使枯燥乏味的科普文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体验信息资源共享的快乐
三、学科融合,培养综合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得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决不能将语文学习孤立起来。课堂内既要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也要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全面理解,运用各种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五月端阳》一文介绍的是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姑娘们制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老师们讲屈原的故事等。在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习俗的各种信息,并且在课内进行课内交流。
四、适时的评价,提高信息评判的能力
在大量信息犹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往往同时存在,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筛选”信息能力,归纳整理有用的信息。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除了强调要与课文所学知识相关,与正确的道德观相连,与正确的理论相通之外,还应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运用进行适时的评价。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更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一遍这一个信息的运用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这样学生的进步会更快。
“沟通课堂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我们知道,课本不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源,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发布者,教室也不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我们要立善于捕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信息,让信息充盈语文教学的课堂,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加工、发布、集成信息的过程中,不但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成为一个新的“信息源”。
【关键词】 信息 语文课堂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信息观念和信息处理能力已以成为一代新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等等。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 课前开放,扩大信息容量的储备
老师与学生不再是“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找水源”,现今社会,无论是图书室,科技馆、报刊、、、、等等都蕴藏着极丰富的‘水源’。教师在开放课堂的同时,要把触角伸向课前,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接触这些‘水源’,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如在教《万里长城》一颗的前一星期,我就向学生公布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点击网站,甚至走访登过长城的亲戚朋友好友等方式,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搜集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学生们可谓各显神通,有的在书店 、图书馆里找到介绍长城的书籍、有的在网上点击到了<<长城全接触》,有的下载了大量有关长城的图片等。在这些搜集到的信息中,既有图片信息,又有文字信息,信息的储备远远超过了课本所包括的内容。课堂教学还未开始,万里长城——象证中华民族骄傲的古建筑奇迹,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脑中。而当课堂教学开始后,学生们的一些难点,疑点自然迎刃而解,整个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究之中。
二、 拓宽渠道,突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课堂中,如果说教师的“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输,那么师生间的“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公共参与、信息多向、立体传输的学习网,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信息的交流,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
在这个网中,师生间的说话、同桌间的商议、小组内的讨论、大组间的合作与交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网线”,但只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后重新发布,就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传递、表达与应用能力。在教学《鲸》一文,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鲸的知识,然后按照鲸的品种、类、大小、呼吸、吃食、睡觉等方面归类,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演示,从而使枯燥乏味的科普文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体验信息资源共享的快乐
三、学科融合,培养综合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得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决不能将语文学习孤立起来。课堂内既要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也要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全面理解,运用各种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五月端阳》一文介绍的是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姑娘们制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老师们讲屈原的故事等。在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习俗的各种信息,并且在课内进行课内交流。
四、适时的评价,提高信息评判的能力
在大量信息犹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往往同时存在,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筛选”信息能力,归纳整理有用的信息。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除了强调要与课文所学知识相关,与正确的道德观相连,与正确的理论相通之外,还应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运用进行适时的评价。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更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一遍这一个信息的运用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这样学生的进步会更快。
“沟通课堂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我们知道,课本不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源,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发布者,教室也不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我们要立善于捕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信息,让信息充盈语文教学的课堂,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加工、发布、集成信息的过程中,不但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成为一个新的“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