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中的军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f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风云变幻;《水浒传》则描写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刻画了家喻户晓的108位梁山泊好汉。两部小说的作者各自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和吴用。人们津津乐道这两位军师的事迹,也常把两位拿来比较。本文分三步解读诸葛亮和吴用:首先从出身、智慧、性格品德等方面比较他们的差别,着重从军事角度谈他们不同层次的智慧,然后从他们的阶级属性和结局来探讨他们共有的忠君思想,最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两个角色是否为艺术典型。
  
  一、差别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一名篇精当地概括了诸葛亮光辉的一生。吴用绰号“智多星”,梁山的一切军事行动几乎均由他一手策划。有人称赞他为诸葛亮再世,有人则不屑地称之为“狗头军师”。吴用与诸葛亮相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卧龙”VS乡村教师
  出山之前,諸葛亮和吴用都隐居乱世,但从他们出山前的状态和出山的过程就可窥见两者的差距。
  水镜先生曾言:“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即诸葛亮。他虽隐居,却对天下之势了如指掌,心系苍生。三顾茅庐考验刘备真心,一番隆中对让他锋芒初露。纵观吴用其人,只是个落第秀才,属下层知识分子。吴用自号加亮,有几分自比甚至想要强于诸葛亮的意思,却无诸葛那样的远大抱负和远见卓识。吴用开始只不过是动了劫生辰纲的念头,想发上一笔横财,就此享用一生罢了。若生辰纲案不发,恐怕吴用也难落草造反。
  诸葛亮身卧隆中之时就提出了以西蜀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后来世事的演变也的确按隆中对的大政方针发展。相较而言,吴用连朱升那样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也没提出过,倒是宋江上了山后提出了“替天行道”的政治纲领,可见吴用在战略眼光上远逊于诸葛武侯。
  (二)大智慧VS小聪明
  诸葛亮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吴用以智取生辰纲为起点,巧用计谋,为梁山事业的兴旺作出了显著贡献。但吴用的聪明更多体现在阴谋诡计上。所谓逼上梁山,实际上是被吴用逼上梁山,为官府所逼迫的反而不多。吴用的计谋一条比一条歹毒,轻则毁人事业前程,重则害人家破人亡,最后不得已归附梁山。在具体的谋略上吴用也颇多疏漏:伪造蔡京书信一节中,黄文炳都能在瞬间发现书信的破绽,而吴用等戴宗去了许久后,回来又喝酒时才想起来,当下后悔不迭。反观诸葛亮往往是料敌如神。
  诸葛亮精通兵法,用兵如神,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无一不显示出他的军事智慧,更诠释了一种军事艺术。而吴用之计极为雷同,多数都是派内应,然后里应外合而取胜,缺乏变通,更无艺术可言。
  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这两点吴用无法望其项背。
  不过诸葛亮有一点不及吴用,即识人用人的本事。吴用能够抓住人的心理和弱点,这一点从他成功地把众多英雄逼上梁山便可看出一二。而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错用马谡,结果贻误战机,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好时机,乃其人生的一大败笔。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受“情”束缚,不如吴用“狠”。
  (三)品德高下
  诸葛亮堪称古今道德的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高瞻远瞩,胸襟博大,正直无私,秉公执法……吴用属下层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列,生活清苦,且缺乏保障,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都比较接近于贫苦百姓,因而同三阮那样的劳动人民比较接近,有一定的正义感,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贫苦老百姓,对封建官府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恶霸豪门嫉恶如仇。攻占城池时,吴用总是注意安民。打下大名府,“吴用在城中传下将令,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就灭了火”,“又开仓廒,将粮米俵济满城百姓”。但这些或许更多是出于梁山事业的需要。从多次“逼上梁山”的策划来看,吴用狡猾奸诈,待人多疑,行事毒辣,其品德远在诸葛亮之下。
  
  二、忠君思想
  
  诸葛亮和吴用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自己的主人都忠心耿耿。除了义气之外,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没有取而代之当领袖人物的雄心壮志。他们习惯成为辅佐的角色,为君主排忧解难,治国安邦。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国勃兴殚精竭虑。刘备临终前嘱托他:如果后主阿斗堪以辅佐,就辅佐,否则可以取而代之。且不论此番话是真心还是假意,孔明听了“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流泪叩首说自己一定“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情此景,动人之至。按说三国时局纷乱,自立为王、独霸一方的大有人在。以孔明的智慧才能,甩开刘备,自创天下,不是没有条件,但他丝毫不做此想。他为蜀国伐魏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直到魂归五丈原。
  吴用在宋江、李逵被害后,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与同是不愿自立为王的诸葛亮相比,吴用缺少独当一面的勇气和能力。当平辽无功引得众人不满之时,李俊、张横、张顺、三阮等来找吴用,请他率领大伙“就这里杀将起来”,“再会梁山泊”,吴用表明了他的态度:“宋公明兄长断然不肯。你众人枉费了力。箭头不发,努折箭杆。自古蛇无头儿不行,我如何敢自主张。”在他看来,没有宋江,就是没有了“头”。封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在吴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吴用最后自缢的结局,相比诸葛亮的“运祚身歼军务劳”更具悲剧色彩。
  
  三、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诸葛亮和吴用
  
  (一)诸葛亮篇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熠熠生辉的主角,被加进了不少理想成分,经过精细巧妙而又大胆的艺术加工,比历史上的诸葛亮更为出众。他是这部小说中创造得十分成功的典型形象。罗贯中决心要充分表现他的作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性格。为了写他的多智,小说从多方面着笔: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使用了地雷,甚至临死前布置了锦囊妙计而使对方无功而返。作者为了热情歌颂他,虚构了一些情节。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小说却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军事行为写得有声有色。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塑造远比《三国志平话》来得精细,也没有过于神异的描写,而是把笔墨用于人物的精神世界上。当然,小说中的诸葛亮比史书中的更具理想化色彩,这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作者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和敬仰,把历史上股肱之臣的一切优点,都集中到他的身上。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小说为他树立的。
  (二)吴用篇
  吴用是《水浒》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活动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始终。然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衡量,吴用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号称“学究”的吴用却不曾像宋江那样赋诗填词、舞文弄墨。尽管《水浒》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渲染吴用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但作品既没有揭示他的智慧的生活根源,又没有把他的计谋智慧和明确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吴用的性格刻画得不够鲜明,色调也不够丰富。因此,读者可能惊叹于他的足智多谋,却不能产生对他的关切与热爱。
  《水浒》中诸多重要人物,如鲁达、林冲等,俱可别出一传以见始末。而像吴用这样一个关键人物,偏偏没有专门的传记。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吴用的活动与梁山的事业相始终,难以从中抽离,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对于吴用这类人物不够熟悉,缺乏感性体验,因而只能勾出一个“智多星”的模糊躯壳。吴用形象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权术而无性格,有智谋而无信念。《水浒》中的吴用基本上不是植根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之中的人物形象,而是按照作者市民阶级的世界观虚构出来的策士。在他身上,既反映了市民阶级的灵活机变的手腕,又暴露出了他们的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劣根性。
  诸葛亮和吴用同为古典名著中的著名军师,其艺术形象存在诸多可比较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林文山.水浒简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2]欧阳健,萧相恺.水浒新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3]李厚基,林骅.三国演义简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余明侠.诸葛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晋宏忠.卧龙深处话孔明——关于诸葛亮的新评说[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文章以“What Colour Is It?”一课为例,分析实践了如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中熟练掌握所学的词汇及句型进行真实的语言交际。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交际能力 说课案例 Colour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
期刊
摘 要: 英语中but使用的频率很高,其意义不尽相同,其词性不光是介词和连词,还有关系代词、副词、名词和动词,用法也比较灵活,故本文总结了but在英语中各种词性的使用及其翻译。  关键词: 英语 but 用法 翻译    1.but的介词使用及翻译    1.1but作介词时,经常与表示否定意义的词(no,nobody,nothing,nowhere等),表示疑问意义的词(what,who,whe
期刊
摘 要: 本文针对校对陌生的发动机气门间隙四难题,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帮助读者从容校对陌生发动机的气门间隙。  关键词: 发动机 气门间隙 四难题    当你偶然遇到一款新的车型,当你面对一台陌生的发动机,不仅要求你了解这台陌生的发动机,而且要求你校对、调整这台发动机的气门间隙,在无资料可查也无人指点的情况下,你能做到从容不迫、镇定自如吗?  要调整一台发动机的气门间隙,一要知道这台发动机的气门
期刊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如何设置AutoCAD绘制工程图样的标准模板的方法,设定后直接调用,能提高绘图速度,并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 AutoCAD CAD工程制图 模板文件    AutoCAD由美国Autodesk公司研制,该软件占据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主导地位。AutoCAD是一个通用的绘图软件,设计上考虑了各类图样的需求,我国用户在使用它绘制工程图样时,为提高绘图速度,需根据国家最新标准
期刊
不等式的证明历来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其变化很多,技巧性高,方法独特,在各省高考试题中受到命题者的喜爱,也是各数学爱好者研究的方向。笔者通过对2008年陕西试题的研究,从而总结出证明一类数列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008陕西:22)已知数列{a}首项a=,a=,n=1,2,…  (1)求{a}通项公式。  (2)证明:对任意x>0,a≥-(-x),n=1,2,…  (3)证明:a+a+…+a>。
期刊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大半辈子处于历史的夹缝间,正是这样一个乱世女子,却以二十来岁的青春之龄,迈上文学殿堂的台阶,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几乎独占了整个上海文坛。她擅长用对照的手法、丰富的意象向世人讲述那些发生在乱世的平凡男女的平凡悲欢离合故事。她的小说永远透露出一种令人颤栗的苍凉感,连张爱玲自己也说她喜欢用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来形容她的作品和她作品中的人物。正是这种绝世的苍
期刊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从这些古语和教学要求中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然后积极动脑,想方设法解决疑问。这个生疑、思考、解疑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詹天
期刊
摘 要: 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锤炼学生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散文、文言文、古诗、作文教学四个维度进行剖析,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于中山纪念中学教师的实际课堂案例,对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出一点探索,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 想象力 知识迁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
期刊
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在人文感悟大行其道的今天,往往忽视对语言形象的还原、创设和激活,语言领悟或多或少地存在理性偏向,存在着以下几种偏差。  1.按图索骥,手段机械化。把原本丰富、灵动的“表达方式”视为纯粹的语文知识,枯燥单一地分析,把语文课演变成了语法课,让抽象的理性认识取代了生动具体的感性体悟,让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倡创生性的教学理念,本文从分析人物形象不应定格化的角度实现“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的教学目标,论述小说教学中应怎样贯彻创生性教学理念。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创生性教学 人物形象 定格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一场从理念到课程结构、设置、内容和实施方面的“革命”。它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把全班学生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