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看戏剧表演时,为什么对剧中的“开门”、“骑马”、“抬轿”等动作表演,一下子就能知道它表达的意思呢?舞台上并没有出现“门”、“马”、“轿”呀。实际上这些“虚”的形象就靠这些“实”的动作来完成,这实的动作又引发了人们“虚”的想象。这在艺术表现里称之为“虚实结合”。所以才获得“表演有尽而其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这种虚实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分析文学作品。不过,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之为“空白艺术”。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研教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讲究师生、生生合作,最终达到探究的学习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
  一、在处理教材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白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里的“思”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空白的思考天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过程的意思。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模式中,师授生学占了主流。学生一直是学习的接受者,教师按既定的教案设计问题给学生,答案也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基本上不给学生主动或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于是课堂成了老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尤其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一堂课教师是滔滔不绝,面面俱到,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到位,会给学生的成绩板块留下“空白”。实质上,这种满堂灌输的旧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我在教授《项链》这篇文章时,就大胆运用空白艺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的创新思维。对于文章结尾一句“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让大家合作讨论,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比比那个小组 的结局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各小组同学都能各抒己见,有从鲁瓦栽夫妇角度写的,也有从佛来思节夫人的角度续写的,还有从车夫角度写的,更有从项链的真假角度以及珠宝店老板角度写的……不一而足。
  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交流,共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
  二、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留点“空白”
  《劝学》里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谈的是只思考而不去学习的道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吾尝终日而学也”。没有“须臾”时间去思也。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当当,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牛吃完草料还有一个“反刍”的过程,那么学生在什么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呢?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白。于是,在教授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道士塔》第二小节时,作者这样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我有意识地放慢速度,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等什么?”,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联想到王道士这个愚昧人践踏文明的可恶行径,也能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愤慨与无奈。还有在教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有意让学生感悟大师言简意丰的艺术魅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就放慢速度。语调沉重,学生自然在脑海里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不出话来?作者以什么来纪念?然后再让学生讨论。那课堂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了。也就达到了对文章“情”的体验,“理”的感悟。
  除了上述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的空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给学生这么多的时间,学生能主动学习吗?这种模式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从目前看这种方式可能不受“功利性”家长的欢迎,也可能不会马上出成绩。但我们要从树人的角度思考,我们教书育人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充满填充物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抓住新一轮改革的契机,长期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新思维新见解的平台。让他们多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见,少一些固定模式的浇灌。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陕西省洋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书写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教师结合汉字的音、形、义和书写规则的正确运用,让学生眼、手、脑并驾齐驱,直接或间接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严格纪律和传统美德等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语文 汉字书写 品德教育 策略    书写既是人们语言传播、思想表达、文化交流、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期刊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吃过水果糖,今天我们来做个吃水果糖比赛游戏。把同样大小的两  颗水果糖分发给甲、乙两位学生。设定条件是:  甲同学放在口里含着不许动,让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学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许舌头动,牙齿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结果是:甲同学吃糖果度较慢,乙同学吃糖果速度较快。  师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吃糖果慢,一个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以为首先是它的工具性,通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懂得语文学习学什么和怎样学,进而明白通过语文教学要获得什么知识,什么能力。其次是它的人文性,通过人文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概括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文本教学实践中,我也始终以这样的观念来备课上课。  例如:在教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
期刊
一、女生宿舍被盗  2009年下半年的这个学期,我们学校过得不是很安宁,校内发生了多起学生财物被盗案。我在本文中讲到的被盗案有点不同,是发生在我班女生宿舍的,女生宿舍也被盗,贼人实在太猖狂了,但这次我却意外地破了这个被盗案件。下面详细说说事情的经过。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早上7:00。我一大早在巡课室的时候,有个女生来向我报告她昨晚被盗了。我仔细询问了一下,情况大致如此:  1.被盗
期刊
从教学现状和大量调查材料来看,要切实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必须进行物理实验考核改革。我在九年的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对高中物理实验考核进行改革,把高中物理实验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操作考核。  1.书面考核  按照一般的常规情况,对高中物理实验的考核,主要体现在书面考核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体验感悟中,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联系
期刊
近年来,各类分析探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呈现汗牛充栋之势,在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下,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活力有力地冲击着旧有的教学模式,荡漾着陈旧的教学理念的浊浪。另一方面,参与和实施课改的力量逐渐壮大,一些长期制约语文教学效益的瓶颈开始突破。  但必须看到的是:以上各种各样的艰苦努力在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未来带来希望和机遇的同时,也在深刻揭示着中学语文教育的深层危机。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中如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是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的开始也是最终的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如下问题:一、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其他目标;二、不能以内容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三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四、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五、要针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状况不断进行修改。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目标 学生    新课改实行以来,关
期刊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思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渐渐显示出来。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想象的空间大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热闹了,多媒体演示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然而就在我们激情演绎着新课程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之时,透过那些变化,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会发现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我把这些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化”:一是课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不重视甚至不会课前预习,要么认为没有必要,要么感到无从下手,要么就是一览了之。因此,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我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指定的课文,对不懂问题作出笔记。课堂上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