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戏在心中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tlea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剧是我的命,只要我还在,就要为川剧永远演下去,教下去!”曾经在演出现场,当时80岁的“川剧长青树”、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许倩云老师豪爽而自信地说:“看到我的学生越演越好,拿的奖越来越多,是我最开心的事。还是那句老话,川剧是我一生的最爱,谁爱川剧,我就爱他!”
  许倩云从10多岁开始学习川剧,与陈书舫、竞华、杨淑英一同被誉为“川剧四大名旦”。现年86岁的她,是目前惟一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川剧四大名旦”。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倩云还义务为川剧培养接班人,让川剧艺术代代相传。从艺70年的许倩云,迄今已培养出近百名弟子,其中“梅花奖”得主就有蒋淑梅、沈铁梅、崔光丽等6位。目前,她丝毫没有退休的意思,经常带着学生四处登台演出。
  常常有人这样形容许倩云——80岁的年龄,18岁的心态。年轻时本就漂亮,老了也风采依旧:腰身挺直、精神矍铄,加之爱打扮,乍眼看去,无法想象那是位耄耋之年的老者。被问及如何保持年轻的状态?许老先是一惊,接着又笑了;被人夸奖时,她总会不好意思地笑,还会下意识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我觉得这一生虽然很坎坷,但现在很幸福。干儿干女多,学生也多。我很开心。”她是如何成就这不老的传奇?了解她的一生,似乎就能明白一二。如果人的一生是一次历尽苦乐哀悲的修行过程,所幸许倩云的结果可谓功德圆满。
  走进许倩云老师的家,老式小区的两居室房间不大,收拾得一尘不染,充满温馨。屋子里到处是花花草草,特别是飘窗,满是杜鹃、海棠……夏日里,栀子花则是她的最爱,小花瓶里插了那么一两枝,整间屋子里,香气都弥漫开来……就连洗手间里,也插着花。至今,许倩云都会坚持练功,每天出门买菜收拾屋子,坚持锻炼身体,生活也很有规律。在许倩云的屋子里,悬挂着四个大字——“知足常乐”,她说这是她的当下,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出生在成都打金街的许倩云,因幼年家境贫寒,不得不到戏班学戏挣银元。聪慧的她深得要领,很快就成为同班中的佼佼者,看好她的老师为她取了艺名——飞琼。13岁那年,许倩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登台的机会:与王成康合作一出《别洞观景》——这是川剧高腔改革的代表作,戏曲难度也可想而知,是表演程式最丰富、舞蹈动作最灵活、多变的一出戏。电影《梅兰芳》里的台词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站在这个台上,你就是角儿。许倩云硬着头皮唱了起来,先还浅浅地,唱着唱着,她越来越投入,心里也就不怕了。时隔多年,她仍能记得当时台下观众的表情是充满着惊喜。老师们也赞许地说:“娃娃,有出息,你好生操(练)!”就连川剧名家周企何老先生看过许倩云的表演后也直言:“这个娃娃要发!”果然,接下来她不断地接演大戏,在全本《珍珠塔》里成功扮演了丫头“彩屏”,叫好声一片。自此,许倩云的戏迷也越来越多,成为戏迷们最喜爱的角儿,被人称作“川剧皇后”。
  新中国成立后,许倩云也迎来艺术上的黄金年代。经介绍,重返舞台的许倩云先参加了黄佩莲和王成康组织的一家私营剧团——蜀声川剧团,第二年被选中调入人民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前身)。这里有阳友鹤、廖静秋、杨淑英、李笑非等一大批川剧名家。许倩云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出演了更多川剧目。1952年秋,许倩云调入西南区观摩演出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演的有23个剧种,37个剧团,大小剧目82个,演员1600余人。那一年,许倩云与袁玉堃合演《访友》,与曾荣华合演《评雪辨踪》。特别是《评雪辨踪》,许倩云扮演的刘翠屏本是青衣。她在端庄、文静、含蓄的格调中,加入了一些花旦的眉眼和语言,把一出夫妻二人缺衣少吃的苦寒戏演绎得有声有色、趣味无穷,得到评委一致赞赏。凭借此戏,许倩云获得了演出的二等奖。让她终身难忘的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她颁奖。许倩云说,周总理非常喜欢他们这批年轻演员,亲切地叫他们“娃娃们”。那段时间,除演出外,许倩云还如饥似渴地观看其他剧团的戏:李桂云演的河北梆子《柜中缘》、桂剧《拾玉镯》,都让许倩云喜欢得不得了。她和戴雪如老师一起把这两个戏学了下来,丰富了川剧的剧目。汇演之后,许倩云与陈书舫、竞华、杨淑英三人一起,被著名戏剧家阳翰笙提为“川剧四大名旦”。
  时至今日,令许倩云感动的是国家领导人对川剧的热爱和重视。看了许倩云演的川剧《访友》后,周总理说这个戏很好,可以演全本,男帮腔还可以换成女帮腔。后来,由陈书舫出演祝英台,许倩云、竞华、杨淑英都来“帮腔”。演出后,女帮腔轰动了北京,获得了各个剧团和观众的好评。回川不久,许倩云参加由贺龙带队的文艺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之后被调入刚刚在重庆成立的西南川剧院。她非常努力,经常一天演两场戏,荣誉和机会也接踵而至,1956年她当上了全国劳模。1959年,川剧出国演出,波兰戏剧理论家罗曼·舍德沃夫评价她“表演精巧、细腻而优美”。许倩云回忆,那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陈毅守着改剧本,小平同志天天审查节目,罗瑞卿、朱德天天晚上来看戏。“小平同志还上台跟我们握手。他说,娃娃努力哈,娃娃要争气。”许倩云忆及此情此景都还激动万分:“1956年获得全国劳模,毛主席接见我们,全体合影,我很荣幸地站在毛主席背后。主席问我哪里人,我说四川人。他握着我的手说,四川好嘛,出人才,我还要去四川看看。后来握手的人越来越多,把我挤开了,为此我还哭了一场。那天晚上,我兴奋得没有睡觉。”自此后,许倩云更加努力,誓言要为川剧奉献一辈子。2010年,许倩云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哪个爱川剧,我就爱他。”这是许倩云一生的座右铭。很多人评价说,许倩云演戏总是首先知戏情、晓戏理,细心体察剧中人的心理,以激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表演生动传神。正因如此,她也与不少社会名家成为朋友。在北京演完《评雪辨踪》之后,梅兰芳先生特地到后台看望她们,还邀请许倩云与陈书舫去自己家中做客。梅先生还主动提出要收她俩为徒,但因当时演出的特殊情况,最终没有如愿。许倩云说,这是她唯一的遗憾。著名作家马识途也曾是许倩云的戏迷,还专门赋诗对她给予赞誉:“氍毹辛苦五十春,德艺双修海内闻。惟妙惟肖惊四座,一颦一笑率天真。评雪辨踪堪叫绝,柜中奇缘更传神。老来奔走为底事,青出于蓝望后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许倩云,可谓红得发紫,但随即而来的“文革”,却让她尝到了一落千丈的滋味:漏划的右派,隐藏的特务,地富反坏右——当时的许多帽子都戴到了她的头上。许倩云的家也被洗劫一空,她被扫地出门。
  现在的许倩云,可以用轻松的口吻谈起这段黑色的经历。而在当时,她和许多人一样受尽了百般折磨,曾想过自杀;可想到父母将没人照顾,她下不了这个决心。朋友也鼓励她,告诉她千万不能自杀,自杀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要相信党相信群众。这几句话又印入了她的脑子,支持她活了下来。
  “文革”后,身心遭遇巨大创伤的许倩云重新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她所热爱的川剧事业中,不停地开会,演出。也许只有不停地工作,才能挽回失去的大好艺术年华,也才能疗治内心的伤痛。磨难锻炼了她的性格,对“文革”中经历的苦难,因父亲而受到的影响,她从不介意,心胸十分宽广。“有生之年,在一天,就要为川剧事业做一天事,宣传,说话,教学生,一切行动都要围绕川剧。川剧爱我一辈子,人民爱我一辈子,我能为川剧贡献好多力量就贡献好多。”许倩云说到也做到了,除了亲自上阵演出,还将自己的演出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平时就算自己不唱戏,许倩云也要关注川剧界的动态,只要获悉自己的学生或认识的后辈得奖、大型演出等喜讯,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打电话表示祝贺和关心。在许倩云众多的学生中,沈铁梅、蒋淑梅、崔光丽、黄荣华等人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振兴川剧”的优秀人才。
  在许倩云家的窗台上,摆放着各种相框,泛黄的相册里满是她青春的记忆,有一张特别醒目:那是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中的许倩云戴着鲜艳的围巾,身边围绕着几位漂亮的女子,最小的一位亲吻着她的脸颊,照片上每个人都笑得灿烂。身居正中央的许倩云笑得最开心——那是母亲节孩子们来看她时的合影。每当想念孩子们的时候,她都会看这张照片。
  也许所有的善良的人,都有着这样的性情:爱笑、害羞,且不愿拒绝。童年时的苦难,让许倩云感恩当下。她愿意多一点微笑面对所有人。只要能帮助别人,她就能感知快乐。即使经历过苦难,依然没有城府,没有抱怨,更没有仇恨。就这样,许倩云将所有该有的不该有的艰难困苦都独自担下来,然后又悄悄卸下,不纠结,不盘桓,不自怜。“胸怀宽了,天地都宽了。”许倩云这样说,也是这样从容地翻过苦难这一页。
  繁华落尽,如梦无痕。听许倩云说着过往,仿佛是别人的故事。生命总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人生只有在经历舍得与放下之后,才能修得圆满。而今的许倩云,是由内而外地散溢着淡定与超脱……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其他文献
张正恒(1932-2007),字悟恒,号三惭,生于西充,长于成都,求学于杭州,工作于北京。张正恒自幼热爱绘画艺术,1949年底开始以《芥子园画谱》自学绘画,1953年拜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默躬为师,1955年免考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彩墨系学习,1958年拜潘天寿为师,196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任教。虽然离开四川多年,但张正恒乡梦不断。他
期刊
清人贺长龄、魏源等编《皇朝经世文编》(1827年刊行)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是一部集中反映清代前中期经世实学的论文总集。它以经世为指归,注重学术对社会的导向性功能,将学术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从单一的经学研究到天下郡国利病,举凡与社会有关的一切问题,都纳入了其研究的范围,使学术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皇朝经世文编》并非完善之作,其硬伤在于
期刊
摘 要: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研究与博物馆事业中一项富有创新精神的理念与实践,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进行了尝试性建设,贵州隆里生态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贵州隆里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为例,指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对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过度开发所带来的一些弊端。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隆里古城  一、隆里古城与生态博物馆  1.隆里古城
期刊
在参观了作为德国的象征之一的新天鹅城堡后,车往西南方向行驶约二小时,已穿过奥地利、列支敦士登两个国家进入瑞士境界。因自费游人数凑不够20人,游列支敦士登的计划告吹。这里容我插叙一下看来的资料,以弥补心中的遗憾。  这是个永久中立的大公国,国土仅160平方千米,人口3.5万,以制作精美的邮票闻名于世,又称“邮票王国”。最有趣的是你只要花7万美元就可以租这个国家一天,让你尝尝当国王的滋味:首先安排你到
期刊
当下,中国画创作已进入花样翻新,异彩纷呈的时代。画家们在穷尽了题材后,又将目光和心思转向了求变、求新上,以期个人面貌、形式语言及艺术风格的突破。一时间多种新技法、新观念层出不穷。不少人在这种风潮中打着“创新”旗号肆意妄为,出现了严重的失控。但也有不少画家不为时风所动,坚持写意花鸟、山水画以传统笔墨造型状物手段为基础,又适当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某些表现形式,融会贯通,化他法为己法,形成了既有传统意味
期刊
提 要:公元262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令钟会等人数路伐蜀,很快就于次年灭掉了占据蜀中四十余年的蜀汉政权。然而司马氏却并未一鼓作气,就势灭掉据有江东数十年的孙吴政权,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中原魏、晋更替,蜀中动乱不已以及东吴的形势不明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西晋,东吴,晋灭吴,蜀中  公元262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令钟会等人数路伐蜀,很快就于次年灭掉了占据蜀中四十余年的蜀汉政权。唇亡
期刊
一册厚重的图书摆在笔者的面前,这是472页精装大开本、跨时间近200年的文献集。它于2012年末,由四川出版集团的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实际见到此书已是2013年的秋末冬初。该书由胡开全主编,副主编为苏东来,陈世松等先生任顾问。此书选择了1754—1949年的293件契约文书,共约70万字。据介绍,该书的出版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个情况无疑重要。如此专业特色与分量的书册显然销路十分有限,它的出版
期刊
周北溪先生(1913—2003),重庆合川人,曾任合川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农工民主党主任委员,政协四川省委员、政协重庆市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院长、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警察书画院顾问、四川省诗书画研究院顾问、四川巴蜀诗书画研究会顾问,重庆市书协、美协顾问,重庆市中华书画研究会理事长、重庆市武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合川县美协、书
期刊
上世纪末,笔者在《王羲之的成都情结》(载于《文史杂志》)一文中曾记有:“包世臣《十七帖疏证》认为其中有十九帖是写给周抚的。”尔后,笔者又在其后的《王羲之成都帖》的前言中,又言“包世臣《十七帖疏证》按收信人分类归并,得出《十七帖》中有十九帖是写给周抚的”;并称包氏“对这十九帖的言辞、文义和相关的史事作了精辟的疏证,对我们今天了解周益州书的丰富内涵有很大帮助”。  然而今天复读该文时,笔者才惊异地发现
期刊
2012年5月27日至6月3日在成都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落幕五个月了,我至今尚沉浸在这次盛会的节日气氛中,脑海里反复映现出国内外木偶戏和皮影戏演出的场景。这次成都国际木偶节参演剧目和艺术团有101个,包括48个国家,其中中国台湾的木偶艺术团2个,大陆木偶、皮影戏艺术团34个。中外木偶皮影团演出,我都看了一些,天天和外国专家在一起看戏,边看边议,互相交流,现将一些感想谈出来,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