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独老人调查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369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万失独父母。
  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
  “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弗兰西斯·培根《论死亡》)
  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许比谁都明白英国哲人培根的话。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年龄太大,他们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总是眼含泪珠。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他们说:他们想要在一起抱团取暖,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
  2012年1月22日,除夕。北风正劲。南昌的天空灰蒙蒙的,一场飞雪就在眼前。这时,在南昌市郊的莲塘公墓里,传来了一对夫妇的哭声。
  除夕风雪夜 别样的团圆
  在墓园哭泣的,是杨维国、蔡丽夫妇,当时,风雪无情地拍打着他俩,但他们似乎忘了严寒,蔡丽抱着女儿的坟头,哭泣地对着地下的孩子说:“今天过年了,我们吃年夜饭你吃一点啊。”去年3月5日,一场发生在校园外的车祸,让夫妇俩永远失去了当时正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的23岁女儿杨菲。回家后,蔡丽写了下面的一篇日志《别样的团圆》:
  晚上6时多,菲菲的妈妈爸爸却来到莲塘公墓,爸妈孩子是要团圆的,对不?是老天都不能阻挡的,对不?过年了,来吧,孩子,让妈妈抱起你,孩子你也吃点吧。今天过年了,我们一家团圆,妈再也忍不住……在这里,一家人就这样吃上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在这里,白雪做伴,讓我们实现了儿女情长。
  团圆桌上的圆满,变成了永远的缺席。爸妈站在雪地里,看着你,爸妈在看着你呀!
  天空飘着雪花,温度冰点……
  白发爬满了这对夫妻的双鬓。丈夫曾两次试图自杀,都被妻子拦了下来,“他每天都喊着女儿的名字,有时激动地敞开衣领大叫,一次想从楼上跳下去,一次又把菜刀架在了脖子上,我撕心裂肺地劝他,‘你死了,我可怎么活?’”
  生活也变了。原本三口之家一起逛的商场,夫妇俩再未踏足;原本合家团圆的节日,夫妻俩却逃避亲友,“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快快乐乐地在一起,情绪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饺子、汤圆,原来都是我们喜欢吃的,但现在从来不吃了”;妻子有时穿起杨菲生前的衣服,也惹来一场无明的口角,“为什么不让我穿,我穿上衣服后,就感觉女儿在我身边一样!”
  老年丧子,人生之大不幸。这样的大不幸总是无情地在人世传递。江西九江的廖先生也有一位漂亮聪明的独生女儿“小丫”。小丫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福建一家外企工作,只一年就晋升为公司的中层。过年的时候,廖先生和妻子为女儿购置了一套新房,为的是等着以后女儿带男朋友回来时住。
  可造化弄人,廖先生和妻子等来的却是噩耗。那一年清明放假,小丫早上还打电话和母亲问好,但晚上却传来单位的电话,女儿出车祸了,生命垂危。
  死神最终不期而至,随后是妻子的寻死觅活,两个月的粒米不进,只靠在医院输液维持生命,丈夫将一家三口住的房屋出售,精神极度痛苦,却依然要在妻子面前假装坚强,有时候控制不住,就跑到屋外去流泪、狂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一对对年逾半百的夫妇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和自己一样的同命人,以求心灵的慰藉。他们在网上的昵称带着失子的悲伤,同样的命运也让他们愿意尽情地袒露心扉。趁着刚刚过去的五一节,网名为“倩影”、“往事回忆”、“小丫留住”、“坎坷”等的40多位暮年丧独子的父母通过网络联系,相聚在了湖北。“在别人面前,我们是两面人,总会显得坚强,但回到家后,深夜合上眼后,却默默哭泣。但面对这群兄弟姐妹,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
  孩子的孝服 心底永恒的痛
  这绝对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网友见面”。或许这世上,再没有比这几位母亲的对话,更让人感到万箭穿心的了。
  “小丫留住”抽泣地告诉身旁同伴那一段令人悲伤的时刻:“你知道吗?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孝啊,按照我们那里的老人说,孩子火葬前,身上是一定要披麻戴孝的;孩子没有给父母送终就过世,本来就是一种罪过。”
  活像一场梦魇,话到伤心处,引来了蔡丽和其他几位在场妇女的抱头痛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来自太仓的“老怪”,是失独群体网络中的活跃分子,他常常言辞幽默,但谈到自己的儿子时,有时也会激动:“儿子生病的时候,我答应过我儿子的,一辈子就只有他一个儿子。儿子去世后,民政局的人拿来几张孩子的照片,说是孤儿,让我挑选领养,我一口回绝了,我年龄大了,孩子还这么小,他稍大一点的时候,我已经七老八十了,还怎么有能力去抚养他?”
  “倩影”是这次网友聚会的组织者,这些年来,她在武汉接触到很多失独者,其中有一个是湖北的高官,令她印象深刻:“白天的时候,他总是西装革履,体面地工作;可是晚上回到家里,他又成了另外一个人,整夜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哭泣入睡,口中呢喃着‘孩子,让爸爸抱抱你’,他就这样睡在地板上将近8年。”
  精神折磨 压抑、自闭和尊严
  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
  来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万里马”夫妇,是这个群体中比较年长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情,我每天都会跑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过得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儿子时,我却不得不撒谎了。人家问‘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儿子?’我就说‘他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人家又问‘那怎么没见到你的孙子呢?’我就回答说‘他们丁克,没有孩子。’”   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孤苦伶仃 丈夫离他们而去
  他们也曾想过用人工的手段再次进行辅助生育,但这样的方式却常常被他们自我否定,“有这么多钱去生小孩吗?即使能生下来,我们还有精力去抚养他吗?他的身体发育可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吗?”他们时常这样扪心自问。而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一出悲剧再次让有这样想法的失独父母踟蹰不前。在失去长子后,50岁的文姨与刘叔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再次当上爸妈,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十载后,夫妇俩却因长期精神压抑选择了轻生。
  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在这次有40多人参加的失独者父母聚会中,只有1/4是男性,“老怪”说:“这年头,丈夫能带着妻子一起出来聚会,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回家还能和老婆倾诉,但她们回家,就真正是孤苦伶仃一个人啊!”
  在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一位来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说:“我的儿子毕业于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创业时因劳累过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独自照顾了他两年后,他还是离我而去。现在连亲戚也不愿照顾我,我的精神是绝望的,身体是衰弱的,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来自甘肃天水的女士“坎坷”说:“我的网名叫坎坷,我的一生也是如此坎坷,我今年48岁,我的儿子在21岁的时候,在大学宿舍里突然晕倒,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当时还可以生育,但我的爱人却得了尿毒症,我爱人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看到儿子大学毕业,但他的心愿却没能完成,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在医院做手术时,没有人来给我签字……”
  失独者的心语
  “梦在天堂”:我来自福建三明,2002年,我的丈夫因为重症肝炎去世,当时儿子才11岁,没想到当我把儿子养到21岁时,我的儿子遇到车祸,与别人一起摔落到了河里,我的儿子救了两个人,就再也没有从河里上来。每年春晚,节目都很关心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我们这些没有儿女的空巢老人,谁来关心啊?
  “荆棘鸟”:我来自四川德阳,儿子刚走了1年,真实的心情其实很不好。但是在外人看来,我似乎什么都不缺,是那样成功,那样风光。我前年被评为四川省的三八红旗手,去年又被评为“巾帼英雄”,我又是高级工程师,但是,孩子没了,什么都没有了。我想着,根本没有谁来为我们送终啊,我们希望晚年应该有一个保障。
  “杨菲的父母”:我感叹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感叹我们都没有小孩了,每当我们强作笑颜,其实内心都在滴血。我们现在或许还年轻,还能动,但是一二十年以后,我们都不能动的时候,该怎么办?我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涉及杨菲的案件,一审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二审却至今没有开庭,我希望法律早点给出公正的答复。
  “历历在目”:我儿子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并且找了一个空姐做女朋友,他才25岁,离开我时,也是因为车祸。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还要补充一句,我以后尽量不哭了,以后和儿子团聚时,要让儿子看到漂亮的妈妈,让儿子说妈妈变漂亮了,变好看了,再也没有眼袋了。
  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超百万个
  在这40多名“失独者”的聚会中,有的丧子七八年甚至十年之久,也有的独子去世才1年左右;他们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远在甘肃、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武汉。但他们却并不在乎这些,毅然决定相聚在一起。他们说,在这里,不用像在外面那样假装坚强,他们可以“抱团取暖”、纵情哭笑。
  不少人说,在失去独子之后,对于世俗的名利和金钱,他们早已置之度外,但他们却总是无比担心,他们无法想象,在他们临终之时,陪在他们身边的会是谁?能有谁?就像“坎坷”说得那样:“我们要有尊严地死去。”
  “倩影”三年前就开始建立全国失独群体的QQ群,三年下来,QQ群由一个变成了三个,群员的规模也超过1000人,“倩影”说,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
  唯一愿望:建独立养老院
  “老怪”说,他希望建立这个养老院,就是希望这个养老院成为他们这些暮年丧子者养老送终的所在,“我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总能够有健康的人来照顾那些生病的人,我们这群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能劝住我们,我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我们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自己也愿意出一部分钱,来建这个养老院。”
  但是,全国暮年失独的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则显示,2009年我国15~19岁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17%,20~24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52%,2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6.48%,此前,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估计,目前军队中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如果按照军队的样本来估计,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也有1.9亿人。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老怪”所在的太倉县总人口71.72万,经“老怪”了解,他们县共有115家和他境况相同的家庭,如果以太仓县作为全国的样本,那么,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可能超过百万个。
其他文献
《午夜巴黎》和《雨果》这两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巴黎,都是导演和作者向他们心仪的文人、艺术家和电影大师致意的、比较个人的作品。  《午夜巴黎》有海明威的身影。 “作者的工作就是告诉述说真相,”影片中,海明威对来自21世纪的主人公——一位在挣扎中的年轻作家,说: “如果故事真实,文字清晰而诚实,那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巴黎对海明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把这些跟随自己一辈子的巴黎印象描述为《一席流动的
期刊
熟悉佛理小故事的人都知道,老禅师一直很忙,忙着给各种年轻人指导人生。在“一句话毁掉小清新”的浪潮中,禅师说理经受了无数无厘头的挑战,而这次,老禅师在指导人生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爱科学的年轻人……看看知识青年们是如何一句话噎住老禅师的吧!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
期刊
一个被亲人、工作、航班同时抛弃的意志消沉的中年男人。一个生活按部就班没有男人缘没有桃花神叨叨寡母傍身的中年发福女人。  在倫敦的熙攘人群中,这两个不如意的中年男女,穿着同样的卡其色风衣,秋风萧瑟,从黑夜走到白昼,不知疲倦。  他们都聊些什么呢?不过是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可笑的梦。那女人的梦,是在西班牙找一所清净的房子,推开窗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写一本可供人在旅途消遣的书。他说,等到那一天,请她欢迎他
期刊
不同文化之间的指算技巧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技巧能够影响认知过程。  放下你手中的咖啡,只一小会儿。现在,别想太多,用手数到10。  等数完之后再看看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先从哪只手开始,左手还是右手?先从哪个手指,是拇指还是小指?会不会是食指?开始数数时,手是呈握拳状还是张开状?  如果你是个欧洲人,以握拳法开始数数的可能性会很高,而且通常是从左手的拇指开始数起。如果你来自于中东,你可能也会握着拳头数
期刊
起因  龙龙是这段旅程的发起人,虽然他才三岁。  自从小家伙出生以来,我和威廉都以为背包长途跋涉的日子要画上休止符了。  就在我们为往日爬山涉水吃青稞粑粑的经历感叹的时候,龙龙疯狂迷上了火车,天天看日日画夜夜读──从香港到广州的几个小时车程开启了他对火车的兴趣。一个闲暇的午后,龙龙趴在咖啡桌上铺天盖地画火车,执著的神情不亚于米开朗琪罗雕刻大卫。  “干脆我们坐火车到欧洲!”威廉忽然说。  “嗯?”
期刊
他們的“小暧昧”  奥巴马获得连任后首次出访目的地——亚洲,而泰国则是其访问的第一站。在与泰国总理英拉见面期间,奥巴马似乎与这位漂亮的总理眉来眼去。当地时间2012年11月18日晚上,在泰国政府举办的招待宴会上,奥巴马与英拉共同举杯,他们不时开开玩笑,不时又“挤眉弄眼”,似乎玩得很开心。
期刊
教育部最近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一方面是外来移民者的声声呐喊,另一方面是原住民的竭力自护;一方面是弱势群体的奋力抗争,另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设置的重重门槛;一方面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另一方面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虽然曙光在前,但异地高考,
期刊
许多外国领导人在退休后都过上平常人的生活。美国多位总统回老家料理农场去了,英国昔日的“铁娘子”也有一个孤寂的晚年……这些人怎么说也曾是国家的有功之臣,怎么一退休就没人“管”了?不过确实在有些国家,国家领导人在任时为了工作国家会提供住宅、专车、保镖等,但是退休后他们就彻底成为了普通老百姓。    无钱看病的老首相  村山富市在1994年出任日本首相,他在日本战败50周年时发表了著名的“村山讲话”,代
期刊
对大多数人来说,北美印第安是个颇为神秘、传奇的民族。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美国西部片中,头顶羽冠,胯下烈马,手执长矛,只要酋长振臂一呼,全部族便会呼喊着旋风般横扫敌营。  在加拿大,印第安被称为“第一民族”,因为他们在土著民族中人口最多,有633个部落70多万人。现代社会中,印第安人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况到底如何?他们的领袖——加拿大印第安族的全国大酋长又是怎样的人呢?为此,我先后两次深入了印
期刊
2012年10月18日反对外地孩子在京“异地高考”的北京青年,和要求孩子在京参加高考的外地家长,在北京市教委信访辦外对峙。一边留恋的是飞速发展的北京城丧失的东西,怀着对北京的乡愁;一边追求的是相对公平的高考机会,不想在北京打拼十多年后,自己孩子的教育,成为未知数。  教委信访办的争执背后,是近年来北京公共资源紧张、道路拥堵、空气质量下降、公交拥挤、医院爆满的现实问题。对于这群二三十岁的北京籍访民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