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早期山水画《溪山秋色图》对董其昌绘画理论的接受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蓝瑛早期山水画由董其昌入门,受其影响学习黄公望真率的风格和笔法进而追溯宋元,形成自我面貌。蓝瑛山水画多浅绛勾勒和没骨重彩两种,其传世作品中第一幅秋景作品《溪山秋色图》介于二者之间,从中可检视其对唐宋元诸家兼容并蓄的变化之路。
  关键词:蓝瑛 董其昌 黄公望 赵孟頫 米芾 赵令穰 王维
  明代职业画家蓝瑛(1585—1664或1666)字田叔,号蝶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虽为“浙派”后期代表画家、“武林派”创始者,但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渊源极深,青年时代由孙克弘引入松江文人圈,受董其昌影响,学习黄公望真率的风格和笔法进而追溯宋元,一生摹古而自有面貌,以没骨重彩表现秋景山水尤其独到。蓝瑛山水画多浅绛勾勒和没骨重彩两种,其传世作品中第一幅秋景作品《溪山秋色图》介于二者之间,从中可检视其兼容并蓄的变化之路。
  《溪山秋色图》,绢本设色,手卷,纵23.8厘米,横180厘米,天津博物馆藏。开卷是一片烟波汀渚,几株红树立于洲头,水岸边高岩陡立,山腰处村落隐现,丛树平林,随势而生,溪流汇于山谷蜿蜒而去。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汀沙云树,烟水渐次迷离。几重山,几重水,便到了合卷处。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卷尾蓝瑛自题:“癸丑新秋日仿松雪溪山秋色图兼大痴笔法。”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初秋,山光水色澄明可爱,二十九岁的年轻画家不禁以变化连绵的节奏,简远清润的用笔,淡墨轻彩地渲染出一派甜美宁静的江南秋景。
  卷首有陈继儒题字“澄怀观道”,董其昌则两度题跋:“董北苑画树,多有不作小树者,如秋山行旅是也。又有作小树,但只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余谓此即米氏落茄之源委。盖小树最要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欲如文君之眉,与黛色相参合,则是高手也。赵大年平远写湖天淼茫之景極不俗,然不奈多皴。虽云学维,而维画正有细皴者,乃于重山叠嶂有之,赵未能尽其法也。”“田叔(蓝瑛字田叔,号蝶叟)画命意函奇,用笔简远,撮诸家独擅之长,致一时传布之美,交往十年,起予者数矣。昨与陈眉公徵君展阅此卷,赏爱再三不忍去手,弥觉前言之非谬也。甲寅(1614年)四月再题。”
  在作《溪山秋色图》的同一年中,蓝瑛与董、陈的交往还见于《鲈乡合璧图卷》(首都博物馆藏),这幅合作图卷的首段是董其昌画的没骨山水,自题“芦乡秋霁”,又有陈继儒题字:“玄宰仿张僧繇没骨山,草草数笔而秋思翁冶,余谓之曰若题鲈乡更佳。玄宰曰:‘快哉!’遂写一大幅赠余,与此而二矣。眉公。”后有蓝瑛续画,署年款“癸丑”(1613)。谢稚柳先生《鉴余杂稿》评此卷蓝瑛“骨体大似华亭派”。上海松江,古称华亭,“华亭派”即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董其昌对蓝瑛的影响可谓深远。
  一、仿黄公望“大痴笔法”
  《溪山秋色图》中蓝瑛自言借鉴了元代赵孟頫的图式风格和黄公望的笔法,从存世作品看,蓝瑛最早的一幅专仿黄公望的作品是作于1612年的《仿一峰山水》(天津市博物馆藏),即《溪山秋色图》的前一年,说明蓝瑛这个时期开始着力研究黄公望。最晚的一幅是作于1657年的《仿大痴山水》(也称江亭诗思)(上海博物馆藏),时年七十三岁,他终其一生都在精研“大痴笔法”。黄公望的山水画成就主要是开创古淡的浅绛设色以及推崇董、巨山水而改变了南宋院体画风,以劲秀的披麻皴塑造云气、树石。蓝瑛《溪山秋色图》吸取黄公望有别于宋人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愈简愈佳”的审美以及清和的设色方法,笔法简清爽利,以长披麻为主,中锋与侧锋兼用而侧峰稍多。草木皆率笔概括,着意刻画山石变化,急缓交错,基本遵循黄公望的构图法则:“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黄公望《写山水诀》第十七则)a树石疏密有度,山石少皴,偶有淡淡的荷叶皴,用淡墨加赭石或石青石绿积染坡石,借鉴了黄公望的设色方法:“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入墨亦妙。”(《写山水诀》第十二则)山脚处多有淡墨扫过的痕迹,也接近其笔法:“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写山水诀》第八则)
  二、仿赵孟頫“秋色”
  黄公望主张画秋景应该是“秋则万象肃杀”,蓝瑛此幅秋色图却明媚清朗,显然他更欣赏赵孟頫的秋色图。他在题跋中言及的赵孟頫《溪山秋色图》未见传世,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本纸本设色的《溪山秋色图》,传为北宋赵佶创作,画中Z字形的溪流构图略有相似之处。长卷不仅要把握起伏、疏密,还有多组起伏、疏密之间的节奏和韵律,蓝瑛此卷注重回环往复,险中有平,轮廓造型丰富而笔法疏松简略。蓝瑛此卷与赵孟頫相关的是《鹊华秋色图》右边的华不注山之皴法即是荷叶皴,而蓝瑛一生最常用的山石皴法即来源于此。董其昌于万历三十年由项元汴后人项晦伯转让而得《鹊华秋色图》,蓝瑛结识董其昌后,将近九年时间内都有机会在董家观赏甚至临摹。b从整体构图和组织形式来看,蓝瑛此作与黄公望抒情长诗般的《富春山居图》相比显得短小紧凑些,更像一首律诗,而与董其昌的青绿山水代表作《昼锦堂图》较接近,董在图中自题:“兹以董北苑、黄子久法写《昼锦堂图》,欲以真率当彼钜丽耳”,可知二人皆取法黄公望。
  三、仿米芾“落茄点”
  从董其昌第二段题跋可知,董时年六十岁,称与蓝瑛交往已十年。两段题跋第一段收录在《画禅室随笔》中,第二段未收入。这两段行书题跋反映了董其昌的绘画思想,第一段讨论树的画法,画树要像董源“淋漓”“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文君之眉”源自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二中形容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远山黛”是当时流行的画眉方法,淡远、细长。小树“淋漓约略”的形影需要通过笔墨的概括来实现,米芾在董源披麻皴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法“落茄点”,即是为此。
  就在作《溪山秋色图》之前两年的1611年,蓝瑛作扇页《楚山清晓图》(湖北省博物馆藏)自题“仿米老楚山清晓图”。董其昌也有一本临米芾的《楚山清晓图》,于友人处借临,蓝瑛或在董其昌处见过此图,或临仿过董的摹本。米芾发明的独特皴法“落茄点”也称米点皴,先勾画出山的轮廓,然后以积墨法侧笔横点,再加以大面积的渲染,使皴笔统一在一个整体中,表现出云雾弥漫、山林润泽的江南景象。蓝瑛《楚山清晓图》是其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纸本水墨,很接近米芾的风格,山巅浮于云烟之上,米芾的山体多为浑圆的单一形态,略有向背和明暗变化,作为职业画家的蓝瑛和他的受画者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简笔,因此山体细部多了一些变化,“米点皴”的使用也只是顺着披麻皴的走势略略排布,没有那么繁密。《溪山秋色图》是绢本设色,与“大痴笔法”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横笔点苔,墨色清透滋润,具透明感,正是借鉴了米芾的笔法。此卷“米点皴”的使用更简,以石绿调墨,清浅疏朗地点缀在山体上,“约略”有树影,适宜于表现秋景的明朗。山腰没有米氏云山常有的云气留白,远景的轮廓线虚化处理,仍显南国秀丽风光。   四、仿赵令穰“淼茫”
  董其昌的题跋梳理了南宋山水画法的脉络和特点,说明了他对画面虚实的重视。他欣赏赵令穰平远构图中“湖天淼茫”的意境,赵令穰虽说学王维,但是没有完全学到,这种画面多是“虚”的表现。王维山水细皴之笔见于重山叠嶂,是“实”的表现,他认为赵令穰对“实”的表现不够,而蓝瑛此画介于二者之间,兼而有之,虚实相生,得到了董的盛赞。关于虚实董其昌有论:“古人画,不从一边生去。今则失此意,故无八面玲珑之巧,但能分能合。而皴法足以发之,是了手时事也。其次,须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c(《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
  蓝瑛对赵令穰的临习见作于1622年的《仿古山水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开临赵令穰,其中一开蓝瑛自题:“赵令穰所画《荷乡清夏卷》,在董太史家,曾于吴门舟中临二卷,复作是,恐邯郸步生疏也。”明确说明他看到的原作是董其昌的藏品,曾于某日随行的舟中临写过,又再次凭借回忆作画。《溪山秋色图》中近景坡石确实比赵令穰的皴笔多而层次更丰富。
  五、仿王维“细皴”
  1622年的《仿古山水册》上蓝瑛言及曾经在苏州一位藏家手中见过一幅王维的作品。一年后,蓝瑛作 《溪山雪霁图》(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天启三年(1623)秋八月,仿王右丞画法。”与《溪山秋色图》相隔整十年,由于是雪后,山石更是少皴,以披麻皴、荷叶皴为主,松树和平林刻画出明确结实的立体感和渐远渐虚的空间感。乙亥春仲(1635)所作《仿古山水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十二幅设色画中自题:“乙亥春仲法右丞画。”蓝瑛时年五十一岁,画面上白雪覆树,士人于水岸亭间观景,只有近景山石有少量的荷叶皴,松树勾染结合,暗部敷以花青加淡墨,亮部加白色,极富立体感,在冬日雪色下越发显得抖擞挺立。看起来蓝瑛一直延续了董其昌的思想,山中树需有细笔刻画处。
  关于王维“刻画”的特征,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的一段评论能看到其对古人之法的取舍思路:“米虎儿(米芾之子米友仁)谓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此语虽似过正,然山水中,当着意烟云,不可用粉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米友仁认为王维的“刻画”之法不足学,学他的云山还不错。董其昌则认为米友仁的话矫枉过正了,说明他认为山水画中的细笔刻画也是需要的,并且刻画“松针石脉”的独特笔法可以作为鉴定王维作品的一个根据:“余借观,有右丞画一帧,宋徽庙御题左方,笔势飘举,真奇物也。捡宣和画谱,此为山居图。察其图中松针石脉,无宋以后人法,定为摩诘无疑。”(《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
  蓝瑛在《溪山秋色图》中只言及仿赵孟頫、黄公望,虽没有明确说明对米芾、赵令穰、王维的摹仿,但通过董其昌的品鉴可以看到,蓝瑛不仅重视仿古、师古,并且从早期就开始了博采众家的尝试,为自己后期另辟蹊径、确立个人风格奠定了充分的实践能力和审美基础。
  a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b 邵彦:《董其昌对蓝瑛的影响》,《中华书画家》2017年第7期。
  c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参考文献:
  [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2]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邵彦.董其昌对蓝瑛的影响 [J].中华书画家,2017(7).
  作 者: 陈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學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西艺术比较和中国古代书画。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家丑不可外扬”是咱们中国人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也是传统中国人的一个生活准则,时至今日,大多數人仍会信奉”家丑不可外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都不习惯也不喜欢将自己的家事告诉别人,总是爱关起门来解决家里不光彩的事。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家丑非得一定要往外传,该隐瞒的要隐瞒,不该隐瞒的就不要忍辱负重。“丑事”终究属于”丑”的范畴,绝对不会因为被外扬就进入“美”的领域,有一些家丑是应该坚决外扬的
摘 要: 《羊脂球》与《秦妇吟》的背景都是战争环境,韦庄和莫泊桑在乱世之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美妇人作为主线人物,借以展现自己由战争所引发的种种思考。受到写作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两篇文章分别展现了战争环境下的社会悲剧与人性悲剧,就此问题,本文将从“叙述传统”“叙述方法”“敌我认知”与“结局走向”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尽管两部作品对于战争的审视角度不一,但在超越战争本身的人文关怀上却展现出
在我们身边,沉迷于手机的“低头族”越来越多,视力下降、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手机上的“朋友圈”越发扩大,却令身处其中的人们发现,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手机,究竟是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还是把我们越推越远?  马拉松选手的最牛之处在于,他们可以连续好几个小时不碰手机。  如果你家人总问你玩手机有什么好处,你可以这样回答:玩微信、QQ,增强我的交友能力;刷微博,了解国家大事;玩酷跑游
摘 要:美国新移民小说的女性写作,通过对女性婚恋生活的关注,揭示她们因性别身份所面临的种种伦理困境,以此建构新的现代性别话语。作家们充分调用自身的中国资源,一方面不断反思五四以来中国的妇女解放话语实践;另一方面,她们也反抗西方女性主义将第三世界妇女看作单一客体形象的做法,从而维护自身作为历史过程真实主体的主体性。  关键词:新移民小说 性别身份 伦理困境  在美国新移民小说的女性写作中,婚恋题材占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教师对当下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情感教育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极为显著,而且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健全有重要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相关内容概述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基于
《槐园梦忆》是梁实秋对逝去时光的深切回忆,书中文字皆源于生活中的一些零零碎碎的琐事,却蕴含着革故鼎新、发人深省的道理,足以让人看懂看透世事,教人感念至深。  在他眼里,妻子程季淑是一个“轻柔而低缓”的女子,而这正是在他看来“女人最好的优点。”他知道,死是尋常的事,但对于妻子因一场意外的离去,他的悲伤是止不住的。如果眼泪可以用容器度量,他为妻子流下的眼泪,足以装满罗马人用以殉葬的“泪壶”。也许,在别
每个人的爸爸都有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时候也就是年轻的时候。  每个人开始有意识地谈论爸爸年轻的时候时,大抵也是自己开始年轻的时候。这之后,或许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说起或想起“我爸爸年轻的时候”。  为什么会说起或想起“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呢?一则,在每个人的眼里,爸爸“最高大最英俊的时候”,往往是“爸爸年轻的时候”;二则,在每个人心里,爸爸“最辉煌的时候”“對自己影响最大的时候”,
“北京辣妈”刘燕,是个喜欢利用空闲时间带孩子去旅行的人。如今,4岁的儿子小东已经随她游了32个国家。作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老师,刘燕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带着儿子踏上旅途。成长,让一切都值得  今年35岁的刘燕酷爱旅行,她的梦想就是趁年轻环游世界,并没有因为有了孩子而停下脚步。到现在,小东已经走过了32 个国家。从近一点的韩国、印度尼西亚,到远一点的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诸国,都留下
在芬兰,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上车时哪怕旁边还有一个空位,都不能坐在已经落座的人身边。  万一傻乎乎地一屁股坐下了,你身边的人很可能立刻起身去找另外的空位,这种“不留面子”的举动会让你相当尴尬。  排队等车时也很有意思。一条长队,彼此恨不得隔个一米的距离。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看报纸、书、手机或是放空。  在他们看来,人和人之间保持私有空间,不要贸然侵入,是起码的礼仪。  有段
摘 要:本文基于章培恒对于《史记》与后世戏曲之关系与品格的评价,通过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六个相关剧作,探讨了“史记戏”与《史记》的关联程度,以及元杂剧“第一流”之标准这两个问题。元杂剧的取材与《史记》实际上并无太大关联。“第一流”的内涵至少包括人物形象、情感、曲辞、结构等方面,同时也受到出版传播、演员素质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 元杂剧 “第一流”  章培恒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