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幅撑大”为哪般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记得今年早些时候,北京画院展出“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油画展”,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前往观看。有意思的是,画作中很多还不到一尺大小。常逛画展的人,很容易察觉到国内这两年展场上的大画越来越多,尺寸在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
  “画家小幅油画”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是因为颠覆“画面撑大”的做法,不啻回归了艺术爱好者们的审美习惯,也自是还原了国画创作和油画创作的本来面目和本源意义。
  “画幅撑大”是有原因的,除了一些宽敞的美术大厅、艺术馆和巨大的复式高楼大房,其空间需要大尺寸画幅外,其他则与画家参展评选和参与拍卖有关。因为画幅一大,就显得“气势恢弘”,容易入得评委的法眼。难怪,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对这一现象作过这般不留情面的批评:“即使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参加全国美展恐怕也要落伍。因为画面不够大,再精美也没有视觉冲击力,跟不上潮流。当前,无论国画界还是油画界都有越画越大,似乎越大才是越好的‘流行趋势’,长此以往,绘画的本体会受到伤害。”与此同时,按中国艺术品流通“以画幅大小论价”的传统,“画幅撑大”的作品,其价格显然要高于画幅小一点的作品。从一次次成功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自让一些画家“聪明”了起来,对“画幅撑大”趋之若鹜。
  画作的质量是建筑在“画幅撑大”基础上的吗?画作价值是与“画幅撑大”划等号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幅画作的质量和价值是由画作本身的内涵决定的。如果有画家只为吸引评委和买家眼球,能获奖或卖个好价钱,那么,在超大的画幅中作画,就很有可能因不习惯、不适应、不好掌控而难以显现正常的创作实力,以至为大而大。一旦抽离了内涵,只有大的框架而没有优质内容,在细微的表达上不够深入,经不住推敲,不耐看,这般“画幅撑大”的创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画家不是不能创作画幅大一点的作品,而是作画除了要看市场需要,更得视自身实力而定。有的画家连画幅小一点的作品还画不好,怎可能驾驭得住大尺幅作品?按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的话说,“大画需要有主题构思,框架要有力度;表達上要强悍,解决好画面上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画面要呈现个人风貌和独特意境”。真正意义上的大画,绝不是“小品”的简单放大,当是那些富有艺术经历、创作功力,能够殚精竭虑而耐得住寂寞的画家们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诚非一般画家所能担待。看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长城内外尽朝晖》,其气势磅礴壮观,当是其“运气、才气、力气”的综合反映,是其整体素质和掌控能力的生动折射。
  从实际创作情况看,绝大部分画家恐怕更适应在小一点的画幅上进行创作。诚如国画家庄小尖所言:“一位画家不用移动身体,手臂伸出后所能达到的半径距离,最能发挥画家的能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以身体为轴心,眼睛能一览无余,整个画面都在视野的有效控制范围内,作品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随时可以把控、调整。”“大画”创作中,客观上画幅所呈现的内容显然不在画家的“一个”视野中,创作时容易上下失守、左右失联,非一般功力画家所能掌控。创作画幅小一点的作品,往往因画家更放松、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而更易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更讲究笔墨情趣、气韵,呈现丝丝入扣、纤毫毕现之样貌。
  其实,国内外许多大画家都是以创作画幅小的作品出名的。如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尺寸为77厘米×54厘米;梵高的油画《向日葵》,尺寸为91厘米×72厘米。像八大山人、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的作品虽然画幅不大,却丝毫不影响其艺术成就和受画迷喜爱的程度。画家必须从追求“画幅撑大”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心力花在思想内涵的开拓、笔墨情趣的营造、精神境界的凸现上。艺术态度不端正,恐怕最终难免因功利而走入“大而空”的创作歧路。
  “撑大”风气的扭转,与艺术展览、拍卖组织者和评委、评论家们也有关,需要他们敢于担当,强化艺术自觉,既能通过自己手中的“指挥棒”,把画家们的眼光和精力引导到对艺术求真求趣求精的本体上,又能把广大观众尤其是藏家的收藏趣味、收藏品位引導到感知历史、享受文化、创造快乐的正道上。唯此,才能廓清“画面撑大”带来的雾霾,令油画、国画等艺术创作和艺术品收藏风清气正、健康发展。
  选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菜里常用的几个字“氽”“汆”“炝”,大食堂也好,小饭店也好,写错的蛮多。“氽”用上海话读,与“吞”同音。《字林撮要》释文云:“人在水上为氽,人在水下为溺。”这字的本义移到烹饪上,意思就很明确了:凡油炸一类,就应该用“氽”字。因为油炸时,食材多浮在滚油上。把“油氽虾片”“油氽肉皮”写成“油吞虾片”“油吞肉皮”,显然错了。油氽货香、脆、好吃,无论视觉、味觉、嗅觉,甚至在听觉上,吃油氽食品都是一种享受。
“家,是什么?”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要你带伞。烫的便当盒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在身上还热。晚上,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夜晚的甜蜜时刻。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松软的被褥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帳里帐外都是安心的世界,
腊月了,快要过年了,很早就准备着回乡下在父母的坟头上炷香,回来安心过年。回乡还有一件事,就是把我的專著《家在青城》诗书画乐集送给我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以表感激之情。因回乡时间紧,送书的事本想托外甥转送,可外甥说:“就不送了吧,他眼睛看不见了。”我心里一惊,忙问怎么回事。外甥说是高血压后遗症。我急忙驱车赶去,一路上直后悔没早来看望。当我怀着极为愧疚的心情跨进老师家门时,看到老师在炕上仰面躺着,望着房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与秦昭王因为一块和氏璧差点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是要死人的,尽管最后“完璧归赵”,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些君王把稀世珍宝看得比人的性命重要多了!也足见君王们“仁义治天下”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把奇珍当成宝,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物以稀为贵吗!但如果真把这些吃不能吃,用不能用的东西当成了宝,那就大错特错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齐威王与魏惠王的对话: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
人心里有远意才好。像观古画,远远看着就好,近了就看不清了。那远意,是带是秋水意味的冷清了,是倪瓒笔下的枯树,是八大山人的冷墨,是徐渭的不相信。不必走得太近。太痴缠、太纠缠或者太过亲密都是一场灾难。适当的距离,保持独立的空间,这样的空气适合天长地久。与朋友素就是如此。她一人生活在我们的城中,设计一些独一无二的首饰,少与人来往。我们偶尔喝茶、吃饭。不探寻对方的隐私,不说家长里短,只说些天高地阔的话题。
有时候,幸福在生活中出现了,它长得却与你期待时的想象不太一样,所以它即使已经来到你面前了,你还是不认识它。有人对你说,这就是幸福呐,你竟然吓了一跳。幸福毕竟是来探望过你的,这是你的幸运呢,还是,你始终都不确定它真的就是幸福,这是你的不幸呢。你心里执拗地问自己,向往的幸福来到了,却根本不认识,这还是属于你的幸福吗?因为不认识它,所以错过了它,这真的值得懊丧吗?有篇歐洲的童话,说幸福其实是个不起眼的青
什么是人文?人文的特色是“当下自化”,“化”这个字最重要,它代表什么?代表把我们当下的困境及烦恼都化解。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能做到这一步就是人文教育的成功。那么,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一、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别首先,一个人要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何在。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兴趣。我们先谈与日常生活比较有关系的。譬如喝酒,很多人都有机会喝酒,这
秋天赏枫的季节,我好几次在京都。几个星期,一个月,好像忘了时间。好像春天才刚来过,同样的山,同样的道路,同样的寺院,同样的水声,同样的废弃铁道,同樣的水波上的浮沫,同样的一座一座走过的桥,桥栏上的青苔,回首看去,那桥栏,不是刚才还铺满落花吗?然而只是一回头,落花杳无踪迹,已经是满山的红叶了。水渠清流里也都是重重叠叠的红枫落叶,随波光云影逝去。每一次回头都踟蹰犹疑,害怕一回头,一切繁华都已逝去。一个
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有几个不待见之人。或因立场不对,身份不配,或因三观不同,不相为谋,但多数时候,嫌其俗,俗不可耐、俗不可医的俗。俗者,《荀子·儒效》谓之:“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谓之不学问;义而无立,勤则无成,谓之无正义。最是“以富利为隆”,当下体会为深。林语堂当年说社会十大俗: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
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喧嚣深处?此时的雨覆盖了这个山村的各个部位,那个叫铁匠铺的地方,蛛网上粘着许多小虫子,我能想象出当年铺子里的热闹,所有的人都是顶着雨声到来的。铁匠铺永远都是一个动词,动在雨声的浸淫之下。它的持续时间是那么久。红钢从烈火中钳制到铁砧上,锤起锤落,叮当磅礴,小锤点击,大锤紧跟。铁匠对于铁是一场浩劫般的惊扰。铁匠铺的热闹为什么总是在雨天里?当然,更多的热闹是在冬天。真正的冬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