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进而计算得出旅游区各旅游片区旅游生态位宽度,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和曲靖为次要节点及以楚雄为末端节点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生态位;滇中天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37—08
  
  随着云南旅游产业实施“二次创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改革与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近年来,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指导旅游业发展实践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从而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位是主要反映物种在特定尺度下,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职能和地位,它是物种属性特征的集中表现,定量地反映着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能够揭示区域各旅游地之间旅游竞争力的大小以及旅游发展的态势情况,为旅游区的协作、资源的整合发展提供指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生态位理论大多都运用在城镇发展研究、企业发展等方面,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文章相对较少,仅有10篇左右,应用到云南各地旅游研究的更是处于空白。本文将生态位理论运用于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通过构建旅游区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情况,分析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滇中及各旅游片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生态位理论与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
  
  1.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在研究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物结构稳定性与演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20多年来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关于生态位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格林内尔(Grinnell)的“空间生态位”、埃尔顿(Ehon)的“功能生态位”和哈钦森(Hutchinson)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其中以哈钦森(Hutchinson)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对现实最具有指导作用。该理论通过对生态环境各因子进行指标量化,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为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可能。他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到多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资源因子的供应和限制,每个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阈值,在所有这些阈值所限定的区域内,在任何一点所构成的资源环境组合状态上,该物种均可以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状态组合点共同构成了该物种在该环境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
  
  1.2 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理论及内涵
  1.2.1 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应当包含: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二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前者可视为生态单元的态,后者可视为生物单元的势,两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旅游地的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地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具有的职能和影响力。同样,旅游地生态位也包括旅游生态的态和势两个方面,综合体现了一个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本身具有的优劣势以及对区域内其他旅游地所具有的潜在和现实的影响力。邹仁爱等认为,旅游地的“态”表示旅游地的生存状态,是旅游地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累积的结果,而“势”可以表示为旅游地的更新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态”是现实存在的一种状况,而“势”是指变化的趋势。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j=1,2,…,n;Ni为旅游城市生态位;S为城市i的态;Pi为城市i的势;sj为城市j的态;Pj为城市j的势;A1和A1为量纲转换系数;s1+A1Pj称为绝对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原理,生态因子生态位分值越高的,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和职能相对而言就比较大,其生态位宽度也就越大。同样的道理,在旅游地生态位中,生态位宽度越大的因子,在旅游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生态位不同的旅游地在旅游发展中采取的策略也相应有所不同。
  1.2.2 旅游地生态位的内涵
  旅游地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在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容量的定量化、区域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旅游地生态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旅游地的社会环境,主要指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城市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二是旅游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主要指旅游地所拥有的资源的丰度、类型和规模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状况;三是旅游地在区域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职能,主要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中的吸引力、辐射力;四是旅游地与区域中各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竞争、竞合等方面。
  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是在考虑旅游生态位本身特征与自然生态位特征契合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上对旅游地、旅游片区和旅游企业进行生态化产业链的构建,寻求最强功能的发挥和最优发展策略,以达到一体化互惠共生。
  
  2 旅游地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子的相互作用是旅游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一个动力机制,各因子间的协调与否促进或制约着旅游地空间竞争力的发挥。在“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指标的科学适用性、典型代表性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旅游地的生态位应包括社会经济层面、生态环境层面、旅游资源层面和旅游市场层面。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因素,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地社会经济的辅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选取了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量等6个研究指标。其次,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旅游地赖以生存的基底,是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好坏是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核心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可吸入微粒数、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等5个测评指标。再次,旅游市场的发育水平集中体现在旅游业经营业绩,旅游业的经营业绩是旅游地旅游发展水平以及旅游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过去旅游发展的一个积累结果,能够体现出旅游地旅游产品的功能、效益。因此,研究选取了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5个测评指标。最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因素,在特定情况下旅游资源禀赋决定了旅游地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因此,研究选取了10个测评指标,由于资源禀赋的值无法直接量化运用,因此本研究根据相关准则,对资源禀赋的高低进行量化赋分,指标体系见表1。   
  3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
  
  3.1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概况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云南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一个中心、五大片区”中的核心旅游区,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地州市,是云南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云南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面积9.5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25%;2008年末全区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37.39%;GDP总量为3268.08亿元,占全省的57.33%;旅游总收入270.98亿元,占全省的40.8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2.07亿元,占全省23.98%,国内旅游收入为251.23亿元,占全省42.24%。由此可见,滇中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云南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云南省社会经济的龙头地区,承担着云南省未来发展的牵引力作用。因此,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地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有利于加速旅游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对各旅游地明确自身发展潜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2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
  通过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运用生态位测评模型,对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地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进行测评。本文在统一考虑各地州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科学性,选取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2004~2007年数据资料,并以2007年的现状数据为“态”,以每年的平均变化值为“势”,以时间为量纲转换系数,选取1年,即量纲转换系数为1。通过计算,得出表示各城市生态位的大小(即生态宽度)的各变量因子的生态位得分(如表2)。
  再运用公式(2)得出各城市各状态层生态位的分值以及综合生态位的大小(表3)。
  其中,M表示某旅游城市的旅游生态位;N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n表示因子个数,j表示城市的个数。各类生态位及生态位总值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且总和为1。
  
  3.3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旅游发展状况评析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①。从表2、表3可以看出,昆明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中无疑是处于核心地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在区域旅游链中处于首要节点,对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昆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市场状况及综合生态位等的分值均居于首位,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维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别为0.488891、0.469383、0.499890和0.801019。究其原因,主要是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倾斜,产业体系的完整程度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由于昆明是云南与全国各地区及部分海外城市相互联络的交通枢纽,在信息、能源、物质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形中拉开了昆明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时也提升了昆明的总体竞争力。目前,昆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品谱系,以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周边省市以及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圈层旅游市场结构②。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昆明市在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在《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提出的规划方案中,昆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优先开发,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与自身功能演进的双重任务,其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分值仅为0.240269,明显与将来发展步伐存在着矛盾。
  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主要农产品粮食、油料、蚕桑、畜牧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的烟草工业和优质烤烟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综合生态位的测评中,曲靖处于次要地位,但与第三位的玉溪之间差距较小,前者为0.177718,后者为0.163475。曲靖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发展中起着“入滇钥匙”和东向的联结作用,体现在区内外的联结互动作用。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旅游资源条件3方面都居于所有测评区的第二位,但是在区域旅游市场开拓方面明显存在问题,分值为0.076701,居测评区的倒数第二位,这与其旅游资源的高排位极为不符,体现在曲靖旅游外汇收入及海内外旅游者人数这两方面。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有:第一,曲靖是云南省主要的工业基地,旅游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由此造成了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营销的缺失;第二,历史上与中原地区的密切交流和工农业开发导致特色旅游资源保存较少,且比较分散,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均不够,以观光旅游和节庆旅游为主。此外,曲靖市社会经济对旅游业的支撑力度不够,人均GDP较低,仅为0.178709,低于区内平均水平,而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的邮电业务水平也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分值仅为0.126048,居所有测评区的倒数第二位。目前曲靖正在构建以置业旅游、山地康体休闲、乡村SPA、深度观光、红色旅游、美食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谱,以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及周边省市和东南亚、美法为主的国内外旅游市场结构。
  玉溪由于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人均GDP由2003年的全省第一降到2004年的全省第二位,分值为0.316342,而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也明显处于停滞状态,分值分别为0.091617和0.100069。同时,由于玉溪旅游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产业转型期旅游产业理念认识不足影响到旅游开发力度,造成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下,加之除烟草之外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及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对玉溪烟草产业产生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玉溪综合竞争力水平。但是,近年来玉溪与昆明实施“昆玉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大昆明旅游市场的牵引力及交通网络的联动力和玉溪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为辅助的发展模式,使玉溪旅游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掘。目前,玉溪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旅游产品谱,但是仍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与商务会展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在市场结构方面,总体上以区内客源为主,区外客源正处于开拓阶段,客源市场结构较单一。
  楚雄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人力资源、信息、交通等方面相对落后,使得楚雄州在市场发育及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 均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数量型游客为主的发展时期,由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利用。楚雄州的综合生态位分值为0.138444,仅为昆明的27.69%。在2004年以前,楚雄州没有AAAA级以上的景区,这与楚雄州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情况相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水平的制约,尤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产量、居民储蓄和邮电业务等方面限制了区域旅游产业自生能力的发挥。目前,楚雄州仍然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正努力向以休闲、康体、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和黄金走廊的目标发展。客源市场仍然是以周边地区为主,以分流昆明部分客源为辅,以区域外客源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滇中各旅游片区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雷同、客源市场重叠、旅游商品同构等等方面,影响到区域内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发展策略
  
  4.1 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联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一般而言,旅游空间布局模式有单节点、多节点和链带状等多种空间结构。陈志军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散模式4种类型。从上面测评结果和实际分析可以看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4个旅游片区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结合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大致地把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划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类型分别为起步型、成长型和成熟型。
  根据对4个州市历年旅游收入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分析,楚雄州为起步型、曲靖市和玉溪市为成长型、昆明市为成熟型。综合考虑各旅游片区之间的产业的联结度、旅游发展的紧密性、旅游市场发育状况,可以判断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模式为凝聚模式向扩散模式过渡。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空间结构模型,运用“增长极”理论、“点一轴”理论及“核心一边缘”理论,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的“点一轴一圈”发展模式,即:以昆明为区域旅游的增长极核,以滇中区各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正在实施的昆玉一体化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圈,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线路的相互衔接,完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实现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经济、旅游一体化(图1)。
  
  4.2区域旅游内部发展策略
  旅游生态位理论认为,各旅游地生态位宽度的大小能体现出旅游竞争力的大小,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会出现旅游地生态位重叠现象,即强势生态位旅游区会压挤弱势生态位旅游区的生存空间,会在游客的旅游感知、旅游选择、旅游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出现屏蔽现象,阻碍弱势生态位旅游区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弱势生态位旅游区被边缘化的现象。而区域旅游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共同协调发展,在分析各旅游片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位的泛化、特化和优化策略对其生态位进行扩充和分离,提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发展的相关发展策略。
  4.2.1 生态位分离策略
  生态位的分离是通过实施生态位特化或泛化从而使生态位错位来实现的。错位开发策略包括空间错位、时间错位和营养错位。空间错位是指旅游区开发和旅游目标市场定位的分离。时间错位是指。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与投放的时间分离。营养错位是指旅游产品开发的特色差异。从地理的角度上看,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而区域内各片区又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从而决定了各区应具有不同的开发模式。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其客源市场、整体形象定位,旅游开发的时空结合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衔接和补充,考虑到以上情况,本文从核心资源、发展方向、主要发展战略和形象定位等方面对滇中各旅游片区的旅游发展进行错位分析,具体发展模式见表4。
  4.2.2生态位扩充策略
  任何旅游区的发展都是以谋求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不可避免地在客源市场、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人才、信息等方面存在竞争和空间的扩展。无论泛化还是特化,都是促使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分离,而生态位优化则是通过优化生存环境达到提高自身优势的目的。因此,旅游区要通过对自身内外部环境的优化,从而达到扩充生态位,提高竞争力,实现旅游发展的目的。生态位的扩充包括旅游地潜在生态位的开拓以及引进新生态位等两方面,潜在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某一特定时刻不能完全占据的那部分生态位,而新生态位是指通过引进新技术、管理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开发新兴旅游产品等。前者对开发较早的、特色褪化的旅游地尤为重要,后者适用于由于资源、基础设施落后的旅游区,不过对一个旅游区而言,两者一般是结合运用的。
  昆明作为云南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已经成为云南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旅游发展的各要素及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应通过优化内部环境,实现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努力提高旅游产业集群水平,从而实现旅游效益提升,积极推进以昆明世博新区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代表的旅游企业改革,抓住世界旅游业发展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以昆明世博新区、滇池旅游度假区(含民族村)、轿子雪山、大石林旅游区、九乡溶洞、安宁温泉旅游小镇等为重点,带动区域内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产品向复合型转变,游客由数量型增长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增长。曲靖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多元旅游产品和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但是特色资源不多且较为分散。当前应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引进先进的管理、服务和技术,推进珠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以珠江源头、高原花海、民族美食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旅游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相结合,努力提升旅游竞争力。
  玉溪是云南高原的“钻石”,以其特有的“三乡文化”闻名于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旅游业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特色不甚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线路。当前,玉溪应以抚仙湖一星云湖旅游改革实验区为龙头,“五山一村一河”和地域文化为基础,深度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开发高原湖泊度假游、温泉休闲游、原始森林生态探秘游,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通过实施“昆玉一体化”提高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努力分流昆明的客源。楚雄是中国彝都、恐龙之乡和人类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等旅游资源具有相对垄断性。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当前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主导战略,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加快基础实施建设和旅游精品培育,推进世界恐龙谷、中国彝族文化公园、元谋土林、东方人类祭祖坛、咪依鲁风情谷、武定狮子山等景区的升级,带动区域内旅游业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旅游黄金走廊,从而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
  
  5结论
  
  运用生态位理论定量评价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的旅游竞争力,分清各旅游片区的旅游发展阶段,有利于指导旅游片区寻求“相异而又相依”的发展策略,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推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整体系统地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但是,定量评估是在有假设的基础上构建的理想模式,在指导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借助GeoDA软件对我国农村居民一日游现状及出游目的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国内农村居民一日游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格局;②一日游率与一日游人均花费的高值集聚区域很明显;③不同出游目的的一日游人数比例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不稳定格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波动;④基本层次的探亲访友、游览休闲旅游已形成广阔的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而专业层次
期刊
[摘要]文章立足分形信息论新视野,选取等级信息维和空间信息维两项指标,对苏州休闲设施系统的结构分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首先,苏州休闲设施系统的等级结构及空间结构均具有分形特性,信息维数深入刻画了休闲设施系统的结构分异特征,也为休闲设施系统的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优化判定的标准。其次,苏州休闲设施系统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核心松散一外围紧致的分形递变趋势,自组织能力的离心化现象较突出。这种结构模式
期刊
[摘要]基于北京“非典”期间的社会经济运行情况,针对12个北京旅游特定产业进行社会实验。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比较确定了产业旅游供给比例,推算了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及旅游就业人数等核心指标,并与北京旅游卫星账户(2004)估算出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对比讨论,为旅游卫星账户中关键指标的判别提供了一种简易的辅助性方法。  [关键词]社会实验;北京旅游卫星账户;产业旅游供给比;旅游业增加值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文章将经济系统脆弱性理论引入旅游城市研究,以我国传统旅游城市桂林为例,构建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测度1999-2009年桂林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表明,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本质上是结构型脆弱性,产业多元化发展总体上能够降低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但桂林产业多元化是围绕旅游业建立,旅游业的波动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震荡,表现出较高的脆弱性。根据研究结论,文
期刊
[摘要]文章采用SPSS18.0和AMOS17.0数据分析软件对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构建重大事件国内游客感知价值的测量维度模型,并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感知价值包括服务价值、美感价值、效用价值、愉悦价值、感知价格、方便价值等6个测量维度。②上海世博会游客感知价值在服务价值、美感价值、效用价值、愉悦价值等维度上测量均值较高,整体感知价值达到满意水平;相对而
期刊
旅游经济体是旅游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例的经济体,中国有很多旅游经济体,新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如张家界旅游经济体,传统的如黄山旅游经济体、泰山旅游经济体,等等。
期刊
2011年5月21至22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旅游研究:前沿·理性·责任”,旨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聚合旅游产业的研究者、规划者、参与者,集中讨论未来五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关注,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同时,庆祝《旅游学刊》创刊25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测评其游客满意度指数有助于该类型旅游地的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游客期望、游客体验、游客评价、后旅游4个旅游活动阶段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并对典型文化创意型旅游地——北京798艺术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798艺术区的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教为3.6581,游客满意度指
期刊
李天元:关于旅游科研的几点刍议  彭兆荣:旅游研究:在规训与自由中前行  白 凯: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的支点和基本方法  程遂营:旅游学科成熟度与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  钟栎娜:旅游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朱晓华: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八项注意”    关于旅游科研的几点刍议  李天元    议点1:科研的范畴。按照词典中的规范解释,科研即“思索与调查,特别是为了去发现新的事实”(The Oxford
期刊
[摘要]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理论研究必不可少,但是实证性研究和深化探索更是迫在眉睫。本研究选取北京作为节点,意在通过对其的实证研究进而指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利用时,必须安排好三大环节的前期准备——即必须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的实地调查,必须注意旅游利用时旅游者需求的调查,必须注意遗产利用中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关键词]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