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属于一种有效的监督行为,其根本目标是有效增加组织价值,确保组织运作效率稳步提升,从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会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政问题进行负责和监督,而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会导致审计结果失去原本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长远与运营。因此,企业需要系统全面地对内部审计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规避措施。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风险分析 规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重点放在风险审计上,强调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强化风险管理,这与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会为企业的发展以及长垣运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企业必须注重和加快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全面分析,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提出科学有效的规避策略,实现企业更大发展。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潜伏性的特点,对风险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当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规避和预防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计法律体系尚未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工作保障,这样才能够使得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得到发挥。但是目前在审计法律法规建设中存在滞后性,使得审计工作以及审计人员的权益得不到相关制度的保障,增大了工作难度,并产生了审计风险。第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实际运营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实施,如果审计行为缺乏内控制度的管理和约束,那么审计的结果也会失去原本的科学性。第三,内部审计机构不具备良好的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为本单位审计工作服务,那么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会受到利益制约的影响,独立性与社会审计比较独立性缺乏,容易造成审计结果失真。第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在信息技术全面进步的今天,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有了极大的变革,但是传统的以抽查和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应用,这样的方法不利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意见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五,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不少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审计经验、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策略
1.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和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单以执行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在制定审计法律法规是必须综合全面的对法律的操作性和科学性进行把控,同时也要认识到利益相关者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在法律法规当中必须对这一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在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时,必须将独立审计的相關制度规定作为根本依据,并按照其目标和审计要求建立完善和统一化的内部审计准则,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执行,同时必须明确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切实保障好审计人员的权益,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针对制造虚假信息,并且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和审计风险的人员进行严厉打击,并在法律法规中对相关处理措施进行明确,从而规避内部审计的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和效率。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直接影响,而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确保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规避创造有利条件。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将审计工作渗透其中,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内部审计师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估并且建立完善的评估方法。审计师在获取经营资料后需要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的分析与测试,对每一个审计工作阶段以及获取的审计结果都必须在测试完成后形成一定的文本资料,为深层次的审计和分析提供依据,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内部审计的底稿和报告必须保证质量,避免重复返工问题的出现,有效消除人工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健全内部审计评价,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
3. 推动审计机构建设。全面建设内部审计机构能够推动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确保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审计工作提供完善的组织机构保障。企业在推进内部审计机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第一,独立性准则。审计师通过分析审计资料和企业的各项经营信息得到的审计判断结果必须确保其专业性和公正性,这也是审计机构独立性原则的体现,也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而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在形式上企业的管理层需要给予内部审计师全力支持和密切的配合,在实质上内审人员必须保持精神独立和公正,诚实的态度。第二,灵活性准则。内部审计能够限制和约束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形成的契约,与此同时,委托人也有权利通过内部审计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这也是审计机构灵活性的体现。
4.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方法是处理企业是各项审计工作的手段,通过对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能够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的优化,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计算机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环境下,财务作弊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和隐蔽性的特征,使得企业的运营风险大大增加,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对审计的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将风险控制为根本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在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后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整合,进而在实施企业风险的全面监控,这样的审计方法能够兼顾企业经营环境和潜在风险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增强对风险评估的科学应用,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审计的风险。
5.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形式,各项内部审计工作都有明显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特征,而且在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与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了信息化,这也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对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灵活运用,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首先,增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计工作的处理中,要警惕和注意潜在的审计风险,同时要加强学习,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其次,企业要积极组织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最后,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注重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发挥自身的审计工作职责,提高审计意见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政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以便为企业经济战略的调整提供依据。企业在内部审计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并对企业的经营和内部管控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甚至会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全面分析,并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规避措施,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艳华.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J].财政监督,2015,(2):114-115.
[2]彭丽.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3,(19):64-66.
[3]王建石.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以及规避措施[J].会计师,2013,(29):504-506.
作者简介:冯丽欣,女,(1980.01—),石家庄金昌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河北省石家庄人,金融学本科。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风险分析 规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重点放在风险审计上,强调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强化风险管理,这与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会为企业的发展以及长垣运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企业必须注重和加快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全面分析,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提出科学有效的规避策略,实现企业更大发展。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潜伏性的特点,对风险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当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规避和预防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计法律体系尚未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工作保障,这样才能够使得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得到发挥。但是目前在审计法律法规建设中存在滞后性,使得审计工作以及审计人员的权益得不到相关制度的保障,增大了工作难度,并产生了审计风险。第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实际运营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实施,如果审计行为缺乏内控制度的管理和约束,那么审计的结果也会失去原本的科学性。第三,内部审计机构不具备良好的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为本单位审计工作服务,那么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会受到利益制约的影响,独立性与社会审计比较独立性缺乏,容易造成审计结果失真。第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在信息技术全面进步的今天,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有了极大的变革,但是传统的以抽查和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应用,这样的方法不利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意见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五,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不少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审计经验、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策略
1.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和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单以执行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在制定审计法律法规是必须综合全面的对法律的操作性和科学性进行把控,同时也要认识到利益相关者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在法律法规当中必须对这一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在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时,必须将独立审计的相關制度规定作为根本依据,并按照其目标和审计要求建立完善和统一化的内部审计准则,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执行,同时必须明确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切实保障好审计人员的权益,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针对制造虚假信息,并且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和审计风险的人员进行严厉打击,并在法律法规中对相关处理措施进行明确,从而规避内部审计的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和效率。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直接影响,而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确保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规避创造有利条件。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将审计工作渗透其中,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内部审计师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估并且建立完善的评估方法。审计师在获取经营资料后需要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的分析与测试,对每一个审计工作阶段以及获取的审计结果都必须在测试完成后形成一定的文本资料,为深层次的审计和分析提供依据,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内部审计的底稿和报告必须保证质量,避免重复返工问题的出现,有效消除人工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健全内部审计评价,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
3. 推动审计机构建设。全面建设内部审计机构能够推动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确保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审计工作提供完善的组织机构保障。企业在推进内部审计机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第一,独立性准则。审计师通过分析审计资料和企业的各项经营信息得到的审计判断结果必须确保其专业性和公正性,这也是审计机构独立性原则的体现,也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而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在形式上企业的管理层需要给予内部审计师全力支持和密切的配合,在实质上内审人员必须保持精神独立和公正,诚实的态度。第二,灵活性准则。内部审计能够限制和约束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形成的契约,与此同时,委托人也有权利通过内部审计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这也是审计机构灵活性的体现。
4.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方法是处理企业是各项审计工作的手段,通过对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能够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的优化,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计算机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环境下,财务作弊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和隐蔽性的特征,使得企业的运营风险大大增加,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对审计的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将风险控制为根本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在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后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整合,进而在实施企业风险的全面监控,这样的审计方法能够兼顾企业经营环境和潜在风险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增强对风险评估的科学应用,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审计的风险。
5.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形式,各项内部审计工作都有明显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特征,而且在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与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了信息化,这也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对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灵活运用,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首先,增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计工作的处理中,要警惕和注意潜在的审计风险,同时要加强学习,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其次,企业要积极组织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最后,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注重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发挥自身的审计工作职责,提高审计意见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政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以便为企业经济战略的调整提供依据。企业在内部审计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并对企业的经营和内部管控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甚至会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全面分析,并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规避措施,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艳华.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J].财政监督,2015,(2):114-115.
[2]彭丽.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3,(19):64-66.
[3]王建石.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以及规避措施[J].会计师,2013,(29):504-506.
作者简介:冯丽欣,女,(1980.01—),石家庄金昌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河北省石家庄人,金融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