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贝地尔缓释片致帕金森病患者发作性睡眠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例76岁男性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服用多巴丝肼片、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和盐酸金刚烷胺片治疗。因症状加重,加用吡贝地尔缓释片50 mg、2次/d,1个月后加量至3次/d。吡贝地尔剂量增加第3天,家属发现患者呼之不应,医师检查见患者处于出现突发性深度睡眠状态。深睡发作期间,生命体征平稳。约40 min后患者清醒。当日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第10天,患者再次出现2次深度睡眠状态,每次持续30~40 min后自行缓解,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为吡贝地尔引起的发作性睡眠,逐渐减少吡贝地尔缓释片剂量并停用后,患者未再出现发作性睡眠症状。

其他文献
1例48岁男性患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羟氯喹100 mg口服、3次/d和白芍总苷60 mg口服、2次/d,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1次/d(10 d后改为泼尼松45 mg口服、1次/d)。用药前患者心电图正常。用药第11天,患者服用羟氯喹后约2 h出现心慌,心电图检查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约2 h后症状自行缓解,予动态心电监测。用药第17天,患者在服用羟氯喹后约2 h再诉心慌,动态心电图显示房室传
1例53岁女性各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培美曲塞二钠+顺铂方案2个周期(21 d为1个周期)化疗无效后,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阿帕替尼)500 mg/d口服。22 d后因患者出现手足皮肤反应而将阿帕替尼减至250 mg/d维持治疗。治疗7个月后,患者肺部肿瘤病灶缩小,但出现气促,CT检查显示双肺间质纤维化。停用阿帕替尼并给予激素治疗,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停药第32天,复查CT显示患者双肺间质
1例51岁女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医嘱予伏立康唑1.0 g口服,2次/d(说明书推荐剂量为0.2~0.4 g口服、2次/d)。患者24 h内服用伏立康唑3次共3.0 g。后经药师提醒发现用药错误,停用伏立康唑。停药12、24、36和48 h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分别为12.20、10.20、6.55和4.45 mg/L。患者用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11 U/L,天冬氨酸转
1例55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接受紫杉醇注射液(300 mg静脉滴注,首日单次给药,21 d为1个周期)单药化疗。首次应用紫杉醇后后第6天出现咳嗽、咳痰,痰呈白色黏液状,第7天出现发热,经验应用抗生素治疗未缓解;第9天,患者喘憋明显,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状毛玻璃密度影,考虑为紫杉醇相关药物性间质性肺炎。给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5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喘憋症状明显减轻,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后好
1例46岁女性胃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CHOP方案(表柔比星120 mg静脉滴注,第1天;环磷酰胺1 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长春地辛2 mg静脉滴注,第1天;泼尼松片100 mg口服,第1~5天)治疗。治疗前患者心功能Ⅱ级、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均正常。化疗第3天出现一过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继之出现心力衰竭、广泛性心肌梗死、严重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1.65×109/L,中性粒细胞0.85,
本文基于便携式PC机以及内置式数模转换PC卡的硬件系统,开发研制出一套微机保护装置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的软件功能有变频试验功能、整组测试、故障回放功能以及变压器动模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