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襟怀 瓷如其人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xiao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话温文尔雅的汪洋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更像一介书生,玉树临风,儒雅含蓄,襟怀豁达。他的瓷也带着他超然物外的气质——颜色虽不丰富艳丽,但清幽秀美,雅致脱俗,流淌着传统文人画博雅超逸的韵味,散发着云水襟怀、旷达风度的情怀。
  在景德镇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当中,汪洋尤以书画见长。他的学习经历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书画家。小时候内秀的汪洋,在别的小伙伴还沉醉在玩泥巴捉蟋蟀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皖南闻名遐迩的艺术家马颂良先生的关门弟子,开始学习国画。1995年他北上到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师从何家英、马颂良、孙其峰、关宝琮、霍春阳等著名画家,如饥似渴地汲取国画的精华。之后在2008年随中国青年研修团赴日本访问,拓宽了汪洋的艺术视野。这三段绘画的学习经历奠定了汪洋扎实的国画功底。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学成归来后,汪洋回到景德镇,创办了“惊梦斋”美术创作室,以“珠山八友”中的徽籍画家为楷模,苦心钻研各种陶瓷技法。他融会贯通釉下青花、青花斗彩、釉上彩等技艺,并独创高温颜色釉绘画装饰和釉上国画斗彩装饰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许多意境深远、清雅脱俗的作品。
  瓷画仅画得好是不行的,还需要烧好。画家画完是一个感觉,烧完又是一个感觉。要达到烧成后理想的效果,需要完美的艺术感觉和大量的实践。如宋汝窑、官窑陶瓷上的釉,宋钧窑的窑变釉是陶瓷釉的最高境界,这种“天成之境”是人工永远无法控制完成的。汪洋的作品《生命之歌》有人做也有天成,这种趣味天成带来的想象力让人拍案叫绝。他独创性地运用高温颜色釉与釉上国画斗彩组合装饰,使作品产生了如梦如幻的效果。画面主体采用高温色釉和结晶釉经高温形成的自然流淌达到如水的效果,鲜活可爱的小蝌蚪在高温还原焰气氛烧成下完成,整个画面生动逼真,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
  汪洋的作品《皖南民居》一派白墙青瓦的江南春色,风光旖旎、水秀山清。时见花红柳翠,林木阴翳,溪水潺潺,幽鸟嘤嘤。或清虚高洁,或质朴平实,或恬淡静谧,或热烈繁盛。整个画面充满诗意,意境美好,创造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境界,寄托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向往。在造型艺术方面,适应陶瓷花瓶等圆形器皿弯曲转折的特点,巧妙布局,使陶瓷作品在各个角度看都是完整的画面,又可以连续转动观赏,将国画山水长卷的神韵融入其中,而陶瓷造型特色又使之具有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动态美。
  最打动记者的是汪洋深得八大笔墨之神韵的荷花青花斗彩瓶《荷塘情趣》。纯正的中国水墨画和传统的青花瓷相结合,清新淡雅,正可谓“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青花艺术鼎盛时期之一的康熙青花甚至可以分出九个层次。汪洋的荷花在青花瓷上采用了晕墨的效果,根据荷叶莲蓬的质地,青色分成了8种之多。几片舒展开的花瓣,中间露出莲蓬和花蕊。花瓣不过多敷色,只在勾线处用少许淡色或淡墨,在花瓣的尖部用浓色或浓墨勾画,花蕊用藤黄和朱红点出。卓然飘逸的荷叶,仿佛在傲然地随风舒展,而荷影中朵朵红荷正灿然而放,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令人心醉。
  生活中如谦谦君子的汪洋酷爱荷花。在他眼中,荷花那种超凡脱俗,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气质,既是自己的艺术追求,也是他向往的人生境界。
  记者更从侧面了解到汪洋是个“不务正业”的人,他有个头衔是景德镇市老年大学客座教授。十多年来他把老年人的老有所乐看成了自己的份内之事,为老年大学的老人们义务授课累计长达1170多节。儿时家境贫寒的汪洋是个富有爱心,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抗洪救灾、抗击非典,为失学儿童、下岗职工、特困户、奉献爱心,大大小小的公益捐助活动都能看到他奔忙的身影。他积极组织珠山书画研究院的艺术家们自办和参加书画义卖、义捐活动十余次,他个人义卖捐款达10余万元。在他自己的惊梦斋陶瓷美术工作室,汪洋先后安排了60多名下岗职工就业,同时将热爱美术的贫困学子吸收到门下,悉心向他们传授绘画瓷技艺,培养其成才。第十二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至高的荣誉更是对他人格的认可。
  链接:汪洋,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南昌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景德镇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景德镇市珠山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
  汪洋以其高超的技艺获得了国际国内的众多奖项:第六、七届上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银奖;第七、八届杭州西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五届中国瓷都国际陶瓷博览会“百花奖”一等奖等;《寿》《秋山图》等多件陶艺作品,分别入选国内外美术作品展并获得十多项大奖。陶瓷作品《对弈图》《河塘情趣》等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其他文献
有人称“收藏的最大乐趣在发现”,这句话堪为心得之言。当然所说的“发现”,并非是指偶然之得,而是指通过“挖掘”所获。笔者之所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可从笔者收藏二十多年的一件郭晴湖先生的书联谈起。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笔者在旧货摊上见到“郭晴湖”款印书法对联一件。当时对书家郭晴湖的情况一无所知,由于见此联书法的用笔直起直落,洒脱自然,点画妍美生动,墨迹得清脱自然之妙,实非深得《阁帖》真髓者不能臻此
期刊
经历了2008金融风暴的洗礼,中国的书画市场经历了一次痛定思痛的被动洗牌,尤其是当代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对此,我有过这样的阐述:有人认为“华尔街风暴”是刺向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一把利剑,从拍卖数据来看,刺向的不仅仅是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也没能幸免。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当代艺术或近、现代书画的本身,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导致其在很多层面有悖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感性成分居多
期刊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十分秀丽。这里的矿产也十分丰富,尤以瓷石、高岭土最具特色,直接成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地位。  清人兰浦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了景德镇的两处唐窑,一名“陶窑”,另一名“霍窑”。但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景德镇生产瓷器的时间最早是在五代。但是将其文中的评语“假玉器”和“佳者莹缜如玉”用
期刊
景德镇陶瓷艺术历千年而不衰,佳作叠现,名手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瓷塑各领风骚。有的苦心孤诣,经营传统,有的别出心裁,锐意创新。我比较关注传统一派,听说有一位擅画牡丹的绘瓷高手叫“洞庭一波”,在北京见过他的几幅作品,质朴、淡雅、清远,既有富贵堂皇之气,又无行作俗艳之感。我在想,能把牡丹花这一传统题材画得如此超凡脱俗、清新雅丽,其人心境必定经过相当的修炼。我非常信仰“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类的道
期刊
袁运甫艺术简历    1933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壁画、装饰艺术设计、水粉画、水墨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作品有壁画《巴山蜀水》、《山魂水魄》、《中国天文史》、《祥和之都》、《华夏之光》,金属悬雕《翔》等。出版有:《装饰绘画论》、《悟艺集》、《袁运甫
期刊
王怀俊,祖父王大凡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发起人之一。父亲王晓凡也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王大凡(1888—1961年),祖籍陕西台元,祖上因避战乱,迁居安徽黟县,名堃,号希平居士。少时在姐姐家的“红店”学画陶瓷古彩,拜汪晓棠为师。王大凡早年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
期刊
在景德镇“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座谈会上,郭文连教授先声夺人,连珠炮似的质疑,语惊四座,让原本平和的座谈会一下子紧张起来。  郭文连提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那教授算什么?类似的情况很多,教授和大师碰到一起,很多人只重大师不重教授,把教授摆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他是误解了,起码对我们误解了,正如会上许多发言者,包括国大师、省大师都表示了对陶院教授的敬重,有不少大师还出身于陶院,有些还
期刊
大师简介    饶晓晴,1961年11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班,后任教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1993年调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现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副总工艺美术师,是目前景德镇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学校受过较严谨的绘画技艺训练,注重研究文化理论,综合创作能力颇高,创作技巧及工艺手段丰富多变,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
期刊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在瓷都景德镇这块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陶瓷美艺术天地里,近年来活跃着一群年青的女性陶瓷美术工作者,她们以灵敏的悟性、细腻的笔法、雅丽的情调给活跃的瓷都增添了道道亮丽迷人的风景,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侯政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近日,本刊采访团抵达景德镇。还
期刊
陆军和杨冰是夫妻,是同事,更重要的还是同行,都是造诣极深的陶瓷艺术家。尽管各自是独立的,个人性格、作品风格都迥然不同,但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经历,却让他们彼此从人到作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地融合在一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成了对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陆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杨冰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