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的视觉传达设计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席是中华茶文化中一道绮丽的风景。虽然在古籍史料中,并未出现过“茶席”这个名词,但可以知道的是,茶席的发展,与古代的茶会、茶宴密不可分。当时一些钟情山水、超然出尘的文士常常在竹下松间、溪畔雅集啜茗,借品茗助诗思,天地间就是一处巨大的茶室,而花草、山石、云雾则成为布置茶席的天然元素,故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在《与赵莒茶宴》一诗中云: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至宋,文人雅士有意识地把焚香、插花、挂画这些雅事引入到烹茶中来,四者并称为“文人四艺”,茶席的文人味愈来愈浓。明代的文士则更趋于“性灵”,更加注重品茶环境的营造,如冯可宾在《茶笺》中列举了品茶“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清供”就是指茶席上的摆设,“精舍”则是茶室的布置。
  从古至今,茶席不论是置于自然环境中,还是人为地布置营造,其目的除了给品茶者带来美的享受并陶冶情操外,更是藉此传达设计者的文化理念。茶席之所以会使人产生美感就是因为它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印象视觉感受。这些视觉感受又影响着欣赏者对茶席的理解和判断。因此,茶席设计要充分重视视觉传达的设计。而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因素有:主题、色彩、器物、材质、造型和配备。现分述之。
  1 突出主题:组织每一次茶会,都一定会有一个主题来凸显举办此次茶会的目的与意义。茶席的设计是为了说明或诠释该茶会的主题表现,让主题突显,使人印象深刻,即茶席的设计要引人注目,吸引眼球,就好比一座城市拥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一样。譬如举办春节茶会,茶席的视觉设计就要突出春节的喜庆、欢乐。
  2 色彩协调:茶席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便是色彩,色彩很直观且表现力很强,直接影响到人的审美感受。茶席的色彩要协调,主要体现在:(1)季节:春、夏、秋、冬四季选用不同的色彩,如春天以生机勃勃的绿为主,秋则以象征着丰收的金黄为主等;(2)场所:室内与室外视具体的环境而定,如在湖畔选用比较素雅的颜色,小木屋选择质朴的颜色等;(3)与主题协调:色彩应紧扣主题;(4)与器物协调:如茶壶、茶巾的色彩应协调;(5)色彩本身要协调:色彩的配合应不违背色彩学原理。
  3 器物选择:器物的选配应考虑到茶叶的品类、外形、大小与茶性,根据所泡的茶来选择茶器,比如说,碎形茶就不适合用泡条索粗大的茶器来沏泡。再比如,乌龙茶宜用陶壶,红茶宜用瓷壶,绿茶宜用玻璃杯,花茶、粗老的凤凰单枞宜用盖碗等等。
  4 材质应用:器物的材质之选择亦有规律可循,如玻璃的台面就不适合用玻璃茶具,因为二者容易碰撞发出不和谐的声响。丝绸材质的茶巾因吸水性有限而不宜用于陶壶等等。
  5 创意造型:茶壶、茶杯、茶则、茶荷的造型不一定都要中规中矩,可以富于变化,但必须严格根据主题来选用,而且可以从器物的排列形式以及装饰点缀的运用上体现创作者的匠心独运,把创意融入茶席的视觉设计中。
  6 辅助配备:除了突出主题、色彩协调、茶器选择、茶类选择、材质应用等这些因素之外,还要考虑挂画、点香、插花、音乐、时间与空间设计等辅助配备。茶席设计应是阴阳相济、五行相生,如闻香杯是刚,是阳,品茗杯是柔,是阴,二者刚柔并济。再比如,烧水壶用于加热水,代表火;木桌代表木;紫砂壶、陶壶代表土;铁壶代表金。这些和泡茶的水构成了五行,五行相生。
其他文献
身边有几个出身在85后的朋友,各具特点的生长背景使她们对茶有着独特的感情,她们入世不深,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寻。85后的她们也许对茶没有太深的认识,但却有着很深的感情,她们热爱生活,喜欢茶道,每过一段时间便会组织一次文化小沙龙,讨论星座、讨论茶道、讨论人生。她们共同拥有着对茶道hold不住的热情,又因了自己独自的个性与茶分别谱写出各具特点的“茶”样年华。  化蝶飞舞,追寻梦里的茉莉花香  
期刊
谈到喝茶慢这个观念的时候,往往被讨论的是“这样喝茶很浪费时间”。我们要说。这里的“慢”并不是指时间的速度、进度的快慢、过程的长短,假使毫无节制、漫无目的地泡。在茶席上爱喝多长久时间就喝多长时间,那当然算浪费时间,不值得被推崇。又或以为把每一个泡茶动作比平常慢三拍就可以了,那也不对。  喝茶慢的“慢”代表一种细腻功夫:即使时代变得多么匆忙,大家生活得多么急促,喝茶时我们还是要能够运用时间,很有系统地
期刊
他们的结交完全可以用“茶墨俱香”来形容:一个落拓不羁,就像他所深爱的茶,外冷内热,用笃定的信仰与质朴的文字书写了馥郁历史;一个刚正不阿,就像他所挥毫的字,雄浑遒劲,以高尚的人格与丰厚的笔力镌刻了翰墨春秋。  湖州就像一只鼓腹的大茶壶,容得下青山秀水,亦容得下三教九流。因耿介为奸佞之臣所不容而遭贬湖州的颜真卿,起起伏伏的宦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失落,而是令他借此机缘结交了许多文友诗侣,并以他为中心,以
期刊
武夷岩茶的制作,除了做青以外,焙火工艺最为关键,技术要求亦十分高。焙火是造就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上一期在讨论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时,茶友曾简单介绍了现代武夷岩茶制作焙火的工艺,其中关于电焙和炭焙的优劣、它们的差别鉴别,亦是不少武夷岩茶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期3人行,便与大家一同讨论关于武夷岩茶焙火的那些事儿。  卦卦: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工艺主要分为炭焙和电焙,炭焙和电焙在制作中,最难的地
期刊
这个题目包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无我”有用吗?一个是“无我茶会”有用吗?先说无我,我们将重点放在“无”上,将之解释为懂得“无”的我。“无”分大无与小无,大无是老子所谓的道。是指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小无是庄子所谓的坐忘,是指有了以后的“无”。这不是说老子、庄子在“无”上的不同解释,只是藉用他们在不同场合对“无”做出的不同诠释。无我茶会希望让大家了解“无”的大小真义,把心胸放大、放松。无我茶会是以
期刊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来想写成“茶字”,也就是以茶为文字内容的书法。可是“茶字”两个字联在一起,有点生硬,而且容易产生歧意,让人误以为说的是茶这个字,换成近义词茶帖,好像就顺眼多了。  话题回到茶帖。从苏轼开始有茶帖墨迹流传,诗人文人书画家爱茶者众多,留下的墨宝中言及受赠或赠人茗茶的,数量很可观。以茶诗、茶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也有不少,如扬州八怪的黄慎。  当代名家,茶帖最多的可能是赵朴初,他生前任中国
期刊
陆鸿渐一生的“好友群”非常“强大”,他们职业、身份、地位、年龄都各不相同,不论是高官还是小官,和尚、道人或者隐士,可谓是男女老少“成宜”。更有趣的是,他的好友中有的是一家子都跟他交好,比如皇甫冉、皇甫曾昆仲,权皋、权德舆父子(或权叔明、权德舆叔侄,皎然诗《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权明府为权叔明或为权皋,不详),颜真卿及族侄辈、外孙等等,人缘好得很。皇甫氏昆仲都曾送过鸿渐上山采茶,
期刊
见过有些喜欢紫砂壶的朋友用几何学原理来分析紫砂壶的经典造型,结论是这些壶式在几何比例上是如何的准确与标准。诚然,美往往符合几何原理,但千万别依据几何原理来创造美,尤其在东方传统中,美在自然鲜活,自然鲜活中又有法度,但全依法度则只能扼杀鲜活。没有鲜活的生命,艺术的趣味全无,美亦枯萎,则与机器生产无异。在紫砂壶大师中有三个人都创造过属于自己的掇球壶,神情面貌不同,却都具大美,他们是邵大亨、余国良、程寿
期刊
2013年盛夏的一天,在茉莉茶香的氤氲中,我见到了“生顺茶栈”的传承人——欧阳芬女士。她高兴地告诉我,上周刚刚收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生顺茶栈”和“生顺”两个商标注册证。  对于欧阳芬来说,自2010年提出商标申请,3年多的努力总算有了结果,聊以自慰。而对于欧阳家族来说,“生顺茶栈”是19世纪初在福州开设的一个茶栈,在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商脉能够赓续,足以庆幸。生顺茶栈曾是福州最大
期刊
舞鹤,多么美丽浪漫的名字!瑞穗,多么丰饶醉人的茶乡!同时汇集了稻香、茶香、咖啡香与柚香的“丰苇原之瑞穗国”,源于丰盈稻米结穗累累而名。  提到台湾茶,过去一般人总是先想到北部的文山包种、中部的冻顶乌龙或梨山茶,以及南部的阿里山高山茶等。其实被称作“台湾后山”的东部花莲。不仅以好山好水(如太鲁阁、花东纵谷等)深受海外与大陆游客的喜爱,优质的“天鹤茶”更一直以芳香甘醇的特色驰名中外。只是东部的交通不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