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不一:众人眼中的丁日昌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日昌(1823—1882),广东丰顺县汤坑乡人,字雨生,号持静,历任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即上海道)道员,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既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走改革自强道路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人。

《能静居日记》中的丁日昌


  先后做过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丁日昌,最初以被革知县的身份,在曾国藩手下征收厘金,地位很低,到上海后,极受李鸿章赏识和重用,数年之间飞黄腾达,官至巡抚。但丁日昌在江苏的名声并不好,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为其所作)是江苏本地人,又长期在曾国藩幕府工作,所以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了解,不仅多次在曾国藩面前反映他的问题,认为整顿江南吏治,非首先拿丁日昌开刀不可,而且在日记中记录了不少对丁日昌颇为负面的评价。同治六年(1867)九月十七日他与曾国藩的聊天内容,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这天是曾国藩主动提到丁日昌:“丁日昌在江苏,官场上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恐怕难以做下去了。”
  赵烈文说:“想要整顿官场作风,为官者首先必须以身作则,丁日昌爬到今天这个位置,不是凭实力业绩,而是靠关系门路。一旦攫取权位,就会马上标榜风节,做出一些违反常情以求美誉的事情来,而以往的所作所为,早已被人看得一清二楚,怎么能够欺骗所有人?”
  曾国藩说:“是这样。他还需要磨练二十年,或许可以成为清流派人物。”
  赵烈文说:“看丁日昌今天的表现,老师真以为他会洁身自好吗?烈文看来,他是想得到江苏巡抚一职(当年十二月,丁日昌果然被提升为江苏巡抚),才故意树立自己的声望。如果真以为他会改变自己的操行,那就正好中了他的奸计。况且整顿吏治,必须刚正无私,不怕得罪有权势的人。若上司认为某个人贤能,就把他当贤能之士信任和重用,而不顾百姓一直在唾骂他,如此用人不出问题,烈文孤陋寡闻,以前实在没有听说过啊。老师一直强调吏治清明,如果让丁日昌这种人占据高位,吏治不江河日下才怪呢!”
  曾国藩极为感叹说:“足下也知道我的苦心吗?连丁日昌这种人都是李鸿章最好的朋友,我与李鸿章如同一家,他又在前线风餐露宿,身负国家重任,丁日昌虽然是个小人,但为李鸿章的部队筹措钱粮无不迅速精当,我怎么能和他过不去呢?又怎么忍心不宽慰李鸿章呢?”
丁日昌

  赵烈文说:“是的。老师的一片苦心,不仅我早知道,有识之士也都清清楚楚。并不是要老师罢免丁日昌,而是希望老师对他小人得志的嘴脸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时时予以敲打,让他明白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就可以了。”
  曾国藩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可见即使是用人明显偏重德行的曾国藩,在亟须用人之际,也是不能不用的。

《见闻琐录》中的丁日昌


  丁日昌名声不好,不仅在江苏官场如此,而且由来已久,一些士大夫早就在社会上散布对他不利的流言,有的甚至极尽丑化之能事。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刘体仁的《异辞录》等野史笔记,都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在这些书里,丁日昌简直就是投机逢迎、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十恶不赦的小人。
  如《见闻琐录》记载说:
  潮州人丁日昌做庐陵知县时,太平军来进攻,城破后,丁逃至省城南昌。在一家旧货铺中,有无名氏兵法一本,丁日昌用四十枚钱买下来,然后颠倒其辞,窃为己著。当时李鸿章在南昌,丁日昌就把这本书当作见面礼送给他,李鸿章阅后,视丁日昌为异才。丁日昌后来回到广东,认识一位叫陈国雄的铁匠,有巧思,会制造开花炮,丁日昌就把他带到江苏,推荐给李鸿章,并献上自制的火炮。李鸿章也极力向朝廷推荐丁日昌,说他的才能胜过自己十倍,不几年丁日昌就成为封疆大吏。
  丁日昌当上江苏巡抚后,裁尽官场陋规,以博时誉,绅民都称颂他。其实他是表面上廉正,暗地里贪婪,有了官位空缺,不拿钱购买,下属别想得到提升。他又怕丑闻暴露,所以行贿者必须当面亲手交钱,银票也必由上海、扬州、浙江汇来,外面稍有传闻,他就拒收贿赂,立即弹劾行贿者。
  刚开始时,人们见丁日昌道貌岸然,以为他真是个刚正廉洁的官员,等到有了肥美官位空出,丁日昌发布选贤任能告示后,几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才有一班阴险小人窥破此意,當面向他进贿,或借送笔为名,将银票夹在笔管内;或借送书为名,将银票夹在书页间;或借送花为名,将金叶埋在花盆里;或借送药为名,将金叶包在药物中,动辄数万、数千、数百两。丁日昌收到贿赂后,即按贿金多少安排行贿者职务。
  因为丁日昌任免官员都不按常理出牌,所以大家都觉得他用人高深莫测。比如上海道道员职位空缺后,按资格勋阶,某候补道应得到这一职位,面谈时,丁日昌索要端砚二方,此人却不懂“砚”为银,“方”为万,就送了两方砚台来,结果大拂其意,另一候补道杜某窥破其中秘密后,马上从广东汇银二万两过来,杜某因此当上了上海道代理道员。上海道职位最肥,一年可入银三十万两,杜某从此成了富翁。

《水窗春呓》中的丁日昌


  如果单看这些记载,读者对丁日昌肯定没有好印象。其实丁日昌非常复杂,并不像以上说的那样坏。且不说丁日昌为人精明、能力很强且很懂洋务,就是为人处世方面,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欧阳兆熊《水窗春呓》写到的一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欧阳兆熊说:巡抚丁日昌这个人,不仅“吏治精敏,综核名实,为近日督抚之冠”,而且“虚怀纳谏,能受尽言,尤不可及”。他举了一个事例说:丁日昌担任两淮盐运使时,我受命办理湖南、湖北招商公事,与他交涉甚多,发现只要与我约定时限必须办完的事情,没有一件拖延过,所以他那里从来没有公文积压不能处理的现象。丁日昌手下的官员,对他也非常敬畏,办事无不争先恐后。后来丁日昌奉命回广东办理洋务,来向我告别。我送他出门,正要登轿,他却突然回过头握住我的手说:“先生会客之所,窗间有所见否?”我愕然看过去,才发现窗纸上有“丁成亡八蛋”五个字。丁成是我的看门家丁,显然是某个仆人写来开他玩笑的,丁日昌却误以为是骂自己,所以才有这一突然诘问。后来,我把窗纸撕下来,另附上一封信说明原因,一并寄给他看。我在信中说:“家人小子之言,何必认真计较呢。况且阁下不久就要当上督抚大臣,肩负重大责任,处理天下之事,而大凡任事者难免被人埋怨和诽谤,古代贤臣如子产为政,也有人说谁要杀死子产,我将助他一臂之力,所以我担心从此以后,天下人以‘亡八蛋’三字加到你头上的,恐怕不在少数啊,你又何足介意呢?!”很快丁日昌便回信说:“得到你的来信,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我已完全释然了。你信中提到的难免被人埋怨和诽谤一语,可谓千古至论,敬当牢记在心并严格约束自己。”欧阳兆熊于是发出感叹说:“中丞(巡抚的尊称)非仅以才胜,其器量亦非时流所及也。”
  欧阳兆熊笔下的丁日昌,与曾、赵口中尤其是欧阳昱等人笔下的丁日昌,显然大不一样。可见,深具知人之明的曾国藩,不仅看人有走眼的时候,而且对丁日昌的看法明显带有偏激情绪。

《清史稿》中的丁日昌


  《清史稿·曾国藩传》写到的一件事,则可发现丁日昌不仅有着不一般的见识,而且是一个敢于担当、对国家和百姓抱有责任心的人。
  同治九年(1870)五月发生的天津教案,造成法国领事丰大业等数十人伤亡,焚毁教堂和仁慈堂等多处。事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极力主张严惩天津地方官员和闹事者,以讨好外国人。曾国藩奉命赴天津办理此案后,天津市民以为他能伸张正义,替本国人民说话,后来发现他跟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个鼻孔出气,用委曲求全的方式处理此案,结果受到清议派人士猛烈攻击,一时间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
  就在曾国藩受到举国声讨之际,江苏巡抚丁日昌奉命赶赴天津协办此案,他马上呈上一折,不仅从道义上给予曾国藩巨大声援和支持,而且对只知沽名钓誉唱高调、无视国力强弱和百姓死活的清议派人士予以痛斥,其中很有分量的几句话是这么说的:“自古局外议论,不谅局中艰苦,一唱百和,亦足以荧上听,挠大计。卒之事势决裂,国家受无穷之累,而局外不与其祸,反得力持清议之名,臣实痛之!”
  不难想象,处在极端困境中的曾国藩看到丁日昌的奏折后,心中该有多么温暖,对丁日昌的感激该有多深。

曾国藩彻底改变了对丁日昌的看法


  可能正因如此,笔者阅读《曾国藩全集》中的日记和书信时,才会特别感觉到,在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对丁日昌的看法有了彻底改变,不仅常说丁的好话,而且在同治九年寒冬,丁日昌乘船护送母亲的灵柩回广东老家,曾国藩冒着风霜雨雪,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晚上、二十三日上午和晚上、二十四日早上,连续四次到金陵下关江面吊唁并与丁日昌话别。两人握手言谈之际,悲不能已,最后在漫天风雪中依依惜别。此次分别之后,他们便再也没有见过面。
  曾国藩当时已是风烛残年,且身患重病,双眼视力更是几近失明,对丁日昌如果不是有着特别不一般的感情,显然不会也不需要这么做的。
  (责任编辑:亚闻)
其他文献
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正带领14亿人民意气风发、锐意进取,铸就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国大党,如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在它们治下,现在的美国矛盾重重。再如苏联共产党,成立不到100年即已暮气沉沉、亡党亡国。  这就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笔者认为应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特质。  有先进指导思想  在中国长达2000年
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时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和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值得一提的是,延安时期党中央极其重视培养教育干部。毛泽东郑重地提出“干部问题”  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到达延安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亟须扩充革命力量,培养革命干部,党中央将快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干部列为延安时期革命
期刊
李四光给毛泽东的信  1964年2月6日中午,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接到一个电话后,匆匆吃完午饭,便赶往中南海怀仁堂。他是应毛泽东的邀请,与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钱学森一起,赴毛泽东的菊香书屋探讨科学问题。  当李四光由工作人员带路引入书房时,只见里面已摆好了3把椅子,竺可桢和钱学森已先他抵达,毛泽东的卧室内摆满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其他地方也堆放着各类书籍。  毛泽东与3位科
期刊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早年任过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任南昌起义军代理总政治部主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是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更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陈赓(1903—1961)毕业于黄埔军校,是我军威名显赫的开国大将。鲜为人知的是,他俩分别作为黄埔军校的老师与学生,曾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同一间囚室先后被监禁过。
期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纠集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共15个国家的作战部队,以及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悍然干涉朝鲜内战。  在朝鲜战场上,除了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强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哥伦比亚、比利时、泰国、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国
期刊
读高二那年,我在一次意外中脊髓损伤,造成高位截瘫。当时,一下子痛失走路功能,离开高中校园,我的心情也一落千丈,降至冰点。  那年“七一”,父亲用轮椅推着我,去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进入展厅,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当天的新闻,看到党旗的那一刻,一位精神矍铄、气宇不凡的古稀老人,立刻一脸肃穆,对着党旗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我像注视英雄般望着老人,父亲也是充满敬意地主动向老人问好。  爷爷转身的一刻,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