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窗外看我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可以列出上学时候“十大令人恐惧的事情”,那么“发现班主任在窗外看着你”绝对可以位于前三。甚至毕业多年后,回想起那些被班主任在窗外的凝視支配的恐惧,双手还忍不住微微颤抖。
  在这恐惧之下,冷静的我竟然开始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发现班主任正站在窗外看我,这个时候我要不要看回去?
  好在我是读心理学的,我的心理学知识立马就派上了用场。
  眼神交流在动物和人类中都很常见,不同的是动物在相视一眼后可能会打起来,因为眼神交流对于它们来说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信号。而人类的四目相对则更多的是传达交流和互动的社会信号,眼神交流之后人们往往会进一步进行言语交流,我们把这称为“眼神交流效应”。
  这些社会信号会激活人类的“社会大脑”,这是一个专门处理社会信息的大脑网络,包括面孔、凝视、表情、他人行动、意识和同情等。而一般都认为眼神交流是激活社会大脑网络的基础。从“你瞅啥?瞅你咋地”到“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人们的爱恨情仇基本上都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而这一眼,就会让我的杏仁核着了魔。
  这是因为我们的情感唤起是由杏仁核控制的,它是我们人类的“恐惧中心”。早在1956年韦斯克兰茨在猴子身上的研究就发现,只要切除猴子大脑双侧的杏仁核,它就会变得无所畏惧,不再害怕危险的蛇,也不再害怕人类,同时也感觉不到任何危险的降临。
  这在人类身上也是一样的,最经典的研究是关于一种极其罕见的基因疾病——类脂质蛋白沉积症的研究。这种基因疾病会让患者的双侧杏仁核慢慢萎缩直至消失,研究者发现这样的患者其他情绪都没有任何异常,唯独丧失了恐惧能力,不害怕任何危险,但也感知不到任何危险。总而言之,是因为有杏仁核的存在,才让动物和人类感到恐惧,并探知和规避危险。
  很多研究者都发现在对视中会激活杏仁核,证明了杏仁核在眼神交流中的情感唤起和注意分配起着核心作用。无论是恐惧情绪还是开心情绪,都可以激活杏仁核。虽然很多早期的研究都认为杏仁核的激活主要跟负面情绪有关,但有时候它也跟积极情绪有关,就好像大部分人都觉得班主任在窗外对你的死亡凝视相当恐怖,但也有少部分三好学生心里没鬼,根本不怕班主任的凝视。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发现班主任站在窗外看你的时候是否要看回去?
  正如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脱离具体情境来谈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在耍流氓。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你坐在课室里,无非是在做这三件事情:开小差、听课、刷题。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看这三种情境下该怎么办。
  灵魂拷问一:如果此时在开小差怎么办?
  开小差,如果发现班主任在窗外看你,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绝对不要看回去。
  因为此时你在开小差,所以班主任的眼神可以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这时候进行眼神交流会引发消极情绪。而且眼神交流也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信号,当班主任在窗外看你的时候是在发送一个信息“我正在看着你”,而当你回看班主任的时候,就等于向他发送了想要交流的信号。如果这时候班主任问一句:小A你在干嘛?岂不是很尴尬?
  而且研究者还发现,在眼神交流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不是实际上进行眼神交流,而是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被注视。
  其实不一定非要确确实实进行眼神交流,只要知道自己会被看到,就可以引发眼神交流效应。
  我们换位思考,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如果此时你不回看班主任,假装不知道TA在看你,那这样应该就不会引发班主任的任何反应。
  最终你将凭借着一颗大心脏成功化险为夷。
  灵魂拷问二:如果此时你在认真听课怎么办?
  尽管此时的眼神交流是一种积极信号,但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不要看回去。
  因为眼神交流会让人分心。
  因为眼神交流是需要耗费认知资源的,如果你在认真听数学老师演算数学题的时候与班主任进行了眼神交流,那你可能就很难有足够的认知资源听懂这道数学题了。所以不仅建议大家在听课的时候不要去看窗外的班主任,也不要一直盯着你的科任老师的脸看,万一来个眼神交流,这题你怕是听不懂了。
  奉劝各位上课时候紧盯黑板,学习效果更佳。
  灵魂拷问三:如果此时在疯狂刷题怎么办?
  那这个时候我的建议就是,大方地看回去。
  因为眼神交流也可以提高自我参照水平,让你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提高与自我有关的感知和记忆。
  所以通过与班主任的疯狂对视,尽管这并不一定有利于你的刷题效率,但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发现刚刚做的那道题好像是做错了,或者是你今天的作业是不是还没做,又或者是突然怀疑今天中午吃的青菜是不是留了一片叶子在牙齿上……
  班主任的死亡凝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分清场合,做该做的事情,就不会被请进办公室喝茶。
  不过,以上对于眼神交流的三个解释分别从社会交往、工作记忆和自我意识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各自都有实验证据的支持,但既然是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甚至还会显得有些矛盾,但对于眼神交流这个行为的研究本身还存在争议的地方,因此对于现实并不具备绝对的指导意义。凡事都有个万一,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好好学习,别搞小动作。
其他文献
县城生活非常有诱惑力,让人有充沛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的乐趣。比如说整条街的小店铺小商贩都是你的朋友。修钥匙的,钉鞋的,裁缝,卖菜的卖豆腐的卖书报的,银行里头的职员,对面百货公司里面的售货员你都认识。中午吃完饭睡个午觉,一直睡到自然醒,三四点骑个自行车去某个朋友那一坐,聊聊聊,然后聊到什么时候大家一起看电影去了,看完电影吃晚饭打麻将,一直到筋疲力尽睡觉。这种生活是有美感的,人处在热烈的人际关系里面,特别
一个人的欲望在一个方面强时,在其他方面就会弱,这完全像水被引导流向了一个地方一样。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以及一切这类事情上去时,我认为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如果他不是一个冒牌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话。   这种人肯定是有节制的,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贪财的;因为别的人热心追求财富和巨大花费所要达到的那種目的,是不会被他们当成一件重要事情对待的。   一个人眼界广阔,观
减肥,为了健康,更为了美。杨贵妃不需要减肥,相反,当时的妇女们都仿效她增肥。不知李隆基的审美品位是高是低,只从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来看,当时崇尚的女性之肥胖的确倾向于雍容华贵之美。赵飞燕以瘦之美征服了帝皇,楚宫里为崇尚苗条细腰而饿死不少人。  绘画中有疏密对照之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各走极端。艺术美往往体现在特性之夸张中,走极端,犹如疏密之为两极,肥与瘦也是造型美中的两极。吴道子画宽松衣着的
八岁小移民  小时候我对父亲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现在几点钟?”而且是用英文说:“What time is it?”  我八岁的时候移民去美国,因为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原本比较大胆的我变得非常害羞。那时候我父亲经常带我出去。有一次,他带我去看电影,我非常开心。买爆米花的时候他说:“我没有戴手表,你去问一下店员现在几点钟。”我吓坏了,说:“我怎么问?”他说:“你知道怎么问啊,你就用英文问人家。我先
星期日,開往东京的东上线很挤。  我把头发散开,化了妆,虽说还穿着冬装,身体却觉得格外轻盈。我上了第一节车厢,贴近司机背后的玻璃,眺望窗外的风景。  向前伸展的铁路仿佛没有尽头。沿线路过的住宅,就像约好了似的,每家的露台上都晾晒着被褥。前方公园的一角,开着白色的梅花。  电车来到了柳濑川大桥。岸边,樱花行道树还伸展着秃秃的褐色细枝桠。再过一个月,樱花盛开时,我会从拥挤的车厢里欣赏它们吧。到时候我要
我去過土耳其几回。有一次去的时候,我提前跟人打招呼:“能不能安排洗一回澡?”接待的人说:“四百年以上的老土耳其浴室有好多呢,你想洗哪个?”我说:“洗最好、最大的。”我进去以后比较失望,它比我想象的要小,可导游告诉我,这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一个浴室,也是最大的一个浴室。  我入乡随俗,更衣进了主浴室。里面有好多间小屋,比较封闭,我要先进小屋把自己洗干净。土耳其人非常注重身体的清洁,因为伊斯兰教有规定
如今的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  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才艺、赢在外语。中国的孩子很忙。他们忙着学习、上各种兴趣班,也忙着从心智上、行为上向成人社会靠拢。钢琴已经成为中国孩子兴趣班的基本课程。  他们是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早熟的果实”,而卢梭1762年在《爱弥儿:论教育》中写就的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也相当贴切: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在年轻男性,尤其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中,意外和危险行为导致的死亡事件比在其他人群中多得多——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顺带一提,保险公司们也深谙这一点。另外,不论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如何,男性都更容易比女性死得早,也更容易在早年间得心脏病或某些类型的癌症。  这显然是有进化方面的原因的,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自然选择把男人弄成了这样?  事实上,在很多物种中,雄性都有着更短的生命周期和
喜欢《雨果》中火车站的世界。那里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也有私人空间——钟楼内部的栖息处。有奇观——钟楼本身,那个大钟。还有眺望另一个世界的窗口。窗外的世界,俯瞰下的巴黎,等于我们的星空。相对于小男孩雨果的车站世界,还有一个外部世界,那是小女孩的家。被人遗忘的老导演,则身居两个世界。世界在各个意义上都是双重的。梅里爱用如今看来那么简陋的技术,创造出一个电影世界。人在不同的世界之间游移,这便是生活的意义。
“我觉得那些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什么的就是害人。你再玩游戏你就废了。”  “爸,我喜欢玩游戏,但我没耽误学习,我成绩不也挺好的吗?”  路上看到一个父亲在训斥自己的孩子,好像,在不少人眼里游戏都被妖魔化了。  确实,好玩的游戏,很容易让人沉迷,也有很多不知节制的同学因此而虚度了时光,可是,因此游戏就十恶不赦了吗?  看过很多教育家发表的言论,甚至有觉得游戏在国内是畸形生长。  可是,在我大学毕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