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稻田的选择与改造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不漏水的田块。养殖前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为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形。也可沿田埂挖成“口”字形,呈中间高四周底的池形结构。水面面积占田块面积的比例可多可少,但最好不要少于15%。
二、防逃设施设置
田边四周用40目密网围成一圈,高出地面约50厘米,并埋入土中20厘米,用作防逃。同时也可防止青蛙、蛇等敌害生物的侵入。
养殖前一个星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清塘,并且每667平方米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100~200公斤。
三、苗种放养
每年的5、6月份,选择3~5厘米长、体质健壮、运动能力强、大小整齐的苗种,每667平方米水面放养5万~10万尾。放苗应选择在晴天的上午进行,放养前要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5%食盐水浸洗消毒5分钟。
四、养殖管理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投饲时要求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也可投喂配合饲料,饲料可做成团状或块状的黏性饵,置于盘中沉到离池底3~5厘米处的食台上。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6%。
夏秋高温季节每7~10天加换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35~40厘米。
要求做好巡塘工作。每日早、中、晚巡塘3次,注意观察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生长情况;及时查看饵料投喂后的摄食状况;检查防逃设施,防止逃逸。特别是在汛期,要严密关注降雨,经常整修加固田埂。防逃设施有损坏要及时修补。
在养泥鳅稻田防病治虫时,要正确选用对症农药,掌握施药浓度、时间和方法,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将药液喷在稻叶上。施药时,一般粉剂在早上有露水时施,乳剂或水剂在露水干后施。施药后及时换水。
五、病害防治
为了防止鱼病的发生,每15~20天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一次。每月使用大黄、板蓝根等中药以0.1%~0.4%添加量制成药饵,连喂3~5天。
六、捕捞
1.冲水捕捞。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所以会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将泥鳅捕获。
2.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然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浙江省金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李明 邮编:321000)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不漏水的田块。养殖前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为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形。也可沿田埂挖成“口”字形,呈中间高四周底的池形结构。水面面积占田块面积的比例可多可少,但最好不要少于15%。
二、防逃设施设置
田边四周用40目密网围成一圈,高出地面约50厘米,并埋入土中20厘米,用作防逃。同时也可防止青蛙、蛇等敌害生物的侵入。
养殖前一个星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清塘,并且每667平方米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100~200公斤。
三、苗种放养
每年的5、6月份,选择3~5厘米长、体质健壮、运动能力强、大小整齐的苗种,每667平方米水面放养5万~10万尾。放苗应选择在晴天的上午进行,放养前要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5%食盐水浸洗消毒5分钟。
四、养殖管理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投饲时要求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也可投喂配合饲料,饲料可做成团状或块状的黏性饵,置于盘中沉到离池底3~5厘米处的食台上。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6%。
夏秋高温季节每7~10天加换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35~40厘米。
要求做好巡塘工作。每日早、中、晚巡塘3次,注意观察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生长情况;及时查看饵料投喂后的摄食状况;检查防逃设施,防止逃逸。特别是在汛期,要严密关注降雨,经常整修加固田埂。防逃设施有损坏要及时修补。
在养泥鳅稻田防病治虫时,要正确选用对症农药,掌握施药浓度、时间和方法,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将药液喷在稻叶上。施药时,一般粉剂在早上有露水时施,乳剂或水剂在露水干后施。施药后及时换水。
五、病害防治
为了防止鱼病的发生,每15~20天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一次。每月使用大黄、板蓝根等中药以0.1%~0.4%添加量制成药饵,连喂3~5天。
六、捕捞
1.冲水捕捞。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所以会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将泥鳅捕获。
2.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然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浙江省金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李明 邮编: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