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液位检测在油气集输储罐上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仪表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大部分油气集输中转站上的大型储罐液位仪表,由传统的机械式现场操作测量的方式逐步向智能化测量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本文详细介绍了大型储罐液位仪表智能化应用经验,着重总结了技术改造过程中雷达液位仪表应用经验。
  关键词:雷达 液位 电磁波 反射
  一、概述
  近年来大多数石油企业为了减少企业员工劳动强度,降低用工成本以及避免登高下低等危险作业内容,在油气集输过程中的储罐液位智能化测量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伴随着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雷达传感器、电磁波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出现,储罐物位自动计量已进入智能化、高准确率时期。相比新型智能化雷达液位检测仪表,传统储罐检测存在着检测方法陈旧、检测误差大、维修调试困难、故障率高等诸多问题。一是传统人工检尺方法属于定点测量,不能保证始终处于連续测量,并且人工操作繁琐,尤其在高处作业等危险作业条件,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二是浮力式液位指示误差大,且经常存在转动部件卡死、导向套管弯曲等故障发生,无法及时反映液位的变化;三是钢带液位计首次安装要求较高,且计量精度随着使用年久、机械摩擦影响较大,四是远传双法兰差压液位变送器测量方式常常正负测压膜盒常常因石油重组分凝固受压受限,并且受压膜盒易腐蚀而损坏。针对上述传统的几种储罐液位测量方式的缺点,一种新型非接触式智能液位测量仪表——雷达液位仪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并成功地解决油气集输过程中储罐液位检测存在的问题 。
  二、工作原理
  雷达液位计是利用超高频电磁波经天线向被测容器的液面发射,当电磁波碰到液面后反射回来,仪表检测出发射波的回波时差,从而计算出液面高度。雷达液位计主要由锥形天线,压力法兰雷达头和传送器头部等部件组成。一般雷达液位计通过法兰连接方式安装在储罐顶部,通过从储罐顶部锥形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传达到对储罐内液面并反射回来进行液位的测量,以“俯视”式测量时间行程通过计算来获取液位值。利用电磁波的时间行程测量原理,测量从参考点(仪表过程连接处,一般为法兰连接处)到物料表面的距离。雷达天线发出电磁微波脉冲,当脉冲遇到物料表面时会反射回来被雷达液位计另一部件接收器所接收,并将吃信号传输至雷达计算单元。雷达的微处理器分析所接收的微波信号以辨别出真实的物位回波信号,通过软件的专利计算法可达到毫米级精度,并将距离信号转化为物位信号4-20mA进行远传输出。
  计算过程如下:
  三、安装、维护及使用特点
  雷达液位计的安装比较严格,测量液位的场合宜垂直向下检测安装。测量料位的场合,雷达波束宜指向仓底部的出料口。雷达液位计的波束中心距离容器壁的距离应大于由束射角、测量范围计算出来的最低液位出的波束半径。雷达的波束途径应避开搅拌器等其他障碍物及容器进料流束的喷射范围。雷达液位计的安装还应符合制造厂商的要求。
  雷达液位计的日常检查维护主要是查看电源电压和输出电流是否正常,通电后大约需要30-60min仪表才能正常工作,如果投用后仪表没有输出,应检查电源是否真正接上,并检查保险丝是否烧坏。雷达液位计使用时是和设备连成一体的,整个系统是密封的,所以平时还应检查各部件连接处的密封情况是否良好,拆装检修各防爆结合面时,不得有划痕碰伤,不可以涂油漆,可以少量涂一些润滑油和少量防锈油。拆装检修前要切断电源。清除雷达天线的附着物时首先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接触良好,是否有腐蚀或脏物,如有要清除脏物或更换端子,确保接触良好,重新安装后要随工艺设备一同气密试压,并进行校对工作。
  雷达液位计是一种智能型测量仪表,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和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全数字化处理(DSP),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并且具有自校正能力和自诊断能力,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液位测量仪器,其使用特点是:1.液位基于介质不接触,无可动部件,工作十分可靠,故障率低,适应范围广,尤其适合高粘度、高腐蚀性介质的液位测量。2.测量精度高,安装简单,但与下方不得存在遮挡物体,否则会影响微波的发射和接收,只能安装在罐顶。3.被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液位的湍流状态、介质中气泡的大小,均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一般重油只需考虑罐内油气及安装位置的影响即可。轻油则需要考虑介质的介电常数,雷达液位计对介电常数的要求比较高。
  四、技改效果总结
  通过对近几年在油气集输储罐液位检测方式上的技术改造效果来看,雷达液位计的推广使用在储罐液位检测方面获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有效避免了传统液位仪表出现的测量问题,雷达液位计因其非接触式的测量结构、操作简单、计量准确、便于管理以及能时刻了解生产动态,及时掌握集输状况。同时也实现了储罐罐存自动计量的目标,减少了计量人员的劳动强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泥浆不落地”工艺技术流程及工艺优势,根据孤岛地区南17井组现场应用效果,按照同区块不同工艺,以及固井技术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说明了该工艺技术应用推广的可行性,提出几点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泥浆不落地;工艺优势;南17井组  目前,环保对钻井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完井后大循环池达不到环保要求无法交接,施工中大循环池的维护、完井后为达到环保要求的清理、整改等后续工作,为钻井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炉的大型化,钢铁企业对焦炭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常规水平室式焦炉内,要生产出优质的焦炭, 必须有好的炼焦煤。焦炭生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使得焦化企业对炼焦煤,特别是优质炼焦煤的依赖性逐渐增大。但是,我国炼焦用煤资源较少,只占烟煤总量的30%左右,其中50%以上为高挥发分、弱粘结性的煤种。炼焦煤资源的日渐短缺,导致入炉煤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再加上焦炭价格的日渐低靡,这就要求焦化企业在生产高
期刊
摘要:脏物卡泵,顾名思义,就是在抽油井正常生产过程中,诸如铁锈、垢片等各种杂物进入泵内,未能及时清除,而造成卡泵,导致油井躺井的现象。在近几年中,随着油田含水上升,油井偏磨腐蚀加剧,脏物卡泵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临盘采油厂脏物卡泵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治理对策,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油田开发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脏物卡泵 偏磨 井筒 割
期刊
摘要:利用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对老50-老斜455井区沙三上开展综合地质研究,描述储层,落实砂体展布,通过对储层进行研究,提出下步勘探开发建议,对指导老50-老斜455井区沙河街组的滚动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测井反演,储层描述,储层展布  1概况  老河口油田老50-老斜455井区构造上位于埕北凹陷南部斜坡带。该区发现含油层系有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和中生界,主要开发层系为馆陶组和沙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南堡油田原油性质入手,对南堡采油三区油井的结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效果评价,为南堡其他气举生产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气举井;结蜡;防蜡  前言  NP1-5区属于常规轻质原油,表现低密度、低粘度,中高含蜡,中高胶质+沥青质,析蜡点和凝固点较高等特点,出油温度绝大多数低于30℃,加上地层压力逐渐降低,故容易结蜡。  1、清防蜡措施及效果分析  1.1有机防蜡棒防蜡  在2010
期刊
对于这个学期之后将结束高中学习生涯的高中生而言,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是不少高中学生和家长迫切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通过生物课喜欢上生物学科的学生,如何选择心仪的大学生物专业以及毕业后能否有满意的工作单位,面对眼下全国各地招生简章上各种眼花缭乱的专业名称,会多少显得无所适从。  一、生物类专业对口工作以研发、管理为主  在招生通讯上反映出的与生物相关的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不同专业和不同
期刊
摘 要:随着石油需求量的增大,已探明储量的递减,急需寻求新的替代品,而常规的储集性油气田却难以发现,需要在非常规的裂缝油气田打开局面。通过对东濮凹陷文卫濮结合部文古4块钻遇井的综合分析,剖析了该块的成藏特征、裂缝特征,结合构造特征、含油气性等的研究,总结了一套针对泥岩裂缝和致密砂岩油藏储量评价与动用的方法。  关键词:泥岩裂缝 构造 储量评价  1 地质背景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缘,属中、新
期刊
摘 要: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在“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控制下,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油层平面上受剥蚀线控制,沿剥蚀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进而对部分老井复查后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也日新月异,2003年以来,这种更新速度尤为明显。从SKD88测井系统,一直到SDZ7000测井系统,不到十年,其中经历了SKD2000系统,SKD3000系统,SDZ3000系统,SDZ5000系统。但是测井仪器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测井系统的发展速度,所以有的测井公司就采用双系统测井。本文针对SKD3000和SDZ3000双系统测井的软件,硬件以及仪器的常
期刊
摘 要:依據用沙坝矿采矿方法开采规律与设计要求,采矿过程中要预留一定数量的规则原岩矿柱。而不同的矿柱布置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在此,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分析,获得了合理的矿柱布置方式,为矿体的开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关键词:开采方法 矿柱 布置方式 有限元分析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election of arrangement for pillar i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