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小说赢得盛名的林白是以诗歌登上文坛的,1977年至1980年代中期,她以本名林白薇发表了不少诗作,1977年发表组诗《从这里走向明天》,1985年发表组诗《山之阿,水之湄》,并出版诗集《三月真年轻》,此时的林白已经以颇具实力的诗歌创作成为广西青年作家的主力军。当青年诗人林白薇转变为著名小说家林白之后,大部分读者和研究者对林白的关注从诗歌转向了小说,诗歌也往往被视为林白创作的起点。但实际上,林白并没有停止诗歌创作。2017年,林白出版诗集《过程》①。2021年6月,林白出版诗集《母熊》。可见诗歌创作贯穿于林白的创作历程,但这些诗作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而且有研究者认为“先锋派诗歌塑造了林白的语言,却没有在诗歌中形成独有的声音”②,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林白的诗歌有自己“独有”的声音,这种“独有”的声音不仅仅是先锋派的诗歌语言,也不仅仅是女性主义写作的发声,从林白薇到林白,她的诗歌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性。要解读林白诗歌的独特性,可以从她极具个性的意象建构入手。林白对植物情有独钟,她曾强调植物对于她写作的重要性:“当我确认我要回到‘禾’的写作,所有的植物隆隆而来,我说我要写一首关于北流植物的诗。然后我就写起来,没有构思,毫不犹豫,用一支2B铅笔在本子上写起来,从下午四点多写到第二日下午三点多,二十四小时之内写完了一首小长诗,《无穷无尽的植物》,有四百行吧。在我的记忆中,北流的植物就是这样无穷无尽的大气。”③《无穷无尽的植物》后来改名为《植物志》,节选发表于《人民文学》,之后全诗作为《序》收入长篇小说《北流》。长诗《植物志》是林白对植物的一次热情拥抱和集中书写。其实除了《植物志》,林白的诗歌写过大量的植物,可以说林白诗歌创作的过程也是让植物在记忆中复活的过程。林白诗歌中重要的核心意象就是植物,植物意象使林白的诗歌既幽深又开阔,既朴实又丰饶。打开林白的诗歌,顺着字词的轨迹,切入意象的密林,可以看到一个草木繁盛、奇珍异兽齐鸣共舞的南方花园。在林白的诗歌中,植物不仅是对生态及宇宙时间的想象,也是个体生命、灵魂与自然的相吸呼应;不仅反映了独特的地理风貌与历史传统,也融汇了特殊的文化心理。可以说植物在林白诗歌中担当了四季轮回、空间转换、生命精神的传递和隐喻,最终成为她创作中颇具识别性的个人图腾。
一、启示存在之“道”的植物
林白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曾说:“越来越觉得女人比男人更有神性,更坚忍更丰饶,觉得女人的可能性比男人更多,是一种神秘的存在。”④林白在小说创作中是一个性别秩序的反思与重塑者,但在诗歌创作中,她所追逐和思考的是更为广阔的东西,或者说,是正如她自己所言的更有神性、更坚忍和丰饶的存在——这种存在关乎的不仅仅是女性自身,而且关乎万物。显然,这种“存在”是一种开阔的女性主义,诗人要表现的不再是自我幽闭,要构建的不再是某一类性别的权力机制,她要建立和维护的是主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存在“主体”的指向不仅是女性,是全人类、是万物。在林白的诗歌中,植物自然蕴含在万物之中,诗人正是通过对植物意象的书写,探寻万物的存在之道。
如何通过女性自身的敏锐抵达植物?又如何经由植物通往万物?首先就要有一种平等的聆听与凝视,林白的诗歌始终有一种“人生于天地间,与草木共存”的旷达与尊重感。林白写的植物都是记忆中的、日常的、故乡的,也是与其女性气质血脉相似或相连的存在。她这样写甘蔗:“她沉浸在一条河中/装满春天的河/辽阔、青翠/离天很近/甘蔗漂荡在河面/刚刚好/不轻也不重/潮湿使它闪闪发光/她不生育人类/只生育甘蔗”⑤。在诗歌里,植物和女人做着同样的事,依靠季节循环,在自然中繁衍,这些行为都是属于“天理”的一部分,人与植物是彼此打开的。诗人无意于收拢在女性的狭小天地里自我沉溺,她要探寻的存在意味着真实,意味着粗粝而实在的生命本身。在生命的大循环中,人与一朵花、一棵树、一株植物并无区别,都只是生态的一部分,都是循环的一部分:“但她梦见自己在甘甜中/四肢伸展/是另一株甘蔗/在黑暗的水声中/她许诺/一节有一节的甜”⑥。由此可见,诗人要书写的植物之“道”是与女性独特的生命与繁衍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詩人也经常写到各种“花”的意象:“纯粹的荷花已经出现/世界的莲子/在它的花瓣之中”⑦;“在三月的北流河边/木棉花彻夜高喊/声如激水,如震鼓/凤凰花也是/鸡蛋花也是”⑧;“我可以当油菜籽的外婆/榨油的油菜籽/嫩时深红/熟时深蓝/这样蛮好的/万物终将开花”⑨。万物终将开花,而万物终将显现其道。要弄清何为林白诗歌追求的存在之“道”,就要弄清楚这些反复出现的“花”的意象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深意。
“花”这一意象在壮族文化中是与女性、生育、繁衍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壮族地区还有一系列以“花王神”为代表的女性生育神,比如“送花娘娘”“房门婆”“床头婆”……“送花娘娘”是人们在不孕不育或孩子多病时拜祭祈求的对象,“房门婆”与“床头婆”都是专门护佑小孩的生育神。至此不难了解,“花”在壮族文化中体现着一种生殖崇拜,对多子多福的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也象征着强大的繁衍能力,充盈着热烈的生命气息。这些“花”神还有一个特点,她们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她们身上都有神话中“花王”姆六甲的影子,从大地中来,拥有旺盛的原始生命力,换言之,她们是亲近大地、亲近普通生命的。林白的诗歌也表现了这一点:“整日整夜绽放的还有/狗豆、芋苗、红薯叶、南瓜花/桐油花的薄紫/羊蹄甲的蒲紫/四月蔷薇的赪紫和粉白/以及泥土中一切的你们/此时尤加利树冉冉升起/叶子与花与花柄/那斑斓的韶光与我肌肤相亲”⑩。“花朵”与女性在诗句中同气连枝、肌肤相亲,成为女性的日常信仰,这也正是另一种女性力量生生不息的转述。
林白之所以能与植物“通灵”,是因为在创作中真正做到了平等的凝视与倾听,她将自我的命运和植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由植物意象来阐释直觉、生育、死亡、欲望等一系列父权制文化所排斥的日常词汇,也因此让植物在诗歌中获得了自由的呼吸,让作者和读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正是林白借由植物意象所探寻的存在之“道”。
一、启示存在之“道”的植物
林白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曾说:“越来越觉得女人比男人更有神性,更坚忍更丰饶,觉得女人的可能性比男人更多,是一种神秘的存在。”④林白在小说创作中是一个性别秩序的反思与重塑者,但在诗歌创作中,她所追逐和思考的是更为广阔的东西,或者说,是正如她自己所言的更有神性、更坚忍和丰饶的存在——这种存在关乎的不仅仅是女性自身,而且关乎万物。显然,这种“存在”是一种开阔的女性主义,诗人要表现的不再是自我幽闭,要构建的不再是某一类性别的权力机制,她要建立和维护的是主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存在“主体”的指向不仅是女性,是全人类、是万物。在林白的诗歌中,植物自然蕴含在万物之中,诗人正是通过对植物意象的书写,探寻万物的存在之道。
如何通过女性自身的敏锐抵达植物?又如何经由植物通往万物?首先就要有一种平等的聆听与凝视,林白的诗歌始终有一种“人生于天地间,与草木共存”的旷达与尊重感。林白写的植物都是记忆中的、日常的、故乡的,也是与其女性气质血脉相似或相连的存在。她这样写甘蔗:“她沉浸在一条河中/装满春天的河/辽阔、青翠/离天很近/甘蔗漂荡在河面/刚刚好/不轻也不重/潮湿使它闪闪发光/她不生育人类/只生育甘蔗”⑤。在诗歌里,植物和女人做着同样的事,依靠季节循环,在自然中繁衍,这些行为都是属于“天理”的一部分,人与植物是彼此打开的。诗人无意于收拢在女性的狭小天地里自我沉溺,她要探寻的存在意味着真实,意味着粗粝而实在的生命本身。在生命的大循环中,人与一朵花、一棵树、一株植物并无区别,都只是生态的一部分,都是循环的一部分:“但她梦见自己在甘甜中/四肢伸展/是另一株甘蔗/在黑暗的水声中/她许诺/一节有一节的甜”⑥。由此可见,诗人要书写的植物之“道”是与女性独特的生命与繁衍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詩人也经常写到各种“花”的意象:“纯粹的荷花已经出现/世界的莲子/在它的花瓣之中”⑦;“在三月的北流河边/木棉花彻夜高喊/声如激水,如震鼓/凤凰花也是/鸡蛋花也是”⑧;“我可以当油菜籽的外婆/榨油的油菜籽/嫩时深红/熟时深蓝/这样蛮好的/万物终将开花”⑨。万物终将开花,而万物终将显现其道。要弄清何为林白诗歌追求的存在之“道”,就要弄清楚这些反复出现的“花”的意象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深意。
“花”这一意象在壮族文化中是与女性、生育、繁衍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壮族地区还有一系列以“花王神”为代表的女性生育神,比如“送花娘娘”“房门婆”“床头婆”……“送花娘娘”是人们在不孕不育或孩子多病时拜祭祈求的对象,“房门婆”与“床头婆”都是专门护佑小孩的生育神。至此不难了解,“花”在壮族文化中体现着一种生殖崇拜,对多子多福的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也象征着强大的繁衍能力,充盈着热烈的生命气息。这些“花”神还有一个特点,她们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她们身上都有神话中“花王”姆六甲的影子,从大地中来,拥有旺盛的原始生命力,换言之,她们是亲近大地、亲近普通生命的。林白的诗歌也表现了这一点:“整日整夜绽放的还有/狗豆、芋苗、红薯叶、南瓜花/桐油花的薄紫/羊蹄甲的蒲紫/四月蔷薇的赪紫和粉白/以及泥土中一切的你们/此时尤加利树冉冉升起/叶子与花与花柄/那斑斓的韶光与我肌肤相亲”⑩。“花朵”与女性在诗句中同气连枝、肌肤相亲,成为女性的日常信仰,这也正是另一种女性力量生生不息的转述。
林白之所以能与植物“通灵”,是因为在创作中真正做到了平等的凝视与倾听,她将自我的命运和植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由植物意象来阐释直觉、生育、死亡、欲望等一系列父权制文化所排斥的日常词汇,也因此让植物在诗歌中获得了自由的呼吸,让作者和读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正是林白借由植物意象所探寻的存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