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思维的情景模拟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师的必备条件。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教学实践发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开展基于临床思维训练的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提高学员临床思维的独立性和缜密性,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茎突异常与颈部血管疾病的关系是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例如茎突异常与颈动脉夹层、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痉挛、颈动脉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均有关。本文综述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报道,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对茎突综合征的研究提供参考。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s)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调控。这些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及转录后水平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大调控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lncRNAs在不同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本身的特殊生物学病理特征、疾病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有关,尤其在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肉芽肿性血管炎是罕见的免疫性疾病,在鼻部的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难治性鼻-鼻窦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虽然有着广泛的临床表现,但是经常仅仅表现在耳鼻咽喉区域,这使得耳鼻咽喉科医师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从耳鼻咽喉科角度对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治疗的副作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目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我国鼻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本文旨在了解鼻科学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未来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方法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9年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总结鼻科学基础研究现状。结果2010~2019年,H1301(嗅觉、鼻及前颅底疾病)共接收项目申请1163项,资助235项(主要为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20.21%,资助金额10 839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是鼻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清楚。与其他内在型相比,Th2型CRSwNP患者常规治疗后更容易复发,鼻黏膜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数多,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诱导Th2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在病原微生物清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Th2失调的炎症环境下巨噬
腮腺肿瘤切除术历经200多年,手术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手术切口的选择上,从传统主张大切口、大翻瓣术式,到现代功能性腮腺外科理念引导下利用人体天然隐蔽部位的改良除皱美容切口,以及在内镜辅助下的各种个性化改良手术切口,让手术越来越精细化,并可以达到术后不留可见瘢痕的美学效果。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还尽可能保存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这些理念和技术的改进提高了腮腺肿瘤的治疗水平。本文回顾了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
目的探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联合利多卡因局麻在可视喉镜下杓状软骨闭合复位治疗环杓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0月间8例环杓关节脱位接受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联合利多卡因局麻下杓状软骨复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导致7例,喉部肿物所致1例。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纤维检查,见不同程度的声带运动障碍,其中7例为左侧,1例为双侧;杓状软骨向前移位者7例,向后侧移位者1例。静脉吸入复合
目的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二次手术及同期行相应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了解分泌性中耳炎二次手术因素及其病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双耳分泌性中耳炎并行手术治疗后,门诊随诊至少1年的患儿,查阅这些患儿的住院及术后门诊就诊记录,分析其二次手术的病情特征及可能因素。结果380例患儿中有9例需要二次手术,1例与置管脱落入鼓室有关,8例与复发有关,复发患儿中7例可见鼻咽部分泌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微量营养素,参与神经、血管、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若两者缺乏及代谢异常可成为众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从孕期高血压并发症、婴幼儿神经管发育缺陷到成人心脑血管疾病、神经脱髓鞘疾病、精神认知疾病再到肿瘤发生等。两者代谢异常引起前体物质堆积,如同型半胱氨酸、甲基丙二酸破坏血管神经稳态,同时从细胞水平上破坏内耳细胞DNA甲基化反应、嘌呤嘧啶和蛋白质正常合成等,
打鼾是阻塞性睡眠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长期打鼾不仅增加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还可能会对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鼾声是一种声信号,具备显著的声学特征。鼾声分析具有无侵入性、成本较低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对鼾症患者睡眠过程中所发出的鼾声信号可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对区别鼾声来源,定位阻塞部位,进而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鼾声分析技术目前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检验及应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