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农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学书写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1981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每逢春节前后,就会有各种关于中国农村现状的文字内容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既有悲情式的叙述,呈现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出现的萧条景象;也有讴歌式的描绘,讲述的是农村正在摆脱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陷阱后的繁荣景象。这一正一反的当代农村二元化叙事,均引发了相当多人的瞩目和共鸣,于是乎又不断有人质疑说,此种言行举止多是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炒作,其真正目的则在于借农村之事,以“网红”自己。每当在遇及此类言论备受人们热议的时候,我却本能性的大多选择了回避,因为有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始终作为一种隐形力量在告诫自己,正反两面的农村叙事图景似乎都不足以反映农民生活的真实存在,只不过是一再被文字“玩弄”的对象罢了。而农村社会何以会发展至现如今的状态,农民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期盼与愿望,怎么让农民来发声,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境遇,却仍是所有关注农村社会的人需要认真面对的时代话题。
  此种心结在我读了鲁顺民先生的《天下农人》(花城出版社,2015年9月)一書后,则受到了不小的触动,就像是觅到了知音一般,带领我游走在晋西北黄河岸边农民的生活世界中。此书是作者在农村长期进行田野调查并利用了大量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一共三十四篇,以散文体的写作形式对晋西北农村的现当代史进程和演变进行了社会学式的解读与书写。在内容上,既有老艄公对黄河奔流不息的深情敬意和倾诉,也有农民们为了买到蓝皮户口而不惜付出一切金钱存储,期待着户口的更换可以带来命运的改变;还有煤老板在讲述自身发家史的成功创业及遭遇到种种艰难,详实地再现了煤老板人生旅途的起伏不定;还有农村扶贫工作中农民的多重利益诉求彰显出的各种关系纠葛的复杂性和扶贫工作之艰辛,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有默默奉献在农村教育一线的公办民办教师们的生活轨迹,也着实反映了农村教育之普及的漫长艰苦过程;还有以田野调查访谈录形式对晋绥农村土改史的鲜活再现,展现了在农民“翻身”运动中各地农村权力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翻转与再造,等等。可以说,每一篇章都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感又不失人文意涵的真实故事,其情其理都凸显了作者准确地对晋西北农村历史变革的在地化拿捏与释读。
  所以,在城市化高速猛进的当下,阅读《天下农人》这样一本书,更能感受到留住乡土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性,本质上也就是要把根留住。
其他文献
● 特约主持人:中山大学刘小枫教授    ● 主持人简历: 刘小枫,男,1956年5月生,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暨所属西方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及博导。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西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