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社区”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斯特向记者介绍他的设计方案
  当今世界,设计节能建筑和研发节能技术,是最瞩目的课题之一。据统计,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建筑能耗最大。因此,房地产业已然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节能必然成为衡量未来建筑品质的必要指标。
  房子作为最大的消费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这些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关键词,目前是国内科技住宅先驱的核心价值。而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城市,较早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并掀起一股绿色旋风,绿色科技住宅也被国际广泛认定为未来住宅的发展所趋。
  现代建筑的基本理念是“低能耗与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建筑层面的低碳设计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利用装置、风能利用装置、地热利用装置、能量循环利用装置等。在这些方面,国外已有很多的成功案例。
  目前世界各国的节能住宅虽然各有特色,但这些房子里面都装置了各种各样的节能设备和节能系统。比如太阳能电池板、隔热屋顶、保温外墙和低辐射玻璃,等等。
  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位于伦敦西南的萨顿镇,占地1.65公顷,包括82套公寓和2500平方米的办公和商住面积,于2002年完工。社区内通过巧妙设计并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雨水收集设施等措施,成为英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
  成本低廉的示范建筑
  这个社区全称为“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社区,由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设计,2002年完工并吸引了约百户居民入住,是英国最大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区。
  贝丁顿社区在建造过程中因“就近取材”和大量使用回收建材而大大降低了成本。为了节约能源,建筑的95%结构用钢材是从35英里内的拆毁建筑场地回收的,其中部分来自一个废弃的火车站。许多木料和玻璃都是从附近的工地上“拣”的。建筑窗框选用木材而不是未增塑聚氯乙烯,仅这一项就相当于在制造过程中减少了10%以上(约8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零能耗的采暖系统
  由于英国夏季温度适中,但冬季寒冷漫长,有大约半年为采暖期。针对这一特点,在贝丁顿项目中,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以实现不用传统采暖系统的目标。如各建筑物紧凑相邻,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建筑墙壁的厚度超过50厘米,中间还有一层隔热夹层防止热量流失;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等。当然,首先吸引游客的一定是屋顶上一排排五颜六色的漏斗状“烟囱”。这些“烟囱”并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以风为动力的自然通风管道——风帽。风帽的一个通道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而另一通道则将新鲜空气输送进来。在此过程中,废气中的热量同时对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进行预热,最多能挽回70%的热通风损失。此外,每户住宅都设计有朝阳的玻璃房,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带来的热量,而且房屋使用了可积蓄热能的材质建造。温度过高时,房屋即可自动储存热能,甚至可以保留每个家庭煮饭时所产生的热量,等到温度降低时再自动释放,以此减少暖气的使用。
  社区建筑的屋顶还种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以达到自然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冬日,植物就是防止室内热量流失的绿色屏障;夏天,这些隔热降温的绿色屏障上还会开满鲜花,把整个贝丁顿装扮成美丽的大花园。
  零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
  邓斯特介绍说,贝丁顿社区采用热电联产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和热水。热电厂不使用天然气和电力,而是使用木材废弃物发电。首先,碎木材片从储藏区自动流入干燥机,然后再从干燥机进入气体发生器,在受限空气流里加热后,通过气化过程转化为含有氢、一氧化碳和甲烷的可燃气体。木材的预测需求量为1100吨/年,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速生林。小区有一片三年生的70公顷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三分之一,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
  社区内的热电厂在发电过程中散发出的热能也被用来制造热水,热水通过管道送入社区内的每家每户。每户家中都装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热水筒,除了因生活需要取用热水外,热水筒还可以在室温较低时自动释放热量,辅助取暖。采取这些措施后,只要没有特殊需求,居民家中就不必再安装暖气,整个社区也没有安装中央供暖系统,这就减少了一大块能源消耗。
  循环利用的节水系统
  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建有独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生活废水被送到小区内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处理,部分处理过的中水和收集的雨水被储存后用于冲洗马桶。其后,这些水即可进行净化处理,并在芦苇湿地中进行生物回收,而多余的水则通过铺有砂砾层的水坑渗入地下,重新被土壤吸收。此外,设计者采用多种节水装置降低水的消耗量。比如,所有马桶均采用控制冲水量的双冲按钮,一次冲水量比普通马桶节水5-7升;采用节水喷头,每分钟水流量比普通喷头少6升;节水龙头装有水流自动检测功能,每分钟水流量比普通水龙头少13升。
  邓斯特介绍说,“零碳社区”或者说是“低碳社区”其实拥有多套设计方案,以应对不同的气候环境,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广。目前,他与他的团队正在与中国的两座沿海城市合作,准备建造中国的“零碳社区”和“低碳社区”。
其他文献
2014年夏秋季节,我的目光从以往报道的重大典型转向了一群草根凡人:民工、保安、退休者、种树人……他们允许我走进一个个因寒微而脆弱、却又无比自尊和明亮的内心,我很感恩。  鸭腿饭  彭姑娘的沙县小吃店,开得正是时候。  郑州城里,一条30年未翻修地下旧管网的文化路,从金水路到北三环,5公里长的整个西半幅全部围挡起来了,只剩下东半幅在拥挤地通行。施工路面上,开膛破肚挖出了深沟,水、气、暖、雨污水、通
期刊
“APEC蓝”(2014年11月12日9:00北京水立方附近天空)三基色为R=50,G=100,B=180。“APEC蓝”是刚刚过去流行起来的网络新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  “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好,是我们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
期刊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两次出中亚,开辟出连贯欧亚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往来的桥梁。千百年来,各国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丝绸、瓷器、茶叶、宝石等贸易络绎不绝,为亚欧大陆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初,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以全新的地缘、经济、政治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
期刊
日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二期行动计划把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作为四大重点任务之一。针对学前教育内容,教育部重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要求幼儿园认真落实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科学保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  “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是个老生常
期刊
最可爱的人,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谈起这背后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者,魏巍。出现在全国中学生语文课本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所讴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鼓舞、教育了几代人。  1950至1951年是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的阶段。魏巍就是在那时调到了总政。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上级为了便于开展对敌政
期刊
中国铁路总公司日前宣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将火车票预售期从目前的20天逐步延长至60天。此举据称是为更方便旅客购票,铁路部门也可及早掌握客流情况而充分调配利用铁路运力资源。此时调整可惠及2015年春运,让旅客能提前妥善安排行程。  作为2013年春运将火车票预售期从12天调整至20天之后的再次大调整,铁路方面的良善初衷无需怀疑。对旅客而言,延长客票预售期可错峰往返和一次性购买往返车票,其利好
期刊
第一次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在初中时的一节班会上。印象颇深,女教师叫张利琴,她往黑板上写下“1+1=?”,转身说出了一个我们从未听过的新词儿——哥德巴赫猜想。那节课上,她给我们讲了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讲了我们似懂非懂的“哥德巴赫猜想”。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已过去二十年。而在我们那个籍籍无名的乡镇中学,却刚刚拉开“向陈景润学习”的序幕。张利琴老师讲着陈景润的故事,
期刊
自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励了一代甚至是几代人为中华名族崛起而努力之后,时间向前走了三十多年。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深度兴趣的报告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难以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报告文学?  2014年10月26日~28日,在河南尧山举行的2014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年会上,一群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坐到了一起,再次谈论起报告文学的未来走向。  这个时代是
期刊
行政诉讼,也就是俗称的“民告官”。1989年,行政诉讼法制定出台,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多年来,面对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人们反映强烈。  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立法机关修改的第一部法律,也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作出的首次修改,标志着“民告官”正式迈入2.0时代。  新修改的行政
期刊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接见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30多年前,在中国曾经有一个传言,说的是,美国有一个代表团到我国访问,见到我国领导人就问陈景润。领导人不知陈景润何许人也。于是,就让人找,费了很大的劲,才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找到了陈景润。  就是这个陈景润,他在全国上下闹革命的年代,居然解决了一个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把数学难题比作金字塔,按照当时的说法,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镶嵌在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