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感染途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的差异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在中国部分城市输血与非输血途径感染者之间的分布.方法对来自中国南北地区9个城市的慢性HCV肝炎患者的血清,用5′非编码区酶切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分析HCV基因型在不同地区和感染途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在219例慢性HCV肝炎血清中,有214例(97.7%)检测出HCV基因型,其中197例为单基因型HCV感染,主要的HCV流行株为1b(76.64%)和2a(18.22%),并有5.14%的患者感染基因3b型,且首次在中国检测出4a型.HCV在中国南北地区城市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输血感染者和非输血感染者之间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输血感染者中,93.88%为单基因型HCV感染,1b占76.87%,高于非输血途径感染患者中单基因型HCV感染百分率(86.57%)和1b的感染百分率(58.21%),非输血感染者中的混合HCV基因型比例(13.43%)高于输血感染者(6.12%).结论中国南北部分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经输血感染和非输血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之间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矫治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3年6月我们为40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其中术前施行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28例,牙正畸治疗22例;前牙义齿修复20例,正颌外科手术或上颌骨牵引成骨手术20例.完成上述治疗程序后行鼻唇二期整复手术.手术方法采用自上唇中央唇红、瘢痕缘、鼻小柱旁至双侧鼻孔内侧缘连续切口+双侧鼻翼沟及鼻孔底
目的 报道显微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行椎管减压,单侧单节段开窗减压23例,双侧单节段开窗减压12例,单侧双节段开窗减压9例,单侧双节段半椎板切除减压4例.结果除1例术中硬膜破裂改常规手术外,其余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腰椎管减压术.所有病例获得5~18个月随访,平均8.3个月,优良率92%.结论显微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退行
测定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空腹游离脂肪酸(FFA)、血浆皮质醇(F)的水平.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FFA、F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对照显著升高(均P<0.01),F与FFA正相关、FFA与HOMA-IR正相关、F与HOMA-IR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7月~2002年1月期间收治的17例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颅脑损伤合并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病人,除1例之外,其余均在静滴胰岛素及胃内注水治疗后2 d内,高血糖、高血渗得到控制.17例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病例占同期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1.76%.死亡3例,死
目的 探讨银屑病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p16基因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体外原代培养的银屑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LOH进行分析.结果23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D9S171和D9S1604两个微卫星位点,LOH分别为5例和
目的 总结急性腹主动脉闭塞及其并发症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8月至2003年8月间治疗急性腹主动脉闭塞32例,其中手术治疗30例,未手术治疗2例.结果 32例中死亡13例.手术组死亡11例(34.6%).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肢体保存率78.9%.结论急性腹主动脉闭塞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最大程度地缩短发病至手术的时间.肌病肾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