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钻石级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36172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模很忙碌
  丁代永的忙碌,超出了我的想象。
  早上8点,登上沈抚城际客车,1小时20分钟后抵达抚顺火车站。我以为马上就能见到丁代永了。没想到,结果竟是一波三折。
  第一次打电话,他正在赶来的路上。第二次打电话,说市里临时有检查,他又掉头回去了。第三次电话,检查改到了下午,他正在路上。第四次电话,甲方客户突然到施工现场,他又掉头去接待……
  见面已是中午12点了。“让你久等了,太不好意思了!”丁代永上句还在道歉,下句就开始“逐客”了。“下午还有检查,咱们就简单聊聊吧。”
  这种情况并非第一次发生。《工人日报》抚顺站记者郑耀辉提到,有很多前来采访的记者,甚至来之后一两天都约不到他。
  他的忙碌有原因。“今年我们承接了不少商品楼项目,还有市里的民心工程,我必须要时刻盯紧,保证质量上不出什么岔子。”
  既然如此,我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前一半在饭桌上进行,后一半则在他去往工地的路上继续。
  36岁的丁代永,现今是抚顺市华洋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华洋公司)的项目经理。众多媒体之所以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的两个第一:辽宁省第一个荣获全国劳模称号的外来务工人员,河南省第一个荣获全国劳模称号的外出务工人员。
  虽然顶着农民工的头衔,但他显然是个能熟练讲政治的人。谈到自己的劳模身份,丁代永字正腔圆地说:“是国家的政策好。国家提出农民工也是城市的建设者,是新市民。啥称谓无所谓,主要是一种信号,农民工的地位在提升!”
  他一家人的户口还在河南老家。按现行政策,将来孩子考学会受限制,妻子有些发愁。丁代永劝道:“别愁!以前出来打工,还要办暂住证,现在不都没了?慢慢都在改革,以后说不上就教育平等了。”
  不过,每当有人夸奖他的“功劳”时,丁代永只会嘿嘿的笑,笑声里流露出几分天然的羞怯。
  生活重压成动力
  1991年,16岁的丁代永背着行李卷来到了吉林省德惠市。当时,这里正在修高速公路,他被同乡介绍来此打工。这是丁代永第一次出远门。
  丁代永家在河南台前县黄河大堤下。盐碱疙瘩沙土包,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耕地稀少,村民们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父母显然也并未指望他学有所成。“我妈就说了,咱村里从来没出过大学生。你认识俩字,出门不迷路,卖东西认识钱就行了!”外出打工时,丁代永仅初中肄业。
  他在工地干的是力工。彼时,修路的机械设备还很少,不少基础工作要靠人力完成。丁代永负责运送铺路基的石子。左手一个小簸箕,右手一个小耙子,用耙子把石子搓进簸箕里,然后端到几十米外指定地点倒进去。有时工程进行中土方不够了,还得跳进路旁十米深的大坑里去挖,然后用竹篮挑出来。“纯粹就是力气活。”
  他干得很卖力,“就跟干自家活儿一样”。不为别的,“就想着抓紧多挣点钱。”那年工地上力工一天的平均工资是5元,年纪最小的丁代永挣到了最高等级工资,5.3元。
  他的努力没白付出。工程结束,一位辽宁包工头相中他,把他招到了抚顺华洋公司。起初,丁代永还是力工,负责运料、搅灰、拌沙子。很快,他有了新想法。“同样是干一天,我挣5元,人家抹灰的瓦匠12元。说不过去呀!”
  丁代永开始自学抹灰。老工人干活时,他跟在后面“偷艺”。老工人休息时,他就拿着瓦刀边琢磨边比划。没过多久,他干上了抹灰工。
  抹灰工不安分
  丁代永勤奋依然。
  他的工友曾这样告诉媒体:“丁代永整天傻干,手指肚都磨出了血泡,一分钱也不多得。就给他起个外号叫丁大傻。”丁的想法很单纯,“就想赶紧掌握技术”。
  从卖力气的力工,到靠技术吃饭的抹灰工,丁代永成功完成了第一次职业角色转变。但他没有停步。丁代永省吃俭用买来《抹灰工》和建筑技术规范等书籍,埋头钻研。
  他要干吗?原来,工作中丁代永发现,在给水泥地面抹灰时,传统方法是用铁抹子直接压碾水泥砂浆。但完工后地面经常出现翻沙、裂缝、空鼓。工友劝他,那是技术员的事,你一个农民工别瞎操心。“都长一个脑袋,谁也不比谁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丁代永研制出一种圆柱形状的铁滚压工具。以此抹灰,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地面平整光洁,不易出现裂缝、空鼓。
  他的创新不止这一项。在传统楼房建筑中,楼梯的台阶踏步使用率高,阳角极易损坏。丁代永发现后,将原来踏步阳角的细钢筋,换成10毫米的粗钢筋,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来,这一技术在抚顺全市得以推广。
  丁代永很谦虚,他说这些都是土经验,“根本算不上啥创新。”按照传统技术要求做就是了,何必要自找麻烦呢?他仔细想了想,说:“我不是那种很本分的人吧。”
  正是这种不安分,让他越走越远。
  1995年,丁代永找到华洋公司,毛遂自荐要当抹灰队队长。经理半信半疑——抹灰队长负责所有承建楼房的抹灰工作,还要管理近百名工人,一个20岁的毛头小子能胜任吗?
  考验来了。公司承接了一个工程,因时近寒冬工期紧张,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丁代永发动老乡关系,日夜加班硬是干完了。“外墙用多少人,屋里多少人,每人一天能干多少,我心里都有数。”现在说起来,丁代永还有一丝抑制不住的得意。
  丁代永很快被提成了抹灰队队长。但他还有更大的不安分在后面。“抹灰队长干的是抹灰这一项,还有钢筋、水电、木工、装机组。这是整栋楼的施工。我能不能也拿下来?”时至今日,丁代永的这些想法都已实现。
  我很吃惊,问他的这些雄心抱负是受了谁的启发。“都是自己想的。人,必须往前想、往前干,要不我现在还是瓦匠哩!”
  信誉大过钱
  在建筑公司,队长这个头衔好听不好干。
  因为建筑作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入行门槛不高,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丁代永带队伍的办法就是制度上墙:把每天的工作任务,用图表的形式记在墙上,这样简单明了好管理。   再后来成为项目负责人,他带队伍的办法依然有效:以诚待人,以情服人。某次,一位工人突发阑尾炎需要住院,丁代永自掏腰包500元,为其垫付了住院费。还有一次,工人党安峰闲谈时说家里太困难,女儿都快交不起学费了。丁代永知道后,马上给党的女儿汇去1万多元的学费。
  “大家跟着我干活,我就有责任对大家好。要是心里有负担,手里也不出活啊。”丁代永说,自己就是困难家里出来的,苦日子的滋味他懂。
  在抚顺站稳脚后,丁代永开始发动亲友乡朋来抚顺打工。“他们出来可以挣钱富家,也解决了这边工人不足的问题,双赢。”10个,20个,30个。从1996年至今,丁代永先后从台前县带出农民工3000多人次,每年给家乡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同乡给他起了个雅号,叫“村里的劳动局长”。
  既是同乡,好管理吗?“说实话,不好管。”丁代永举了个例子。一次施工中,有个同族工人为了赶进度,活干得很毛糙。检查时,丁要求返工,对方却想不通。“他认为我是故意刁难他。”对方气呼呼地丢下工具走了。身为经理的丁代永没吱声,自己捡起工具把活干了。打这后,这位同族再也没出现过类似情况。
  “搞建筑,就是靠质量吃饭。不注意质量,那就是没有信誉,以后哪还有饭吃呀?”丁代永的认识,后来成了所有工人的共识。正是凭此,10多年来他带队承建的项目里,先后有3项获省优质工程,一项获抚顺市样板工程。
  2006年,抚顺市“棚户区”改造的一些工程也由丁代永承建。“这充分说明市里相信我。这用多少钱也换不来呀!”
  心怀感激
  既然是干工程,有一关肯定躲不过:要债。
  丁代永说,年轻时打工被拖欠工资很常见,“好像欠咱工资是正当的”。等他带起了队伍,四处要债就成了常态。
  2002年,他承接了抚顺市某教学楼工程。可工程干完,直到2004年底,工程款依然拖欠5.4万元。眼看要回家过年了,丁代永只得四处借钱,先给工人开资。然后他到市里各部门求援,“一天最多要跑4个”。
  采访中,恰好一个朋友来访。“我认识他都后老悔了!”朋友半开玩笑地抱怨,只要临近过年,丁代永必定要到他那筹钱。2010年春节前,给工人开完资,丁连回老家的路费都没了,最后还是他给资助的。“以前建筑市场有点乱。现在恶意欠薪入罪后,这样情况少多了。”丁代永解释说。
  他意识到了组织的重要性。2004年,丁代永主动找到公司工会,要求入会。“听说工会能帮咱维权,我算是找到娘家人了!”也因此,一年后全总提出从农民工里遴选劳模时,他顺利入选。
  在抚顺市总工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走进大学拿到了大专文凭,考取了建造师资格证;他享受到了劳模公寓,一家人得以在城市团聚;他还被推荐为市长联络员,可以把一线建筑工人的心声及时向上传递。
  言语中,丁代永满是感激。“很多人都在关注我的成长。其实,活儿是大家干的,最后名和利都叫我一个人得了。这些荣誉,应该属于所有农民工。”
其他文献
一次周末,我们几个单身男小聚,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东扯西扯没有结束的意思。我就提出说要先走。他们坏笑着“严刑逼供”,问我是不是有了中意的女孩赶着去约会。我百口难辩。  唉,已经单身两年多的我哪有什么约会呀!这些年,在亲身经历了感情的分分合合与无数次的相亲之后,对自己的感情没了兴致,反而愿意关注别人的情感生活了。所以当下最红火的一个电视相亲节目成了我的最爱,每周按时必看。听我道出原委,没想到这帮单身男
期刊
断头新闻损公信  盘点本年度热点新闻,纵观本年度的舆情,除了民众舆论监督的热情和势头愈发高涨,更有一个新特点值得重视,那就是“断头新闻”的频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城市功能的缺陷、矿难、重大交通事故、桥塌路陷、腐败不断重演,但每次又伴随着新热点的出现无果而终。  所谓断头新闻,亦称烂尾话题,指本是社会焦点,在关注一段时间后,成为没有结果的新闻。因公众的强烈关心和对真相的迫切渴求而热,却因公众这种热情
期刊
一  阿水做梦都想发财,走路常低着头,可一枚硬币也没捡过。难怪穷得心浮气躁的老婆骂他。老婆是个模样不好看的环卫工,就是因为当初温柔而且还有个事业编的身份,阿水才娶了她。殊不知一路穷下来,把个良家妇女穷成了泼妇,见他啥不顺眼就像损三孙子似的。  没想到,阿水穷到了35岁硬是把运气等到了——他突然成了街坊的新闻人物乃至陶瓷厂的英雄。照老金的话说是“咸鱼翻身”。阿水抓着头皮憨笑:“嘿嘿,好日子说来就来了
期刊
在经济社会里,逐利的天性使得追求财富成为人们的正当要求。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以财富作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时,许多人也在反省,财富的多少真的关乎幸福感受吗?我们还应该在乎什么?  曾经有两个墨西哥人沿密西西比河淘金,到了一个河汊分了手,因为一个人认为去阿肯色河可以淘到更多的金子,一个人认为去俄亥俄河发财的机会更大。  10年后,往俄亥俄河方向去的人果然发了财,在那儿,他不仅找到了大量的金沙,而且建了
期刊
十一长假,高速破天荒免费了,我妈在报纸上“亲眼目睹”了塞车、打架、翻车等各种历险。有一天,又一条新闻说某省游船翻了,我妈淡定地说:海上也出事儿了。要知道,我妈是看新闻联播长大的一代,心理素质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和日常训练是分不开的。 这一年,中国“事”忒多。这些事,我们都熟,如同按下重播键,一幕一幕反复上演。  中国“拆”哪  这一年,拆迁继续红红火火地进行着,有的是积极主动地拆,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
期刊
提到经济学,很多人的反应是一门研究赚钱的学问,其实这是误解。经济学更关注人们的行为,关注的是有限的资源和人们无限的欲望如何匹配的问题。但是,该如何看待人们的欲望呢?  有一位修道者为了禁除欲望,决定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起初,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了山中居住。后来他想,当他洗衣服时,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乞讨到了一块布当做换洗用的衣服。  后来,他发觉
期刊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互联网一夜间被一个叫做“凡客诚品”的广告所占满,一叠清新整齐的男士衬衣就是这些广告的主要内容。广告背后的主角就是陈年。  有人这样评价陈年,说“陈年的特质”在凡客的广告中逐一被体现,有对主流的拒绝和文艺气质,有偶尔闪现的自嘲精神和对互联网式民主力量的追随。陈年确实挺特别,从小就是。  叛逆和英雄  陈年出生于山西闻喜县官道庄村,他是被奶奶带大的。  他曾是全公社学习最好的小
期刊
贺礼跟不上趟  郑主任请客主要盯班组。这回,郑主任重点盯的是他新提拔一年的刘小成。这小成还没和他这个车间主任办过事,也不知小成到底是块榆木疙瘩,还是知恩图报、会来事儿的小心腹。  班长进贡是大伙都知道的秘密。甲班张大个儿,一甩就2000,反正不是他家钱,公款私送,轻飘飘的,都是班费里出。这些年,大个儿班长没少捞,买车买房的,还不是主任给罩着?乙班的李老歪,40岁上竟然铁树开花,媳妇给他生了个大胖小
期刊
没空好好活  半夜1点23分,月光很好,我依然兴致正浓地织着“围脖儿”。“围脖儿”是微博的俗称,自它出现以来,我平淡的生活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自从有了微博,我就再没好好看过一场电影。电影开始前发微博,开始后发微博,看到好笑的地方发微博,看到好看的地方发微博,看到感动的地方发微博,看到看不下去的地方也发微博;看到好电影发微博,看到烂电影发微博……结果,这些年我看了别人发的各种关于电影的微博,也发了
期刊
【背景故事】  大学刚毕业时,爸妈就催着我:快点找个男朋友,觉得差不多就结婚生子吧。可是我却觉得自己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应该好好打拼和玩乐几年再说。但为了让爸妈少些惦记与唠叨,我当着他们的面,在一家婚恋网站上注册了账号,并且承诺每星期至少登录一次,寻找上面是不是有命中注定的白马王子。本来没抱着太大的兴趣,也就是胡乱逛着看其他男会员的资料,没想到三个月后我却在网上结识了小江。小江填写的每一项几乎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