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砚的影像传承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数字媒体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机械化生产导致很多民间手工技艺逐渐没落。紫金砚制作技艺既是安徽寿县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紫金砚为中国名砚之一,开端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唐宋。长久以来紫金砚传统制作技艺一直薪火不断。但由于古寿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导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度失传。本文基于此,围绕紫金砚的影像传承展开研究。
  【关键词】 紫金砚;传统文化;影视短片;影像传承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87-02
  基金项目:①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名称:紫金砚的影像传承研究。项目批准文号:皖教秘高(2019)94号,项目编号:201913617026,项目类别:创新训练项目;②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砚的影像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2013617011,项目类别:创新训练项目。
  一、紫金砚制作技艺的研究
  (一)紫金石制砚的历史研究
  1.紫金石及其制砚的历史资料收集
  紫金石在石料历史上极负盛名,唐宋时期的紫金石因石体呈紫色间现金色条纹而得名。它在历史上的各类奇石中属于高档石种,其用途既可以做觀赏品也可做石料进行制作加工。紫金石的石料资源主要分布于淮南八公山、山东临沂等地区。紫金石色彩艳丽、表面的纹理十分别致,是极为罕见的优质制砚石料之一。在香港回归之际,淮南市的紫气东来楚韵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胡庆玖及其兄弟曾共同设计,将紫金石的料石雕刻成一方巨型紫金印章,并将这方印章送往香港,以表达淮南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庆贺。紫金印与紫金砚作为华夏瑰宝,承载着历史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同时使紫金石在中国料石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2.紫金石制砚的制作工艺简述
  浮雕、透雕和线刻是紫金砚制作的三种传统工艺,这三种工艺将原本平滑的石料雕刻出许许多多的纹样。在雕刻的过程中最讲究的便是其操作刀法,制作工艺的刀法十分的讲究,单在类型上就分为单刀、双刀、切刀等十几种,且刀法精细。紫金砚的雕刻工具主要有刀、锤子、錾子、铁笔、钢尺、油石、水砂纸、棕刷、垫板等。刀头主要有凿刀、靠刀、雕刀三种,雕刀又分圆头刀、平头刀、半圆刀、斜三角刀、尖头刀等,图案主要有传统的变形纹样和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两大类。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把控、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制作,长期以来其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需凭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感受才能掌握。但是制作工艺的好坏是决定着紫金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而对紫金砚技艺的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二、紫金砚的制作工艺拍摄
  (一)影像记录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由于具有其自身所特有的“非物质性”,如若不进行特殊保护,便很容易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消失,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使我们有了清醒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逐步与社会脱节。而影像传承中的录像功能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上早已采取这一措施,其中日本和韩国在这一方面尤为重视,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最早可追溯到二战刚结束的时候,那时的摄影技术虽不算完善与发达,但依旧可以利用影像作为载体将其记录并保存下来,供后人学习与传承。我国作为世界文化大国却在改革开放后才重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956年我国第一次提出要运用影像记录的方式传承文化,在此之后为建设文化强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紫金砚的影像传承研究便是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拍摄的过程中深入紫金砚制作原产地,和匠人们一起,学习传统紫金砚的制作技艺,从而细节性地记录紫金砚的制作技艺,增加对传统工艺的理解,提高对传统工艺的认知,使传统工艺可以在时代的潮流中薪火不断。
  (二)紫金砚的制作工艺拍摄过程
  本视频主要记录紫金砚制作的全过程,并对紫金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进行采访,让观众可以通过本视频直观地了解到紫金砚制作技艺现如今的传承情况,并通过视频中的紫金砚制作技艺的记录,从而激发大家对于紫金砚制作技艺的兴趣。
  前期准备方面,由于将完整纪录片上传至各大视频软件之前会剪辑一段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所以准备了两份剧本,一份为针对宣传的两分钟短视频;另一份为完整的纪录片拍摄脚本,包括拍摄镜头,景别、画面以及针对采访对象的问题稿。项目成员提前到达淮南进行实地考察并联系传承人进行拍摄的沟通。中期拍摄中,项目组成员深入紫金砚的原产地,和匠人们一起,学习传统紫金砚的制作技艺,并积极与匠人们沟通,从而可以将制作中的难点与特色之处重点拍摄。后期的剪辑,根据剧本先剪辑出短视频进行宣传,而短视频的重点主要以抓住观众眼球,使大家对该纪录片有强烈的兴趣。再将完整纪录片与对传承人的采访投放至视频网站。
  三、紫金砚的影像传承途径及意义
  (一)影像传承的途径
  1.紫金石制砚在校园中实现文化传承
  紫金石除了可以作为制作砚台的料石,它还有另一个作为景观石的功能,景观石在造景艺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景观石的色彩绚丽、图案抽象、韵律无穷,使人在观赏中感受到深远的意境。而料石则是制作紫金砚的主材料,紫金石制砚的工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走进校园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自信。而将紫金砚的制作工艺影像化则有利于紫金砚入校宣传,扩大了宣传方式。
  在社会上、校园内增设紫金石制砚的工艺教学,能够进一步扩大紫金砚的受众群体,同时也大幅度地增强了紫金砚的收藏价值,作为紫金石产地的淮南等地区,占据了地理、文化等优势。紫金石制砚的工艺技术走进校园,这种工艺技术极具代表性,又富有着本土的地方特色。在进行工艺技术宣传与教学时,可以策划一些拉近师生、亲子之间关系的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周边文化馆、博物馆之间的联系,组织多种以宣扬文化知识的户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精神。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与家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锻炼后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紫金石制砚工艺在网络平台中的传播
  在宣传方面,制作有关紫金砚传统工艺的影视短片利用影像宣传的方式,将其投放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吸引年轻群体对紫金砚制作工艺的好奇与参与。而剧本的如何策划,如何展开拍摄的方式,如何让短视频的观赏度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其中具体拍摄紫金砚的制作手法,场景的取舍,以及旁白,镜头的运转,画面色调的调整也是在创作初期需要研讨的方面。但是在网络传播上也有不足之处,在抖音等短视频app上播放宣传的短板是,上传视频的时长有限制,所以,怎么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将紫金砚的制作过程表现出来。这需要分镜和镜头的结合,达到短短几分钟内,该有的都有,镜头的使用不会紊乱。好的视频制作,是观众耐心看完的关键所在,只有观众耐心看完,视频宣传的效果才算是成功的。
  3.建立关于紫金砚的数字化博物馆
  现代大多数的砚台样式由于只考虑市场,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盲目临摹前人的创作,导致最终呈现的实物既无新意有无意义。唐宋时期的砚台因对其造型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以往的创新,雕刻工艺与雕刻纹样的不断考究和变换,致使砚台逐渐被文人阶层所认同。在对这一时段的历史进行研究后发现,纹样在砚台上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美观二字。传统纹样对于民间美术而言,款式不同,其象征的意义与含义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它所反映的人文情怀也不尽相同。在对紫金石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確定了将历史纹样进行复原并在其中赋予新的创新设计思路,将其应用于实践。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网上博物馆,运用maya等三维软件对紫金砚传统纹样进行复原与创新设计并进行展示,让更多人能够去接触了解紫金砚这一传统手工艺品。
  (二)影像传承的意义
  影像作品在现如今的时代中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作为影视媒介,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便开始对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追求。为了与快时代生活相联系,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利用这一现象通过剪辑等手段制作相关短视频,并将其投放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中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影像记录的完整成片可以上传至各大视频网站进行宣传扩大受众群体的规模,并突破传统的手工艺旅游的宣传方式。采用影像记录和短视频共同宣传的手段既可以抓住短视频创业的风口,运用突破传统的手工艺旅游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去认识紫金砚,了解紫金砚的制作技术。又可以将影像记录投放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进行紫金石制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网络教学,将这一工艺技术通过网络传播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陈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杨海波.寿县古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塑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邱金保.浅谈紫金砚传统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37.
  [5]赵金海.紫金石在造景中的应用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0,34(04):107-110.
  作者简介:
  王忠梅,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记载地理状况的传统由来已久,历代史志目录中记载了大量的地理著作。通过具体分析可知,这是因为《史记》形成的著史传统和确定统治疆域、方便区域管理的需要。而地理书籍被归于史部目录之下,则是因为地理与历史的关系更为密切,掌管地理事务的官员责任被记录于《职官志》中,有关职官的专著被列为《职官篇》,附于史部。最后,从元代扈从纪行诗的研究和大数据建设与学术地图的编制来具体说明地理学方法在文史研究中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道德建设却相对滞后。再加上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传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问题。而“孝悌”作为“百善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培育良好家风、营造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孝悌;道德;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 通过对旅游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有利时机,并且找到了旅游文创市场的现存问题。运用旅游文创产品与旅游业互相带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展开对旅游文创改革方案以及对旅游文创的设计。  【关键词】 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市场需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68-03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 理论自始至终都是指挥实践活动的先导,在探索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前瞻性的,这一论断在音乐领域也同样适用。本文把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当作切入点,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共同性,探讨二者合作发展的具体路径,希望能够给相关创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内在联系;融合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中外文化交流实践,被诸多学者称为是“中国文化与印欧文明完美结合的展现”。禅宗作为中国化最为彻底的宗教学派,其自身的萌芽期与鼎盛期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由本体论向心性论的转化,同时禅宗在后期发展到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无神论倾向的发展。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新媒体无疑给传统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冲击与改变,在此期间,我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而营销策略在电影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无疑是巨大的。本文选取了2018年上映的两部电影《爱情公寓》与《我不是药神》,旨在透过两部影片带来的反响与效应,探讨现今国产商业电影在营销策略方面的新特征。  【关键词】 电影营销策略;新特征;《爱情公寓》;《我不是药神》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党中央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管理和修建公共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促进文化创造的转型和文明素质的进步。通过公共文化图书馆的建设可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更加鲜活的生命力。社会大众之间进行文化交流能够在未来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市民提供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公共信息互联网等社会服务,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 俄罗斯有着丰厚民间音乐素材,一直以来都是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及源泉,作为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在其管弦乐作品中大量地借鉴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并将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管弦乐作品风格和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点的配器手法,同时也为俄罗斯古典乐派形成具有传承性的音乐体系开辟了道路。本文以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中的“复调思维”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管弦乐作
期刊
【摘要】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文创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浪潮,在国家有关文化和旅游消费相关政策的指导之下,如何能够从供给侧做好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显得极为重要。随着新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极为丰富而又优质的旅游产品作为后期的支撑来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由此,本文通过极具特殊性的陶土艺术衍生品作为研究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新疆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与设计
期刊
【摘要】 庙会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方性、娱乐性与世俗性特征。湘北地区庙会文化非常兴盛,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表演特点丰富多彩,地方特色非常鲜明,时代特征非常显著。湘北庙会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也非常强大与可观。  【关键词】 湘北;庙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