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γ干扰素在体外细胞中抗鸭肠炎病毒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国兽医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初步探究鸭γ干扰素(IFNγ)抗病毒作用,本研究从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中扩增出鸭γ干扰素(IFNγ)cDNA。将鸭IFNγ基因分别与真核表达载体PCAGG及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CAGG-IFNγ及pET-32a-IFNγ。转染PCAGG-IFNγ于DEF细胞后第24小时,接种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同时将pET-32a-IFNγ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蛋白表达,并用纯化产物处理DEF细胞,处理后第24小时接种DEV,分别采用Western-blot、TCID50测定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重组蛋白IFNγ对DEV复制的影响,并检测细胞中相关干扰素刺激因子(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抗黏液病毒基因(Myxovirus resistance,Mx)、泛素样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synthetases-like,OASL)、DEAD框蛋白50(DEAD-box protein 50,DDX50)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真核表达的还是原核表达的重组IFNγ均能抑制DEV的复制,并引起ISGs表达的上调。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鸭IFNγ的抗病毒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他文献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内容一直是一大难点。在分析理论推导课的难点和原因后,基于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提出了理论推导课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将以上思想应用于
目的:了解某医院真菌感染的现状,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某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各类真菌培养2137份标本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真菌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嘈杂的声音体现出一种交流的焦虑,这种焦虑既是现代社会“祛魅”以后价值主观主义的体现,也是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带来的对人的物化、异化的结果。陀思妥耶
通过对英语诗The Shark和汉语诗《大雾垂江赋》运用"赋"、"比"、"兴"手法的比较,从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和而不同",探讨中西文化的内核差。
中国包装联合会七届三次理事会于2009年10月29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葛江河主持,会议听取了亚洲包装联合会主席、中国包装联合会会长石万鹏做的工
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演变过程中角色转换的方向性、规律性,即地方政府与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江浙模式"和风险投资的举例分析,探寻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