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59年来,塞罕坝几代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在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建起了百万亩林海。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称赞塞罕坝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同年1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如果能重来,还会选择上坝种树


  塞罕坝为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山岭水源之地”。此话不假,作为清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塞罕坝确实是一处水草丰沛、禽兽繁集的“千里松林”。
  但随着晚清时期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1863年木兰围场被迫开围放垦,加之过度砍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曾经“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塞罕坝却呈现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之势。
  肩负着改变当地自然风貌,阻隔风沙侵袭的时代使命,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
  1963年8月,得知林场急缺人手,正在承德读高中的陈彦娴与宿舍5个姐妹相约一起到塞罕坝,实现绿化祖国的伟大目标。但映入眼前的景象,她至今难忘。
  “我们坐卡车在路上颠簸了两天两夜,肉眼能看到的就那么几株小树苗。一下车,坝上的小北风就冻得我们直打哆嗦。”陈彦娴说。
  当时的塞罕坝人,住的是库房、窝棚、地窨子,吃的是莜面、棒子面、咸菜,最好的伙食也仅仅是过年时给每人发的2斤白面。
  艰苦环境的当头一棒与连续两年的栽植失败并没有吓退陈彦娴等第一代塞罕坝人。1963年12月,坝上平均气温只有零下30多摄氏度,夹杂着雪花的“白毛风”,刮得人脸上直冒“肉瘤瘤”。为了给来年造林做准备,陈彦娴与同事们开始上山整地,清理废木。男同志负责采伐,姑娘们则用粗麻绳将木头绑好拽下山。成捆的废木对于她们而言,宛如小山一般,耗尽浑身力气,才能拉运一趟。每日10小时的工作,令她们的肩上、背上磨出一道道血印子。
塞罕坝·人工林原

  随着造林有序进行,上世纪70年代的塞罕坝翠绿初现,这也唤起了陈彦娴母亲接女儿回城的心。1976年,陈彦娴的母亲在承德市为女儿找到了接收单位,并亲自来坝上叫她回家,但陈彦娴拒绝了。
  “为什么?”记者问。
  “因为林子还没长起来,我的使命就没结束,我的愿望也没达成。”
  “那现在呢?后悔吗?”
  “当然不后悔。说真的,看着亲手栽植的树苗一步步长成森林,就像看自己孩子长大成人一样,这种获得感与满足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如果能重来,我还会选择上坝种树!”陈彦娴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塞罕坝机械林场大规模人工造林基本结束,进入以森林经营为主、造林为辅时期。从那时起,为确保造林、营林质量,每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都会开展各分场自查加总场联查的“林中竞赛”。
  “检查包括保留木质量、三年保存率、林地清理、割灌高度等20余项内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副场长张健东说,比如割灌茬高度不能高于10厘米,攻坚整地穴内不能有石块……
  这项长达11页的百分制竞赛办法,每项考核内容都设置了极为苛刻的评分标准。每一个分场都不甘落后,大伙儿憋着一股劲儿,不断提高造林、营林技能。
  “竞赛并不是目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片林子能越来越好。”张健东举例说,他们在自查中发现拖拽间伐树木时,时常会剐伤保留木。
  一旦树皮裸露,就会影响树木生长质量。针对此,他们经实地研究,想出了给树穿“盔甲”的点子——拖拽树木前,用铁桶将保留木包裹,避免剐伤保留木。

绿化塞罕坝,就算赔钱也要种树


  经过59年接力耕耘,塞罕坝的树种完了吗?
  “你看那儿!”在塞罕坝三道沟东坡,林业科科长李永东故作神秘地没有回答,反而用手指向远方。坡度接近30°的坡面上,只见数万株樟子松树苗正迎风舒展,虽不及周边巨树葱郁威严,却也生机盎然、极富朝气。这个坡面,就是被许多老百姓称为“造林就是白费力气”的石质阳坡。
  “这些土叫‘头皮土’。”走上山坡,李永东随意拨开树苗底部几厘米厚的薄土,馒头般大小的石砾水泄不通地挤在地表之下。“你看,这些树其实是在石头缝儿里种活的!”既然坡度陡峭、土质瘠薄,为何还非要在石质阳坡上栽树呢?
塞罕壩的小路

  根据李永东回忆,塞罕坝的大规模造林集中于1962年至1982年间,造林往往选择立地条件相对好的区域,进入21世纪,整个塞罕坝除了个别小面积林中空地,就仅剩下石质阳坡这块难倒两代务林人的“硬骨头”还没“啃”下来。
  在经历过多次攻坚失败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这块“硬骨头”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再“啃”?
  2011年,时任林场总场场长的田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石质阳坡这块“硬骨头”。
  坡面直栽不行,那就换种思路,采用大苗移植、容器苗造林。“在300亩试验田上不断摸索,我们总结出了大穴、客土、壮苗、覆膜等一系列适用操作规范。”林业科副科长范冬冬说。
  但是,在石质荒山上挖大穴,堪称是挑战极限的世界级难题。范冬冬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比划说,说是挖树坑,其实就是凿石头,拿把长尖镐,一点点把石头刨下来,双手震得生疼。   “有一年,北京八中一个班的学生来林场课外实践,他们对石质阳坡造穴很感兴趣,都说想体验一下。结果40多个孩子,刨了一个多小时,都没刨出一个树坑。孩子们都说,我们这是‘在青石板上种树’。”李永东笑着告诉记者。
  事实上,为了攻坚造林,塞罕坝机械林场没少自筹资金。每在石质阳坡上造一亩林,林场就要倒贴500元。“只要能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林木质量,更好绿化塞罕坝,就算赔钱的买卖我们也要干!”李永东掷地有声地说。
  “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这是塞罕坝攻坚造林秉持的理念。现如今,98.9%和92.2%的历史最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正不断推进塞罕坝人的美好愿景走向现实。待幼树成林后,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将由80%提高至86%的饱和值。

“林三代”接续演绎塞罕坝的绿色梦想


  如今,塞罕坝已成百万亩林海。但“闯关”仍在继续: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而闯关重任已落在“林三代”的肩上。
  爱笑的“90后”宋莹莹,父母都是“林二代”。“儿时的印象里,爸妈总忙个不停,经常把我扔到林子里,一待就是一天。”坝上的林木花草,是她童年最好的朋友。

  有一年,北京八中一个班的学生来林场课外实践,他们对石质阳坡造穴很感兴趣,都说想体验一下。结果40多个孩子,刨了一个多小时,都没刨出一个树坑。孩子们都说,我们这是“在青石板上种树”。

  2011年,大学毕业后,宋莹莹没有选择到繁华都市,而是重回塞罕坝。“有同学开玩笑说,一个女孩子为啥要学‘光头强’?每天钻林子,慢慢就成了‘小野人’。”对此,宋莹莹只是一笑了之。
  “在我眼里,每棵树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陪着它们一起成长,是我的梦想。”2012年,被分到第三乡林场后,宋莹莹没有选择相对轻松的岗位,而是主动要求到了最累的生產股。
  “刚学打标准地时,我尺子都不会用,师傅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宋莹莹说,自己半夜偷偷哭过,甚至动过辞职的念头。父母劝她,林场人性子直,批评是为了林子好。
塞罕坝秋色

  打那后,宋莹莹把自个儿当成了“女汉子”。无论酷暑寒冬,不管山高路远,她都冲在前、用心学、加油干,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能够胜任营造林生产及苗木培育等工作的中坚力量。3年前,1995年出生的马明月,还在海南大学就读园林专业。“报纸、电视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故事的宣传让我心生感动。”马明月说,那片林海逐渐成为她最向往的地方。
  “没有幼苗,哪来林海。我愿做塞罕坝的一棵幼苗!”2019年11月,经过重重筛选,马明月成为塞罕坝的“林三代”。经过培训,她被分配到第三乡林场坝梁营林区工作。第一次入库作业,马明月穿上厚棉袄、厚棉裤、厚棉鞋,可还没到林场身子就被冻透了。用来记录的笔要贴身放进怀里焐一阵,才能用一会儿,不然不出墨水。
  一天下来,手就裂了口子,马明月第一次体会到塞罕坝美丽的背后,是务林人的辛苦付出。
  参观塞罕坝展览馆、到“王尚海纪念林”教育基地学习、聆听老一辈务林人艰苦创业报告,塞罕坝机械林场针对年轻人的一系列教育培训,让马明月深刻领会了塞罕坝精神。
  打标准地、量树距、采集病虫标本……在老同事的帮带下,马明月渐渐融入了塞罕坝。
  “为防蚊虫叮咬,夏天进山再热也得裹得严严实实。赶上活儿多,中午就在山上啃口面包,接着干。”马明月说,正是三代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辛苦、忍得了枯燥,才让小树成大树,荒原变林海。“我觉得‘坚守’是塞罕坝人最美的底色。说着简单,做起来很难,但我相信自己很快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塞罕坝人。”马明月说。
  ◎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北日报
其他文献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若要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森林面积是必有之义。“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2020年12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出了令人振奋的宣言,这也更新了2015年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增加45亿立方米的目标。提升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既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坚定
期刊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是单极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黄河流域之外的文化并不逊色于中原文化,充分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一体化”格局。长江下游 早期文明起源地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东山村遗址,一处距今约5800年的墓葬里出土了近百件随葬品,这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贫富分化悬殊的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
期刊
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展览馆门外,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发给宁夏中卫固沙林场成功治沙的嘉奖电报被刻在石碑上,用以鼓励后辈治沙人。1994年6月,时任宁夏中卫固沙林场场长张克智从伊丽莎白手中接过“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证书。他们是当年唯一因治沙成果而入选的单位。  上世纪50年代,宁夏中卫西北两面被腾格里沙漠包围,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区仅6公里的地方。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规划时,沙坡头是必经
期刊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一架架“绿鹰”掠过西北高原的沟沟壑壑,该大队大队长辛嘉乘带队超低空飞行,俯瞰翼下,曾经的荒山沙地如今树木成林,大家成就感满满。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自改革开放之初,连续39年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扎根荒漠、播撒绿色,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在荒漠
期刊
对28岁的靖夏来说,一夜无梦的酣睡是互联网大厂职员花钱也买不到的奢侈品。  在两度搬家,购买千元羽绒被、智能助眠枕仍噩梦缠身之后,靖夏无奈地接受了现实——工作压力给她带来了睡眠障碍,一周7天,她平均有四五晚要梦回职场,被“回不完的需求、撕不完的仗”吓到惊醒,被迫见到凌晨4点的北京。  看到午休时趴倒在桌的排排“社畜”,加班到深夜打车回家还要排队几十位,靖夏感慨年轻人的睡眠真的被偷走了,日复一日深陷
期刊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是欧洲发达国家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货物运输的要道,每天都有上百艘大型运输船只经过这里,前往世界各地。一旦运河的通行秩序受到影响,全球的海运秩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大量船只不得不舍近求远,绕过非洲大陆,增加运输时间。  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亚大陆两端的海运距离,如果运河罢工,那就只能南下绕好望角了。  所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问题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以
期刊
雕版印刷术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木版画则是以镂板施印为途径的一项艺术。其历史悠久,题材广泛,遗存宏富,是中国版刻艺术史、印刷史、书史、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版刻印刷,古老的传承  藏书和版刻是浙江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浙江是北宋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杭州在北宋时刻版印刷已经很繁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記载:“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  北宋科学家宋括在《梦溪笔谈·技艺》中记载了庆历年间毕昇发明
期刊
在前不久热映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男主角韦一航是个内向、整日很“丧”的男孩。这种丧情绪,在如今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去年蹿红的90后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用她“丧里丧气”的脱口秀风格,获得许多年轻网友的认同。  其实,丧文化早在几年前就已流行。从“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到自称“废柴”的自嘲,年轻人流露出的丧情绪究竟在表达什么?它真的是一种自暴自弃吗?  一说到丧,我们通常想到的都是负面内容,比如垂
期刊
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但森林或有助于遏制这场气候危机。  一项新分析发现,自19世纪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碳约为3000亿吨,如果在全球增加近10亿公顷森林,就能将其中的2/3“吸走”。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对全球森林恢复目标的可行性进行的定量评估。  “当树木生长时,它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木材。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星球还能
期刊
近日,26歲中科大数学家陈杲破世界难题的消息全网刷屏。据悉,陈杲攻克的是一道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论文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  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年轻教授曾经被称作“天才少年”,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就赴美攻读博士,有着超高的“人生起点”。“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引发了舆论热议。  每有神童涌现,都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巴不得从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