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膜处理二级出水运行优化控制与膜污染机制分析

来源 :环境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girl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膜污染有效控制是充分发挥陶瓷膜在废水处理及回用领域适用性的关键.为此,构建了平板陶瓷膜反应器,针对性地开展了平板陶瓷膜处理市政污水二级出水运行优化控制与膜污染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得出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运行控制工况为:蠕动泵转速200r·min-1(对应初始膜通量200L·(m2·h)-1)、过滤时间10min、水力反冲时间30s、间歇运行时间2min;在此运行工况下,平板陶瓷膜可保持平均膜通量43.08L·(m2·h)-1以上稳定运行16d(384h),期间系统出水浊度、色度、COD等水质指标稳定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要求;原水和膜污染层元素及官能团对比表征结果表明,脂肪族类、酰胺类、无机硅化物类以及无机金属离子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而凝胶层阻力则对平板陶瓷膜膜污染形成起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钛火是现代航空发动机的典型灾难性事故,高压压气机机匣等钛合金部件的局部加热是主要的着火源。本研究通过对钛合金等温加热、非等温线性加热以及非等温摩擦加热的着火过程进行模型计算,研究初始加热温度、加热速率、氧浓度和流速等环境因素对着火参数的影响规律,进而给出钛火阻燃设计的建议。结果表明:在等温加热过程中,当加热面温度为1941 K时,临界着火温度约为958 K,着火延迟时间为0.2 s;在非等温线性加热过程中,加热速率为28 K/s、58 K/s及100 K/s的着火延迟时间分别为1.5 s、1.1 s和0.
Sucrose synthase (SUS, EC 2.4.1.13) is widely considered as a key enzyme involved in plant sucrose metabolism, and the gene family encoding different SUS isozymes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in several plant species. However, to date scant infor
餐厨垃圾产量巨大且有机物含量丰富,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乳酸是餐厨垃圾发酵处理后的重要产物,亦是食品、医药、酿酒等行业的重要原料.系统介绍了餐厨垃圾发酵产乳酸的微生物菌种、多物料混合发酵及原位分离耦合发酵,以及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针对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不足,指出现阶段应关注高产抗污染的产乳酸工程菌的选育、原位分离-耦合乳酸发酵、生物强化发酵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突破.突破这些瓶颈可使餐厨垃圾发酵原料产乳酸技术更加经济可行,更易实现产业化推广.
在1220?℃/30?min条件下对DD6单晶高温合金进行连续三次钎焊热循环实验,分析和研究经钎焊热循环的合金枝晶元素成分偏析情况,以及合金的组织演变规律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DD6单晶高温合金在每次钎焊热循环后,元素在枝晶干区域和枝晶间区域的偏析程度与原始态相比无明显变化.经过一次钎焊热循环后合金中γ′相虽然明显长大,但仍然保持了相对较好的立方度;经过两次和三次热循环,γ′相的立方化程度降低较为明显,表明在此条件下钎焊修复次数不应超过一次.随着钎焊热循环次数的增加,原始的γ′相除了变大和连接成片之外,少
对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一体化管理,可极大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作为厂网一体化运营理念的一部分,铁盐的综合使用愈发受到关注.在城市排水系统中,铁盐可在污水输送、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围绕铁盐的迁移转化路径、铁盐在污水输送和污水处理厂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系统末端铁盐的回收这4个方面,综述了城市排水系统中铁盐综合使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铁盐综合使用中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并从厂网一体化铁盐自动加药控制和末端铁盐的进一步回收两方面进行了展望.
针对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呈上升趋势,在分析总结我国近10年的交通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基础上,聚焦目前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底数不清、缺乏环境风险防控工程体系和有效技术支撑以及部门联动协作等主要问题,为提高交通运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防控能力,基于环境敏感受体等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对策建议包括:通过建立危化品运输道路环境风险评估体系,识别全国重大环境风险路段,摸清风险底数;推广“南阳实践”经验,消除或减轻事件影响;加强和完善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危化品道路运输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应急处置
为提高凹凸棒土对污水中低浓度磷的吸附能力,制备了稀土改性凹凸棒土(Nd-ATP、Ce-ATP、Y-ATP、La-ATP、Pr-ATP),且将其用于低浓度含磷(TP=1 mg·L-1)废水的吸附处理,比较了 5种吸附剂的除磷性能、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以及改性前后的结构组成和表面基团变化.结果表明:当pH为3时,改性凹凸棒土除磷效果最好,TP去除率为84%~98%;共存HCO3-对吸附剂除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SO42-和Cl-对TP吸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能较好
应用MnOx@TiO2催化剂在常压条件下催化湿式空气氧化高浓度硫代硫酸钠,分别考察了空气气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高浓度硫代硫酸钠转化率的影响,并采用XRF、XRD、XPS、NH3-/O2-TPD、H2-TPR、BET对使用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通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过量的情况下,气量对硫代硫酸钠的转化影响不大.硫代硫酸钠的转化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65~85℃内,硫代硫酸钠的转化率先增大后减小.使用Mn负载质量分数为2%的催化剂,使用硫代硫酸钠为模型底物,当S2O32-质量浓度
水体中微量磷元素的存在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为此,通过合成无定型的碳酸镧(LC)纳米吸附剂,从而实现磷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高效去除.分别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热重和Zeta(ζ)电位等分析手段对吸附剂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在溶液中加入晶型导向剂(Mg2+)和控制合成温度能影响产物纳米碳酸镧的微观结构和脱磷性能.当LaCl3浓度为0.04mol·L-1、Mg2+和La3+摩尔比为1∶1时,85℃下制得的纳米碳酸镧LC(85)具有独特的无定形球状结构,因而能在
传统水质模拟预测模型对突发水污染事故事发地的水文、水下地形等资料要求较高,在缺乏相应资料时会影响对水污染事故的可靠预测和预警.为解决问题,亟需建立在应急条件下能快速预测预警的简化水质模型.以传统一维水质模型为基础,通过人工测量河流沿程流速,自动插值获得流场以替代模型中对流场的求解,再求解一维对流扩散方程,以此获得简化的一维水质模拟预测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水质模型,简化后一维水质预警模型可快速准确地预测突发水污染事故后污染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