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旧事,古意文章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竹峰有古意,这“古意”,说的是他往来相亲的皆是古人,日行起居,也莫不是一派古风古韵。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范仲淹、张岱、胡兰成……《战国策》《聊斋志异》《红楼梦》……古人在他的文字里复活,古人所看的书、所览的画也在他的抚摸下再度鲜活起来。古人、古书与他相伴相行,往来交接,完全浸染了他的日常生活,也使他笔下的文字,全然退去现代生活的痕迹,仿佛亘古如此,仿佛天地不仁,白云苍狗,绵延至今,与久远之前的天地并无太大不同。
  这古意也逐渐塑造了他观照世界的方式,塑造了他的灵魂。在文章中,他常常凝视着某一个场景、端详着某一个细节。在他持久而缓慢的观看中,现实的一切逐渐虚化,变得不真切了。恍惚间,活生生的现实都化入古书古画中,似乎成为了古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听他说,“觉得那几头黄牛是从韩滉画中走出来的”,“白色大鸟像从庄子的册简里遨游而来”,“呆呆看着那漫天的星辰,如一卷古书,看得久了,觉得人也古了”。比起现代人来,他更愿意成为一个古人吧。所以,他大概恨不得身边的一切,都不要那么新,不要那么现代。现代,会妨碍他做一个古人的梦的。长此以往,他也像古人那般看待生活了。固然,他喜欢一切微小的事物,乐于驻足观赏玩味平淡生活中有意味的细节,喜爱一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根子里,他爱的还是热闹之下的虚无。就像他说的:“偶尔也会消沉,总感觉生命无味,脱不开人生虚空。人向高处走,人偏偏向弱处滑。人生如水,水流卑湿,是自然之性”。这点虚无,也是极古人的了。
  胡竹峰对此是明了的。所以,他有篇文章,就叫《与古为徒》。他是这样谈论自己的“好古之心”的。“古人性情文章在几叠线装书里,墨卷飘香,云高风清,那是毛笔在木牍竹简绢纸上点横撇捺静静流过的墨香”,“湖海飘零二十几年,庆幸有光阴消磨在古旧书堆里。书越读越多也越读越古,心境于是平复”,“酒是陳的好,文章是新的好。写作的人总觉得旧不如新,我也难免。但古人的旧文章真好,一字一句稳稳妥妥,起承转合伏周正,那是老派人的意味与底蕴。先贤墨光照耀芜文,得一寸光是一寸光,寸光寸金”。说到底,这古意,其实是一个文人的自觉修养,用胡竹峰的话来说,就是“养心”,即对幽微淡远事物的辨别力。胡竹峰对于日常生活中属于文人的那一部分格外敏感,并不断用文字强化,最后使之成为他独特的“自我意识”。怪不得有人说,他有一颗“老灵魂”。只是,偶尔的,在“老灵魂”中依然有少年心性的灵光乍现,依然叫人能看出来,这是一个现代青年。这点裂隙,反而是有趣的了。
  胡竹峰尚气。他常常在文章中感慨,这个有喜气,那个有静气,这个有王气,那个有仙气。“气”这一概念遍布文章,甚至成为他判断文章的依据:“一等文章以气灌之,二等文章以力灌之,三等文章以技灌之。好文章真气饱满,好文章力透纸背,好文章技惊四座。”在古代文论,甚至古代哲学思想中,“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左传》说“天有六气”,《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论“气盛则言宜”。可以说,气决定了胡竹峰文章的美学风格。他将“气”作为主要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他注重情绪的流动,而不是特别注重结构的起承转合,逻辑的层层递进。他的风格是触类通感式的,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触发了他对于古人典籍的阅读,他任由思虑的流动,用笔墨追随思虑的痕迹。可以想象他写作的过程——是一团墨落在宣纸上,他任由这团墨氤氲开去,然后他再滴上另外一团墨,丝丝缕缕地散开,等到全篇终了,不同的墨团之间看上去各安其位,可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与呼应。这也是境由心生。
  胡竹峰好文章。像古人一样,他对于文章有自觉意识。他常常会讲文章的做法。比如,“才华一文不值,门槛而已”;“学习古人是文章家的一种基本要求,但是要把传统技法变为己有,成为自己创作的依据”;“要写出文章,先要把自己摆进去,人要有面目,文章也要有面目,关键是自家面目”。他说得都很对,也可以看成是他的自省。不妨沿着他说下去。诚然,才气是文章中最先为人所感知到的,并有助于建立作家的风格,但也有可能成为标签,成为障碍。这种障碍既是我执,即我把才气当成是为我所有、为我独有、为我全有的东西,执迷于才华本身;也有可能成为他执,即他人完全依凭才华建立对于一个作家的认知,形成一种刻板的作家印象。在作家创作初始,风格化或许是有必要的,因为作家需要累积自我,需要被辨认。然而,风格在成就一个作家的同时也会限制他。在一种风格中写作,可能就会慢慢把自己写小了,当他写到越淋漓尽致、风格越明显的时候,可能他不自觉的就会被拘束到这种风格当中。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有勇气去突破自己的风格。这意味着要借助其他的资源进入文本。复杂的现代经验、西方文化的引入以及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所碰撞出的火花,都有可能形成、发展、丰富一个更为复杂的自我意识。这样一个自我意识,在不断丰富自己,探索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成就一个作家。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元旦帖  繁霜满野,细细絮絮,一地安静的白。走在查冲的河堤上,草叶间的霜粘到裤脚,地上的土冻得泡松,踩上去咯吱响,田里覆盖着薄薄的一层冰,溪里的一弯水清可照影。心间泠泠,一如曹操的诗,“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今日元旦,当登高迎新。起了个大早,沿查冲的小溪溯流而上。来的時候,查冲还在梦乡里,柴门闻犬吠,路上无行人,一只灰喜鹊在枝头跳跃呼鸣。抬头见喜,吉。吉祥如意,用滥了的词,却一再地使用,寓意真
期刊
高明的作家常常会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文学地理,即在某种独特的空间或地域中比较集中地写人状物,抒情表意,从而使这一空间下的人和事都有鲜明的“这一个”意味,呈现出别具情致的文学诗意。最近读到李永兵的非洲题材系列短篇小说,一种浓郁的文学风情扑面而来。这些作品都以非洲的卡萨布兰卡小镇作为小说背景地,在小镇的某个援非工地、贫民窟、靠海的简易酒馆,活跃着来自祖国黄村和本土的各式小人物:小商店老板、包工头、援非工
期刊
一  1976年,我二十一岁,冬季征兵的时候,我报了名。这是我第四次报名参军。  时值初冬。卤汀河上吹来的风带来阵阵寒意,但我心里暖洋洋的。今天部队上的人来村里对适龄青年面选,这是第一关。第二关,硬碰硬体检。第三关是政审定兵。第一关特别重要。部队上来带兵的看不上眼,那就没戏了。  面选在马甸小学的操场。我早饭碗一丢,赶紧出门。走出三四十米远,我又踅了回来。我看看上身穿的是刷得泛白的大棉袄,赶紧脱下
期刊
1  2017年年底,一场小雪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江北。王逸兴早上推开门,看见门口的花坛里、树冠上已经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白雪与绿叶相互映衬,淡雅清新,别提有多养眼了。儿子王子青看见雪,立即欢叫起来,缠着要爸爸陪他打雪仗。已经四年级的小男孩,之前一直跟爸妈在广东生活,几乎没见过像模像样的雪。  好,你先去洗脸,等吃过早饭爸爸陪你堆雪人、打雪仗。  一家人正坐在桌边吃早餐时,门外走廊上有人在拍打衣服上的
期刊
一  天将傍晚,暮色比往常要稍微暗了那么一点儿。西面的杨树林子中,静静地浮动着铁锈色赤霞;杨树林子背后那条浑浊的河水,正自南向北不紧不慢流淌着;而更远处的山谷里,日头已悄然隐没了涨红的脸面,整个五尺铺镇便被暮气轻轻收拢,活像一只刚刚降落在地面上的大风筝,倏忽静了下来。  大黄蜂最先闻听到马蹄和车轱辘声,便箭一般离开了家门奔向路口,虎视眈眈蹲守在平时自己最喜欢的那块“风水宝地”上。说是“风水宝地”也
期刊
快半夜的时候,沈志祥突然接到老婆姚兰打来的电话。姚兰急匆匆地说了两句话,沈志祥激动得也没听清,只记得姚兰最后说,明天晚上《新闻联播》后不见不散。沈志祥想对姚兰说儿子想她了,还想问问她明晚想吃什么,连着喂了几声,没听到姚兰说话,却听到一阵“嘟——嘟——”的忙音。沈志祥心想,姚兰说明天晚上《新闻联播》后不见不散,那明天晚上就能见到她了!沈志祥虽然没有和姚兰说上一句话,但还是高兴得睡不着,才分别二十多天
期刊
步行街上人流如织,人们手持大包小袋,沉浸在节前疯狂扫货的喜色之中。如织人流里,我瞄见一个行迹诡异的家伙,裹着灰色短风衣,帽沿遮下了半幅脸,看不出相貌和年龄,行路漫无目的,低垂的目光来回扫视路人的提包和口袋。猎物出现了,一个年轻美女左手拎着沉甸甸的购物袋,右手往嘴里推冰糖葫芦,忘却了身后挎包拉链半敞,露出了皮夹的一角。那男人贴近目标,伺机下手……  我的右手本能地从羽绒服里呼地抽了出来,虎口与拉链磕
期刊
开 头  我举着一只放大镜在地图上寻找。  我有一个写作习惯,在动笔设计人物和故事之前,先要在地图上标出人物的行动路线图,再在纸上列出人物故事线。这保证了我在文本中的叙述能够流畅和合理地完成,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多年。  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要在地图上寻找两个点。故事与人物的开始点。  作为一名军人写作者,我对江西是不陌生的。江西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我们共产党党史和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着浓墨
期刊
一  过了东西湖大桥,余怒甩了一把方向盘,把汽车驶上了京港澳高速。改变路线是他临时决定的,上武汉三环线前给汽车加油时,余怒突然收到项目部短信通知,原定明天召开的春节安全工作会议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改为手机视频形式召开。这等于给正在年休的他又腾出一天休息时间,于是余怒决定拐道陪母亲去一趟韶山。瞻仰主席故居是她和父亲多年未遂的心愿,现在父亲先走了,他不想母亲也留下遗憾。  已是农历腊月二十八,高速
期刊
天边最后一抹残阳伴着三长两短五声渺远的汽笛声悄然吞噬了小鎮,站台斜阳剪影下翘首以盼的是一位母亲,她紧张地摩搓着双手,时不时望着站台上的时刻表,最后一班从远方开来的列车即将抵达,她从嘴里哈出一团团雾气,绕过眉间的黛结,直迎上进站的火车蒸汽,裹挟着,糅杂着被淹没、消失。  每月月末25号是方二嫂最盼望的日子,她会推掉站台上的一切工作,把攒着一个月的假期用在这一天,早早收拾好家,做好可口的饭菜,拎上儿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