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的研究和推广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
  建筑行业对能源的耗用量巨大,建设过程造成极大的污染,正因如此,建筑行业越来越提倡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
  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传统建筑施工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过于频繁。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师们不断通过气候设计、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等设计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仍不够显著,因此,建筑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应运而生。寿命周期指的是事物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建筑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建筑作为工业产品,其在整个生产到运行,再到消亡的过程中,都应当对生态环境负责。当今寿命周期评价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决策工具,对建筑物的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环境性能评定,对设计質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2.1环保性原则
  随着当前能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化,也使得人们开始逐渐的关注对环境的保护。在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也必须要充分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要将这项原则作为开展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基本条件,要充分注重生态平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采用科学有效的节能技术与节能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进而有效提升对自然的利用效率。
  2.2技术性原则
  可靠的技术作为保证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后盾,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设计,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主要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从技术上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建筑的各项功能和性能。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技术先进性的原则。
  2.3经济合理性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从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与结构的宏观布局等各个方面考量,实现对设计的完善与优化,从而在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地设计出完善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有效完成绿色建筑建设工作。要将建设成本有效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且也要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对施工技术给予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要对在建筑建设中所应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以及规划,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3.1构建健全的评价体系
  为了使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更加安全可靠,那么就必须要构建健全的评价体系。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先树立科学的环境目标。之后再基于这一目标对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具体的设计策略进行统一的指导。此外,在构建健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在设计环节就可以将采用某方案以后能够获得的环境收益进行充分地反映,以此来判定此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使得建筑获得更多的环境收益。
  3.2进一步完善设计团队
  全寿命周期评价设计的关键因素就是各专业和部门设计人员相互协调合作,不同的设计阶段由不同专业的人员负责。首先,要对主体进行整体设计,将应当达到的性能指标和投资支出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其次,设计主体们要明确设计目标,并对设计项目排除先后顺序,逐步细化方案。对于我国实行整体设计方法的要点,一是要对建筑工程的运作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程的控制;二是要加强各专业的协作,改革建筑设计的组织形式;三是改变建筑专业分化状态,提高整体设计意识。
  3.3选用科学的技术方法
  为了能够有效地确保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然后再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来确定出在建筑施工中会用到的主要结构及材料。而且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科学的节能措施与技术,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进而做出比较完善的绿色建筑设计。例如,可以采用空气净化、绿色施工、环境绿化与节钱等诸多相关的技术。在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后,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而且可有效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
  3.4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
  (1)建筑物的隔音设计。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噪音来源广、音量大,做好隔音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之一。通过采用隔音墙,隔音板及隔音门等设施减少噪声对学生的影响。(2)室内采光。在建筑采光设计过程中,不仅从建筑朝向最大程度的获得采光,在室内也采用了反光镜、玻璃窗等设施将室外的光线引入室内,同时,通过开设天窗和采光通道增加了采光面积。(3)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利用太阳辐射和自然通风两个方面以及采取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来控制室内的湿热环境,保证湿热度处于适合的状态。
  3.5建筑采光通风的设计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对室内氛围和工作效率各不相同,绿色建筑的特点是充分采用太阳光作为光源,但是采用太阳光也需要考虑亮度及眩光控制,光照耀充足,均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调节强光,而且不影响阳光的使用。除此之外,各建筑物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不影响采光;第二个方面是利于通风,绿色建筑不仅要满足采光条件还要兼顾通风和遮荫条件。除了通风设计,在建筑物中,设计单位可以通过种植一些树木来达到遮阴的效果,而且还能改善局部气候。
  3.6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合理的设计方案是确保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基础,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那么相关的设计人员就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且选择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首先,要充分结合设计任务中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全面以及综合性地对建筑实施分析与规划,之后设计人员还要以能够凭借最少的寿命周期成本,充分完成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为基本前提,然后再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获取寿命周期的实用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3.7全面整体的进行设计
  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将绿色建筑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对影响设计工作的各项因素实现全面的分析;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其中的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和办公设备等方面的能耗较多,且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借助相关的技术措施,通过构建能耗模型来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最后做好全寿命周期的评价。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因此在是对其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之后,要对多个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比较,利用全寿命周期评价来选择出最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面临建筑行业带来的环境和能源问题,深入研究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尤为重要,并且积极地推广与应用绿色建筑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对住宅的需求不再是一般的安身之所,更多的是需要为生活带来享受。所以房地产市场企业想要获得生存,就必须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创新改进对住宅建筑的基础建设。如果房地产企业想要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通过对住宅建筑各方面的设计,在满足消费者对住宅需求的同时,将建设的效益优化到最高,达到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设计;效益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消费者对于居住地
沈阳市铁西工业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突出代表,其改造和发展一直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在国家各项政策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沈阳市委、市
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利工程运营的过程中,有效管理与维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进入黄金发展期,工程计价依据和方法不断改革,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对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任务、我国
[摘要]城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土木工程的概念,更与生态技术和人文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的特色建筑传承一个城市的文化,更承载着一个城市所具有的人文精神。而建筑技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技力量的不断进步使我们在面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生态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以实现建筑生态技术为目标。而在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中的生态技术和人文精神进行一些简单的探索。  [关键词]现代建筑;生
纪念赵丹诞辰百年系列活动之“丹青传情”金秋名人雅集笔会于2015 年11 月2 日上午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德胜门分馆成功举办.rn“金秋名人雅集”书画笔会活动,是北京工美集团
期刊
在紧邻既有建筑深基坑支护的自身特点以及环境前提下,为了保障深基坑支护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从深基坑过程控制、深基坑附近环境、深基坑支出设计以及工程监测等方面分析紧邻既
针对高寒地区工业项目中大体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备)基础冬季施工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寒、温度控制、蒸汽养护等施工技术,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为实现项目的
一波三折的何敏平贪污案,随着安徽省巢湖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的下达,终于尘埃落定。巢湖师专原教材科长何敏平在法庭上斯文扫地,风光不在,法律是无情的,事实更是不容篡改,何敏平
(一)    近年来,以海尔、海信、青啤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青岛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大企业成为青岛改革开放的先锋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自主创新的领头雁。为进一步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有效协调解决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跨部门、深层次困难和问题,培育优势大企业梯队,2004年,青岛市经贸委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从机制建立和工作细化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