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法律认定以及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在实践中的法律认知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浩翰,深圳市广东浩晖律师事务所。
  
  摘要: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具体表现作出了法律认定,为规范工商行政执法竖立了一把利剑,将督促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增强法律认知,认真执行案件移送制度。
  关键词:法律认定;法律认知
  
   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法定的义务。因此,在工商行政执法实践中,应当充分认识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是一把悬挂在行政执法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对“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法律认定
  
  《刑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罪有如下构成特征:一是本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二是本罪在主观上只能是故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情况是间接故意(可能发生而放任发生),动机是出于徇私;三是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实践中,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具体表现为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对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本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或者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为徇单位私利对犯罪人网开一面,予以纵容包庇等等。四是本罪是结果犯,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行为并非都构成犯罪,只有“情节严重”才能构成,这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准。那么,什么是“情节严重的”,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7月26日发布了《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其中进一步明确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并规定,涉嫌该罪的立案条件有以下8种情况:(1)对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的;(2)不移交刑事案件涉及3人次以上的;(3)司法机关提出意见后,无正当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4)以罚代刑,放纵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行政执法部门主管领导阻止移交的;(6)隐瞒、毁灭证据,伪造材料,改变刑事案件性质的;(7)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牟取本单位私利而不移交刑事案件,情节严重的;(8)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1]
  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行为,破坏了正常的法律秩序,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声誉,妨害了司法机关的刑事追诉活动,无论是对社会政治还是民众心理都具有危害性一种犯罪行为。
  
  二、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在实践中的法律认知
  
  在工商行政执法实践中,可能执法人员并非故意不移交案件,而是由于个人法律知识的欠缺、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对案件事实的掌握不够全面细致,而造成了该移交的案件没有移交的后果,因此,执法人员应当提高自身执法水平。
  在移交涉嫌刑事犯罪的经济案件的问题上,特别需要纠正如下认识:认为查处经济案件是工商管理份内的事,移交与否与犯罪无关。这种认识的根源是没有确立“罪”的概念。所谓“罪”,我国依照的是“罪行法定原则”。依照这一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同时,触犯法律有罪规定的“必为罪”。因此,依照《刑法》的规定,不移交“应当移交”的案件就是犯罪。
  在工商行政执法实践中,有哪些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但可能涉及移交刑事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呢?下面列举应当移交刑事司法机关的案件的法律依据[2],以便工商行政执法人员清楚移送与非移送的界限。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地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案件,应予移送。
  2、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规定,对申请公司登记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等方面案件的移送的界限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注册商标的侵权、侵犯商业秘密以及虚假广告等方面案件的移送的界限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4、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是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在判断案件是否移送检察院的法律依据。
  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是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执法力度,彻底根治经济违法行为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一方面,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的联系,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形成涉嫌犯罪案件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加深对某些法律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办案质量认真执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工商行政执法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 最高人民检察院高检发释字〔2006〕2号颁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2] 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平交易局、巢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编著,《工商行政管理基层执法办案实务》,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48-61页。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高忠东,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结果加重犯又称加重结果犯,是指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而发生了超过基本犯罪结果的加重结果,而刑法对加重结果规定了加重是处罚的犯罪形态。对于结果加重犯的概念理论界颇有争议,并无一个公认一致的说法,根据不同学者观点与各国立法,大致可分为最广义说、广义说与狭义说三种。  最广义说认为,只要行为人在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时,发生了法定的犯罪加重结果,从而法律规定对行为
期刊
作者简介:王峰,现为华东政法大学2005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   王振栋,宝山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干部。    摘要: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认定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暴力”的含义。学界普遍认为“暴力”与“暴力威胁”是不同的概念,因此以暴力相威胁不能成为本罪客观方面的手段。但实际上暴力威胁系对被害人实施精神上的强制,其本质是暴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结合犯罪的概念分析,本罪中的“暴力”
期刊
作者简介:孙丽娟,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徐灵菱,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自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颁布实施《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以来,关于我国是否应当确立刑事和解制度的争论似乎有了一个定纷止争的“答案”,部分地区也开始了试点工作。我们结合实践情况就实施刑事和解制度的利弊作一个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弊端的方法。    一、“刑事和解”的积极意义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与以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同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而其中国有控股公司就是国家授权对一部分国有资产具体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举管理者等出资者权利的特殊企业法人。由于国家工作人员这个法律概念涉及到司法实践中对案件的侦查管辖分工和对被告人的准确定罪量刑,所以对于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正确认定,有助于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及公民的人身安全
期刊
检察不起诉裁量权是检察官在案件处于审查起诉阶段所拥有的一项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灵活处分某些案件的决定权,是公诉权的一个部分。据此权利,检察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本着公平、正义的理念,对某些犯罪嫌疑人在提起公诉或不提起公诉之间可行使自由裁量。    一、我国适用不起诉裁量制度的现状    1、立法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第一百四十二条
期刊
作者简介:陈炳灵,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   袁洪,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局侦察员。    摘要:初查程序是我国长期检察工作实践的产物,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项工作规范化不够,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明确初查工作的法律依据、规范体系等各方面内容,以保证初查工作的合法有效性,使其充分发挥惩治职务犯罪的作用。  关键词:职务犯罪;初查;法律地位;
期刊
作者简介:何永新,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法律教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有的部门法如民法是以个体性作统,有的部门法如行政法是以国家性称要,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的经济法则是以社会性为本。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性正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首要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鲜明的社会性,使经济法与其它部门法表现出诸多不同。本文正是从经济法的产生背景、经济法社会性的基本内涵以及经济法
期刊
作者简介:崔玉涵,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摘要:337调查程序是根据美国的337条款设立的诉讼程序,具有直接排除相关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苛刻效果,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也造成极大影响。本文探究337调查的根源,分析了其与Trips协议的矛盾,叙述了337调查的程序,最终对中国企业应对337调查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337调查;国际技术贸
期刊
摘 要:对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究竟立什么?学界历来认识不同。实际上立与学密切联系。欲了解立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学的志向,还要对其人生经历进行具体分析。孔子“十五志于学”,实际上是志于士;“三十而立”,实际是指达到了志学的目标,实现了担当士的理想。从当今社会普适性状况和有效激励人生等方面观察分析,三十而立,似显过时。就现代社会一般意义来看,说“五岁而志于学,二十而立,三十而不惑,四十而知天命,五十
期刊
作者简介:赵多丽娜,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商业贿赂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犯罪方式,已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我国刑法对商业贿赂犯罪对象规定过于严格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趋势。本文借鉴国外立法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关于商业贿赂犯罪对象的学说,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商业贿赂犯罪;商业贿赂犯罪对象;国内外规定;完善    正文  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如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