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检查在婴儿慢性腹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b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内镜检查在婴儿慢性腹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胃镜替代肠镜的安全性。

方法

参考Nelson慢性腹泻定义,收集2006年3月至2014年4月1岁以下住院婴儿资料,选择排便次数增多或性状改变时间超过2周,治疗效果欠佳者,或临床考虑重度牛奶蛋白过敏患者共52例,行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并对比结果。

结果

镜下黏膜发现异常49例,阳性率94.2%(49/52),其中26例病理发现黏膜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1例黏膜固有层见大量嗜酸性细胞(20~100个/HPF),临床诊断为嗜酸细胞性结肠炎,饮食回避4周后回院行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其中16例阳性,确诊牛奶蛋白过敏;克罗恩病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予美沙拉嗪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症状反复。所有内镜检查未发生并发症。

结论

婴儿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排除肠道感染和乳糖不耐受因素,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嗜酸细胞性结肠炎可能是主要病因,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婴儿中少见,但不可忽略。内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有利于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胃镜替代肠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对老年患者肠道准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老年患者分成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组(试验组)和口服洗肠盐组(对照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肠道准备评分结果、胃肠道不良反应、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安全性。结果患者肠道清洁效果评分,试验组(7.42±1.05)分明显好于对照组(5.87±1.05)分(t=8.10,P=0.00);肠道清洁有效率,试验组95%明显高于对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行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效果,以及患者的依从性、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4年7月期间100例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按当天结肠镜检查时间顺序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结肠镜检查当天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4 L(35例)、2 L(31例)和(2+1)L(34例)。检查时分别对右半结肠、中段结肠和左半结肠的肠道准备效果
目的借助图像处理软件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尝试建立内镜下胃溃疡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数学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5例胃溃疡和25例溃疡型胃癌患者的普通光镜图像,利用Photoshop CS4软件进行图片处理,采集代表溃疡状态的10个观察指标(面积、周长、圆度、高度、宽度、灰度、累积密度、颜色、明度、像素),应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图像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将胃溃疡性病变的内镜图像信息分为
期刊
目的探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对内镜超声发现的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切除的53例患者资料,评价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手术过程及术后风险。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病变直径为0.5~4.5 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时间25~155 min,平均(46.7±18.2)min。术中创面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出血
期刊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人(≥60岁)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经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31例老年患者(≥60岁)和23例非老年患者(<60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2组在性别比例、伴随疾病、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32个病灶,非老年组25个病灶,57个病灶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