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cat1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当前财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现状入手,分别从绩效管理的环境、绩效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果三个角度分析分析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以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浙江省
  近年来,"阳光财政"、"绩效工资"等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它的改革不仅仅影响着财政经济、还影响着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拨付、使用以及成效进行绩效评价、并利用评价结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一个过程。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构建责任政府、落实"财政问责"的前提条件,也是财政管理理性化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
  一、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现状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就是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进行评价,而且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使得财政资金的安排、使用更加趋向于合理、有效,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缓解财政资金紧缺的现象。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在我国还刚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今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还不完善。自2001年湖北省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5家单位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起,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开始在我国起步,随后全国多个地区、单位开始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至今为止,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各地均以项目支出评价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突破口,以此为绩效评价的试点。与此同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区为代表的纵向体系模式;二是以广东为代表的横向体系模式。
  就浙江省而言,自2003年起全省开始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004年在教育、科技、卫生、农业4个重要部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而后制定出台了包括《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了绩效评价的实施步骤、操作规程、评价指标和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内容,为绩效评价的制度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尽管已有较多地区设立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仍有少数地区还未设立专门的机构。同时,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职能的划分、工作的开展、结果的反馈等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全面。
  二、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不足之处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指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过程与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根据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3e原则,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从绩效目标入手,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確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多方面的控制。目前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先从项目支出入手,做好重点项目的评价,尤其是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性的重大支出,逐步向单位支出整体绩效评价以及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评价转变。整个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从绩效管理的环境、绩效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果三个角度分析。
  (一)绩效管理的环境
  任何一项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背景,要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进行分析首先要分析其绩效管理的环境。目前浙江省绩效管理还处于探索摸索阶段,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而言都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1.相应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浙江省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但是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明确规定的较为规范并具有一定地位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而且仅仅是财政部门出台的这一系列制度办法还不足以解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财政支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具体的描述,同时并未提出相应的问责措施。因此,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当下,要想实现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坚持到底,保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使得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客观、科学。
  2.相应机构设立不到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涉及过多的机构,往往由财政部门、相关单位以及监督机构共同开展。任何一项财政支出都要经过多个部门,最终实现资金的使用目的。在这个涉及面广泛的过程中,极易造成资金的挪用、浪费等无效率的现象出现,因此只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才能对各个相关机构进行有效地协调,才能更好地完成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工作。就目前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地区存在专门机构未设立的情况,主要是一些县级市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这容易使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出现纰漏。
  (二)绩效评价过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绩效评价对象的选择、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分别从以上两个方面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评价的范围过于局限
  现阶段,浙江省各市、县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购置、大型设备购置等购置性支出项目,基本建设等建设性支出项目以及经济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性支出项目,对于一些基本服务项目方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对比较欠缺,使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围过于狭隘。同时,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项目总是金额较高,尽管各市、县对于金额要求的数量不尽相同,但是这样容易忽略一些金额相对较少的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成果为出发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而不仅仅只限于大宗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多个金额小的项目积少成多,金额就高了,因此要加快对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评价的开展,这样才能避免遗漏。   2.评价的指标不够全面
  (1)评价指标过于片面
  从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业务指标中主要以产出效率性指标为主,即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产出水平的最大化,常常包括绩效目标的完成数量与质量;经常忽略有效性指标,即绩效目标的实现对该项支出的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即使含有有效性指标,也常常以满意度指标代替有效性指标。有效性指标不仅仅是指满意度,它还包含了对社会环境的改善程度等等指标,是一种描述发展情况的指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缺少了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就违背了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的原则。总之,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缺少公平性的相关指标。
  (2)定量指标过多
  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过程中,定量指标的使用较多,定性指标的使用相对就较少。使用过多的定量指标容易造成在支出使用过程中更注重数量的结果,而忽略质量的结果,出现"重量不重质"的现象。这样有拔苗助长的嫌疑,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支出结构的有效优化。过多的使用定量指标容易造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变质成部门之间攀比的工具,使其失去了绩效评价应有的本质。
  (三)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重成绩不重问题
  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最根本的目的是从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果中发现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方案,最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挪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但是,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其本质,俨然演变成各个部门攀比的工具。绩效评价的结果已经越来越重视财政支出的成绩,而不再是问题的揭示了,简直是"捡了芝麻扔了西瓜",本末倒置了。
  2.评价结果使用率不高
  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已。然而,现在的绩效评价的结果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大多部门、单位都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当作一项工作而已,正是所谓的"面子工程",没有从本质上落实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绩效评价的结果大多仅仅是保存起来,并未对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解决,这使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变得毫无用途。
  三、对策及建议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起步探索阶段,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针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及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有利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财政这次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健全的法律制度对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设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涉及评价主体、评价部门、相关专家等多方面的人员机构,设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可以很好地协调相关人员机构,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设立专门的机构、使用专门的人员能够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事半功倍,早日实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
  (三)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畴
  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重点支出项目,对于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与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评价还未展开。因此应当加快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以及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同时扩大支出项目评价的范围,争取早日做到财政支出的有效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显得至关重要。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地反映财政支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更有意义。世界是发展的,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才是有效的。
  (五)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相关部门通过对财政支出的使用绩效的评价,系统整理与分析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为下一年度或接下去的财政资金投入、分配以及管理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因此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提高评价结果的使用效率,才能算真正完成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同时要将问责机制、奖励机制与评价结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实现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
  总的来说,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争取早日实现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預算司.绩效预算和支出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3-38.
  [2]茆英娥.地方政府一般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7,(5):31-36.
  [3]安秀梅.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5-54.
  [4]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77-186.
  [5]第文涛、张梦晓.推进地方财政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2(4).6-8.
  作者简介:毕丹,1988.12.28,女,汉,浙江金华,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照射在样品表面的激光束随着表面粗糙度的不同,反射光密度分布将不同;表面粗糙度增大时,反射光密度将被扩展。本文根据这一原理,提出一种使用激光束快速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无触点光
只为老人圆婚纱梦  2014年7月14日,拍摄小组接待了一对即将金婚的老人——王奶奶和老伴儿王爷爷。“长这么大没化过妆。”坐在化妆台前,王奶奶对着镜子感叹道:“虽然有点不太适应,但是高兴啊!”王爷爷坐在距离她一米远的沙发上,仔细瞅着王奶奶的妆容,乐呵呵地笑着。两位老人结婚快50年,将在这个临时搭建在社区活动中心的简易影棚中,拍下他们人生中第一张婚纱照。  化妆、造型、服装……这是拍摄组接待的第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