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追寻心中的“风筝”

来源 :语数外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等。其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故事简介】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已离开二十多年的故乡的土地,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一点力。然而,回到家乡的阿米尔不仅目睹了家乡的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还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又一次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完全失去了感情,唯有说起风筝——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不觉地笑起来……
  【艺术特色】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作者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其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对于每一位读者而言,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发现自己内心的那只风筝,并产生追寻它的勇气。
  【精彩选段】
  不消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发出宛如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哈桑拍掌称好,跑在我身后。我把卷轴交给他,双手拉紧风筝线,他敏捷地将那松弛的线卷起来。
  空中已经挂着至少二十来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不到一个钟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风筝在苍穹上来回飞舞,熠熠生辉。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这风正适宜放风筝,风速不大,恰好能让风筝飘浮起来,也便于操控。哈桑在我身旁,帮忙拿着卷轴,手掌已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顷刻间,割线开始了,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回旋着跌落下来。它们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我能听得见那些追风筝的人,高声叫嚷,奔过大街小巷。有人扯开喉咙,报告说有两条街上爆发冲突了。
  我偷眼望向爸爸,看见他和拉辛汗坐在一起,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他在为我加油吗?还是希望我的失败给他带来愉悦?放风筝就是这样的,思绪随着风筝高低起伏。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仍在放着风筝,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我坚持了这么久,他是不是很吃惊?你的眼睛没有看着天上,你坚持不了多久啦。我将视线收回空中。有只红色的风筝正在飞近——我发现它的时间恰到好处。我跟它对峙了一会,它失去耐心,试图从下面割断我,我将它送上了不归路。
  街头巷尾满是凯旋而回的追风筝者,他们高举追到的战利品,拿着它们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但他们统统知道最好的还没出现,最大的奖项还在飞翔。我割断了一只带有白色尾巴的黄风筝,代价是食指上又多了一道伤口,血液汩汩流入我的掌心。我让哈桑拿着线,把血吸干,在牛仔裤上擦擦手指。
  又过了一个钟头,天空中幸存的风筝,已经从约莫五十只剧减到十来只。我的是其中之一,我杀入前十二名。我知道巡回赛到了这个阶段,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那些家伙既然能活下来,技术实在非同小可——他们可不会掉进简单的陷阱里面,比如哈桑最喜欢用的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
  到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屋顶上那些看客戴上围巾,穿上厚厚的外套。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仍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就像堆在墙上的雪花那样,一次一片地累积。
  我的眼光转向一只蓝风筝,在过去的那个钟头里面,它大开杀戒。
  “它干掉了几只?”我问。
  “我数过了,十一只。”哈桑说。
  “你知道放风筝的人是谁吗?”
  哈桑啪嗒一下舌头,仰起下巴。那是哈桑的招牌动作,表示他不知道。蓝风筝割断一只紫色的大家伙,转了两个大圈。隔了十分钟,它又干掉两只,追风筝的人蜂拥而上,追逐它们去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只剩下四只风筝了。我的风筝仍在飞翔,我的动作无懈可击,仿佛阵阵寒风都照我的意思吹来。我从来没有这般胜券在握,这么幸运,太让人兴奋了!我不敢抬眼望向那屋顶,眼光不敢从天空移开,我得聚精会神,聪明地操控风筝。又过了十五分钟,早上那个看起来十分好笑的梦突然之间触手可及: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家伙了,那只蓝风筝。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那条玻璃线。人们纷纷顿足、拍掌、尖叫、欢呼。“干掉它!干掉它!”我在想,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音乐震耳欲聋,蒸馒头和油炸菜饼的香味从屋顶和敞开的门户飘出来。
  但我所能听到的——我迫使自己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我所看到的,只是那只蓝风筝;我所闻到的,只是胜利的味道。如果爸爸是错的,如果真像他们在学校说的,有那么一位真主,那么他会让我赢得胜利。我不知道其他家伙斗风筝是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在人前吹嘘吧。但于我而言,这是惟一的机会,让我可以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倘若真主存在,他会引导风向,让它助我成功,我一拉线,就能割断我的痛苦,割断我的渴求,我业已忍耐得太久,业已走得太远。刹那之间,就这样,我信心十足。我会赢,只是迟早的问题。   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快。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我卷开线,让它飞高。我的风筝转了一个圈,飞到那只蓝色家伙的上面,我稳住位置。蓝风筝知道自己的麻烦来了,它绝望地使出各种花招,试图摆脱险境,但我不会放过它,我稳住位置。人们知道胜负即将揭晓。“干掉它!干掉它!”的齐声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你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快赢了!”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着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的手指上割开了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的欢呼声我也知道,我也不用看。哈桑抱着我的脖子,不断尖叫。
  “太棒了!太棒了!阿米尔少爷!”
  我睁开眼睛,望见蓝风筝猛然扎下,好像轮胎从高速行驶的轿车上脱落。我眨眨眼,疲惫不堪,想说些什么,却没有说出来。突然间我腾空而起,从空中望着自己。黑色的皮衣,红色的围巾,褪色的牛仔裤。一个瘦弱的男孩,肤色微黄,身材对于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显得有些矮小。他肩膀窄小,黑色的眼圈围着淡褐色的眼珠,微风吹起他淡棕色的头发。他抬头望着我,我们相视微笑。
  然后我高声尖叫,一切都是那么的色彩斑斓、那么的悦耳动听,一切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美好。我伸出空手抱着哈桑,我们跳上跳下,我们两个都笑着、哭着。“你赢了,阿米尔少爷!你赢了!”
  “我们赢了!我们赢了!”我只说出了这句话。这是真的吗?在过去的日子里,我眨眨眼,从美梦中醒来,起床,下楼到厨房去吃早餐,除了哈桑没有人跟我说话。穿好衣服。等爸爸。放弃。回到我原来的生活。然后我看到爸爸在我们的屋顶上,他站在屋顶的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拍掌称快。就在那儿,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看见爸爸站在屋顶上,终于以我为荣。
  但他似乎在做别的事情,双手焦急地摇动。于是我明白了,“哈桑,我们……”
  “我知道,”他从我们的拥抱中挣脱,“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他放下卷轴,撒腿就跑,他穿的那件绿色长袍的后褶边拖在雪地上。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再一次看到他笑得如此灿烂,已是二十六年之后,在一张褪色的宝丽莱照片上。
  【赏析】
  仅仅是对放风筝这样一个场景,作者的描绘也不乏亮点:一是十分细腻,将整个过程描绘得如在眼前;二是富有地域特色,割线的细节以及阿富汗少年的天性都体现出地域特色;三是在描绘中融入人物的情感,特别是将阿米尔和哈桑真挚的友情融入描绘之中,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也赋予了“风筝”初始的形象和内涵。
  【作品评价】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力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
  ——《人物》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练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需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干羽鹤》,而非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
  ——《华盛顿邮报》
  敏锐,真实,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追风筝的人》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是对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的悲悯描绘。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和人民,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
  ——《芝加哥论坛报》
  一鸣惊人之作。一对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关于文化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真正让人荡气回肠的古典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
其他文献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思想下形成的经典作品,处于女性解放意识形成的早期阶段。《红楼梦》是18世纪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严酷社会时代的产物,当时大多数女性没有权利。本文通过对林黛玉和简·爱的比较研究,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从简·爱和林黛玉两个角色的命运,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她们对自我价值和爱情的追求,以及打破传统伦理与不公正命运之间纽带的勇气,这种女性意识觉醒在当时社会悲剧下具有
期刊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当代著名作家之一。毕业于奥斯陆大学,主修斯堪的纳维亚语和神学。1974年开始写作,1986年创作出版第一本书。1991年后成为全职作家。乔斯坦·贾德致力于对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索与思考,1991年出版的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迄今为止已被译成56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3亿册。乔斯坦·贾德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跻身
期刊
摘要:《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对于先秦及秦汉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包含了阴阳、儒墨、名法等诸家学说。《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先秦道家中重要的思想典籍,融合了各家之长,同时推陈出新,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本文探讨《吕氏春秋》的编著背景,从道论、无为论、养生论三个方面分析秦道家思想的特点,探究《吕氏春秋》中秦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梳理《吕氏春秋》中道家思想的资
期刊
红心如锋血洗剑、绿泪滴滴情断魂!华夏两大宝石红心、绿泪,在保家卫国中有巨大的功能,但已失踪多年,许多英侠之士想要找到,献给国家。但似乎没人知道两宝落于何方。费时费力,一事无成。也有说存于险恶之地,一些仁人志士,竟然献出生命,也未成功。钓风客甘箩查得线索,作为后继者,决心为寻宝用尽全力,甚至生命。他做好准备,飞向西北烈火山,走向一冒火的大地洞。甘箩的本领,水里火里都能去得,可一到蟠蛇坳,可见洞内万丈
期刊
摘要: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仁学思想,在现代文化意识形态中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能够丰富人文关怀理论,是实现价值观融汇贯通的重要文化精神。《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大量的仁学体现和以“仁”为基础的主体及个体思想,形成了具有延伸性、关系性、等差性的仁学精神载体。本文探究论语中的“仁”,并深入分析孔子仁学的内涵,探究孔子仁学中渗透出的孝、礼、忠
期刊
我要赞美  楼下的垃圾分类志愿者  他风雨无阻  坚守岗位  指导每一位业主  把垃圾分类入池  没人的时候  他就拍篮球  咚——咚——  咚——咚——  在寂静的小区里  宛如强劲的心跳  宣告生活  还在继续  疫中记诗:卖家/朱剑  地铁口  一位大爷  不戴口罩  在賣口罩  搁以前  本诗不会有  也不成立  疫情一种(9)/杨艳  家人没有口罩  我往老家柘荣邮寄  好不容易买到的口
期刊
【背景事件】  2015年11月30日,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布尔歇展览中心开幕,来自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大会开幕活动,集中讨论如何节能减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尽管在大会上,各国对于减排标准和各自的义务存在分歧,但都表达了合作减排的意愿。  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发达国家应落
期刊
An old Japanese man kept a sparrow of which he was very fond. One day it flew away and the old man became sad.  He went out looking all over the place for his sparrow. At last, near a certain mountain
期刊
A blind ass, which had undertaken a long journey, wandered from the road into a forest.  As the night came on, our foolish fellow went so far into the thicket that it couldn’t move either backward or
期刊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有关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使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障碍。  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