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网络的传播特点与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
即便不引用任何调查数据,相信也没有人会质疑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普及趋势。用“日新月异”和“来势迅猛”这两个词形容网络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可以说一点也不夸张。的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较2009年年底增加3600万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年底提高了2.9个百分点[1]。据测算,到2010年10月30日,我国网民数将达到4.4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33.4%。[2]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1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增幅为18.6%。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的11.7%。[3]放眼世界,网络技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同样势不可挡。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2010年10月1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过去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数量翻了一番,2010年年底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将达到2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约三分之一(全球人口总数目前为69.09亿)。其中,发达国家的网民将占其人口总数的71%,而发展中国家的网民将约占其人口总数的21%。[4]
来势汹汹的网络究竟带给了人们什么?在经历了短暂的惊喜与欢愉之后,网络引发的问题在不断增多,如青少年不当或过度使用网络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5],网络技术的“去中心”本质对政府监管甚至国家安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6],以及网络激发的新型社交模式对传统家庭结构的消解[7],人们不得不用更谨慎的态度、从更深层的角度,思考网络对个体、社会乃至对国家产生的影响。
仅从个体层面来说,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学科学者对网络传播特点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上网时间过长、利用网络工作效率低下、长时间使用网络导致注意力丧失等现象,并不是青少年网民特有的或个别网民遇到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使用网络的人都面临以上挑战,而这既与网络技术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网络传播背后的商业意志有关。
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第一次使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形式集于一身,这使得网络传播极具吸引力。笔者对各年龄段网民进行访谈后发现,几乎所有的网民都表示“活动影像比照片更吸引人,照片比文字更吸引人”“如果可以选择,当然首选从网络获取关于某则新闻的报道,因为不仅有文字,还会有照片或视频可以浏览”。①在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浪潮的双重夹击下,2009年3月,素有“世界第一报”之称的《纽约时报》惊爆因广告收益骤减,面临破产危机的消息。[8]
第二,网络蕴含无穷无尽的内容,并且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与传统媒体严格限定人们什么时间、获取什么内容、能够获取多少内容相比,网络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主权。面对网络,何时获取、获取什么、获取多少,完全由网民自己决定。乍看起来,网络的这一特点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福音。然而,正如著名的《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
即便不引用任何调查数据,相信也没有人会质疑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普及趋势。用“日新月异”和“来势迅猛”这两个词形容网络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可以说一点也不夸张。的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较2009年年底增加3600万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年底提高了2.9个百分点[1]。据测算,到2010年10月30日,我国网民数将达到4.4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33.4%。[2]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1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增幅为18.6%。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的11.7%。[3]放眼世界,网络技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同样势不可挡。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2010年10月1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过去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数量翻了一番,2010年年底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将达到2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约三分之一(全球人口总数目前为69.09亿)。其中,发达国家的网民将占其人口总数的71%,而发展中国家的网民将约占其人口总数的21%。[4]
来势汹汹的网络究竟带给了人们什么?在经历了短暂的惊喜与欢愉之后,网络引发的问题在不断增多,如青少年不当或过度使用网络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5],网络技术的“去中心”本质对政府监管甚至国家安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6],以及网络激发的新型社交模式对传统家庭结构的消解[7],人们不得不用更谨慎的态度、从更深层的角度,思考网络对个体、社会乃至对国家产生的影响。
仅从个体层面来说,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学科学者对网络传播特点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上网时间过长、利用网络工作效率低下、长时间使用网络导致注意力丧失等现象,并不是青少年网民特有的或个别网民遇到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使用网络的人都面临以上挑战,而这既与网络技术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网络传播背后的商业意志有关。
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第一次使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形式集于一身,这使得网络传播极具吸引力。笔者对各年龄段网民进行访谈后发现,几乎所有的网民都表示“活动影像比照片更吸引人,照片比文字更吸引人”“如果可以选择,当然首选从网络获取关于某则新闻的报道,因为不仅有文字,还会有照片或视频可以浏览”。①在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浪潮的双重夹击下,2009年3月,素有“世界第一报”之称的《纽约时报》惊爆因广告收益骤减,面临破产危机的消息。[8]
第二,网络蕴含无穷无尽的内容,并且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与传统媒体严格限定人们什么时间、获取什么内容、能够获取多少内容相比,网络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主权。面对网络,何时获取、获取什么、获取多少,完全由网民自己决定。乍看起来,网络的这一特点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福音。然而,正如著名的《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