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宠儿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导入】
  雨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有了雨,诗人眼中的世界便变得灵动起来。点点涟漪化作只言片语,冲淡了一丝烦忧,平添了几分深沉。“渭城朝雨”“寒雨连江”“空山新雨”……每场雨都有它独特的韵致。
  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景、人、情是和“雨”有关的呢?请以“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相关信息。
  【经典美文】
  在树下等一场雨
  雨停之后,树会下雨。儿时不厌的游戏,雨后的树下,摇落满天的水滴,淋湿了所有童年的无忧。晴好的日子里,邻家的女孩子,会站在树下,眼巴巴地看着天,等着下雨,等着雨停,等着摇树。
  那个时候,我们常在无边的大草甸里,追逐着只属于那个年代的快乐。忽见一片乌云正向头顶游来,便纷纷跑向不远处的一棵树下。我们就躲在那棵树下,等着一场雨的到来。看着雨的脚步从远处而来,雨瞬间笼罩了天地。树的范围之外是大雨,树下是小雨,只是几分钟的时间,雨便过去。大家便突然开始踹树,大大的水滴密集而下。
  邻家的女孩子通常是被淋得最厉害的一个,当她去摇树时,树上已经没有了一滴水。然后,她的眼睛开始下雨。有时候,她终于等来了一场雨,身边却没有人,于是,树上的雨只能滴到她自己的头上。那么多年的夏天,她就在盼雨的心思中走过。
  有一次,实在是觉得她可怜。看她在雨晴后自己站在树下,便走了过去,她用力摇树,结果一场小雨飘落,我们两个都被淋湿。她高兴得不知道跑開,多一个人和她淋雨,她的眼睛就晴了。
  当那些清纯的情节过去,当沧桑漫卷,却发现,许多以为平常的事物,竟是难得周全。想想儿时的时光,那些大雨,我们寻找一棵树,并不一定是为了避雨。更多的,我们只是想在树下的小雨中,在某种倚靠中,看天地如洗。更重要的,是雨停后的回味,那些从树上飘落的水滴,是雨的第二次生命。可是,现在,我们常常在雨中奔走,却再也找不到那样的一棵树,能让我们驻足,能让我们从容地欣赏雨的韵味。
  或者,我们看到了那棵树,也身在树下,却是晴朗的天空,等到心都倦了,也没有等到一场雨的莅临。同伴们纷纷离开这棵树,当只有你自己的时候,你也终于离开。总是在离开后,身在途中,一场雨突如其来,那棵树在回望中早已遥远。
  也会有一些时候,在树下,雨也来了,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四顾间才发现,是少了某个人或某些人,同你一起欣赏风雨。当没有人同你一起摇落树上的雨,当那些雨滴只淋湿了自己时,才知道,没有人分享,欢乐也是孤独的。
  我总是会想,在我们的生命中,那棵树,那场雨,那个人或那些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代表着什么?或许每个人的那棵树那场雨那个人都不同,就像面对同一场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怀。就像那个在我生命中,眼睛曾下着雨的女孩,我知道,她依然会等在树下。她停留在树下,风景却纷纷路过她,就像她一直在行走。
  所以,珍惜每一棵树,不管有没有雨在飘落;珍惜每一场雨,不管有没有树在身畔;珍惜每一个同你一起看雨淋雨的人,不管有没有离散。如果这样做了,也许遗憾会少一些,温柔的感动会多一些。
  其实,我们也许只是倚在梦想的树上,想念一些旧时的人,等候一场过去的雨。
  (作者包利民,选自《时代邮刊·下半月》2017 年第 9 期,有删改)
  有感而发
  一看到题目,我们就会思考,为何要在树下等雨,等雨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经历。读完后才发现,“我”和邻家女孩摇树等雨,其实是童年生活的缩影。在唯美的叙述中,童年生活如画卷般缓缓展开。读完后,令人感慨良多。
  【老师支招】
  1.用好背景,做好渲染。“雨”一般只作为作文的背景,我们写得更多的是在雨中的事、景、人、情。事件在雨中展开,人物在雨中演绎,必然和晴朗天气下的人、事不同。所以要抓住“雨中”这个特定的环境,对雨中的景作细腻的描绘,让雨渲染环境氛围,体现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人物的心境变化。
  2.善用修辞,语言出新。景物描写,“拼”的是语言。要想让语言丰富多彩,就得借助修辞手法。要想情感细腻,就得适当运用环境描写,还原事情的经过,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3.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光写景,会让作文显得内容浅显,只有把人、事放在具体的景物中,通过写人记事,描摹出的景才更有生气,传递出的情才能打动人心。
其他文献
【技法导入】   首尾呼应是指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结尾处再次出现,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整体,从而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用首尾呼应法写作,才能增强作文的回环美呢?   首尾呼应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形式:   一、运用倒叙法的记叙文,首尾呼应在结构上,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如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就运用了倒叙法,首尾呼应很是严密。   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
期刊
人生有伤,有痛,有甜,更有苦。每一个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它令人思索,使人坚强,让人懂得珍惜。如果一个人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生出慈悲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知道甜的滋味。   人生是一场修行,一场关于苦难的修行。你,准备好了吗?  【阅读训练一】  牡丹花水  坐在从兰州开往敦煌的旅游车上,一路不停地喝水。问自己怎么会这么渴,回答竟是渴的大戈壁传染给了我难耐的焦渴。   导游王小姐是个锦心绣口的
期刊
【作家名片】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着深入的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散文方面,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而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期刊
【文题亮相】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于生命而言亦是如此。玫瑰的生命价值与幸福,在它那盛极一时的生命中获得;苋的生命价值与幸福,在它那平静却清新的生命中获得。生命是多姿多彩的,上天为世间万物选择了不同的生命姿态,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你原原本本地做好攀爬的姿态,就可以拥有优雅的微笑和丰盈的生命。  请以“生命的姿态”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
期刊
确实,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男欢女爱,炎凉世态等等,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   这注定小说家要备具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好生活中那些世俗的人,琐细的事,乃至微妙的情。   所以,小说固然要从“小处”着眼,要说小事,要从“生活源头”下手,从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这样日常的生活
期刊
【文题呈现】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看见小鸟自由自在地在我身旁飞翔,我幻想我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中学生处于心理“过渡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喜欢以成人自居。于是,你常常与老师顶嘴,与父母冷战,似乎不太“听话”……   你有这样的成长烦恼吗?你是如何认识这种现象的?请以“我长大了”为话题,写出你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情感,或真实的认识,表现你独特的思考。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
期刊
【文题亮相】  你有勇气去访问你所在地区的一位名人,或者本校一位你不熟悉的教师吗?勇敢地尝试一次,你不仅会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还可能收获满满的自信。   访问完成后,以“对 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补充完整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导引】  一、整理访问思路   访问结束后,
期刊
我是一个恋花之人。莲的风姿绰约,菊的清隽孤傲,茉莉的芬芳素洁,兰的朴素淡雅,都能唤起我的审美旨归。但我最爱的,当属桂花,“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如此的淡雅,怎能不让人喜爱?  秋日第一场雨后,我内心的欢喜便难以自持,心中默念着吴文英的“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外出寻桂。  秋雨连绵,流云叆叇(ài dài),雨声宛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在桂花翩跹时,为它们送出最后的问候。花非花,雨非雨
期刊
盼望着,盼望着,雪如期来临了。(仿照《春》的开头,写活了小作者对雪的期盼。)  一大早,我在爸爸欣喜的声音中醒来。打开窗扉,就见朵朵雪花漫天飞舞着,不一会儿,整个世界就变得银装素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路边的树木缀满银色的小花;建筑物琼楼玉宇似的闪着耀眼的银辉;那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也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从视觉角度出发,写出了雪的洁净无瑕,画面感极强)真没想到,短短一夜之间
期刊
【作家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采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出版中篇小说《阿Q正传》。其主要作品还有回忆性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等。  【作品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