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用SCL-90问卷对我校2009级新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呈常态分布。针对个别新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倍受关注,而新生入校后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为全面了解徐州医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于2009年10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对徐州医学院2009级新生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对2009级所有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共收回有效问卷2383份,其中男生988名,女生1395名。此次普查使用的是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里上网完成即可。使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List of 90)简称SCL-90。该量表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含有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指导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评定,测得的是被试者在某段时间里的症状水平。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能准确测出被测者的自觉症状。SCL-90量表分析十个因子: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和其他(饮食、睡觉)(F10)等,每项因子实现五级评分制,1分——无症状;2分——稍有症状;3分——一般到有症状;4分——中度到严重;5分——程度与强度十分严重。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全校本科生
对我校2009级所有本科生2396人进行了心理普查工作,其中无效问卷13份。按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则检出人数为233人,检出率为9.8%。
SCL-90包括10个因子,通过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可以了解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以及分布特点。(见图表一)
统计结果表明,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呈常态分布,学生个性开放活泼,情绪比较稳定,人际关系良好,有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男女生
在已经完成心理普查的2383名有效问卷中,男生人数是988人,检出人数为10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11%;女生人数是1395人,检出人数为12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8.9%。
统计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问题比例要略高于女生,且对症状的体验更加明显和广泛。
(三)本一、本二和二级民办学院
在已经完成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有效问卷中,本一(麻醉学院)是254人,检出人数是23人,检出率为9.1%;本二(除麻醉学院和华方学院以外的其他院系)是1641人,检出人数是187人,检出率为11.4%;二级民办学院(华方学院)是488人,检出人数是33人,检出率为6.8%。
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统计结果表明,二级民办学院的学生心理素质要略高于本一的学生,本一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略高于本二的学生。与往年相比,本一学生的心理素质要高于二级民办学院的学生正好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四)同期2008级学生和2009级学生
去年对我校2008级所有本科生2144人进行了心理普查工作,其中无效问卷5份。按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则检出人数为317人,检出率为14.8%;今年对我校2009级所有本科生2396人进行了心理普查工作,其中无效问卷13份。按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则檢出人数为233人,检出率为9.8%。
统计结果表明,2009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2008级学生。其中2009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与社会上某些人认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正好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不过,在被普查的学生中仍然有个别学生存在着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3的学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我校新生心理素质虽然整体情况良好,但所反映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方法、内容、形式的改变导致不适应。
2.竞争压力的加大,自我地位的相对下降,导致不自信。
3.社会要求的提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加之对专业缺乏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动机缺乏,内心矛盾加大。
4.我校地处苏北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家庭经济压力大,是导致贫困生产生心理疾患的主要因素。
5.2009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消费观念超前,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自我意识和名利意识较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更现实而且更世故。这些都是导致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根据测评结果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进一步心理评估并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对于普查筛查出的症状明显、心理问题突出的个别学生,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邀请进行面询,并对这些学生建立长期观察、定期回访制度。针对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将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加以解决。各院系的辅导员平时也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联系,争取尽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日常心理咨询,要积极利用电话、网络和信函等多种媒介开展咨询活动,对学生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另外,多开展有关拓展学生人际交往、成功领袖等团体训练。
2.规划、组织、开展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编发《心苑》报纸,利用宣传橱窗、校报、广播台、网络等多种阵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我校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调研。
3.充分调动我校学生心理协会的积极性,通过开展系列的心理知识宣传普及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心理自助与助人。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倍受关注,而新生入校后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为全面了解徐州医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于2009年10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对徐州医学院2009级新生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对2009级所有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共收回有效问卷2383份,其中男生988名,女生1395名。此次普查使用的是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里上网完成即可。使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List of 90)简称SCL-90。该量表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含有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指导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评定,测得的是被试者在某段时间里的症状水平。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能准确测出被测者的自觉症状。SCL-90量表分析十个因子: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和其他(饮食、睡觉)(F10)等,每项因子实现五级评分制,1分——无症状;2分——稍有症状;3分——一般到有症状;4分——中度到严重;5分——程度与强度十分严重。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全校本科生
对我校2009级所有本科生2396人进行了心理普查工作,其中无效问卷13份。按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则检出人数为233人,检出率为9.8%。
SCL-90包括10个因子,通过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可以了解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以及分布特点。(见图表一)
统计结果表明,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呈常态分布,学生个性开放活泼,情绪比较稳定,人际关系良好,有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男女生
在已经完成心理普查的2383名有效问卷中,男生人数是988人,检出人数为10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11%;女生人数是1395人,检出人数为12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8.9%。
统计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问题比例要略高于女生,且对症状的体验更加明显和广泛。
(三)本一、本二和二级民办学院
在已经完成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有效问卷中,本一(麻醉学院)是254人,检出人数是23人,检出率为9.1%;本二(除麻醉学院和华方学院以外的其他院系)是1641人,检出人数是187人,检出率为11.4%;二级民办学院(华方学院)是488人,检出人数是33人,检出率为6.8%。
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统计结果表明,二级民办学院的学生心理素质要略高于本一的学生,本一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略高于本二的学生。与往年相比,本一学生的心理素质要高于二级民办学院的学生正好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四)同期2008级学生和2009级学生
去年对我校2008级所有本科生2144人进行了心理普查工作,其中无效问卷5份。按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则检出人数为317人,检出率为14.8%;今年对我校2009级所有本科生2396人进行了心理普查工作,其中无效问卷13份。按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则檢出人数为233人,检出率为9.8%。
统计结果表明,2009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2008级学生。其中2009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与社会上某些人认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正好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不过,在被普查的学生中仍然有个别学生存在着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3的学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我校新生心理素质虽然整体情况良好,但所反映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方法、内容、形式的改变导致不适应。
2.竞争压力的加大,自我地位的相对下降,导致不自信。
3.社会要求的提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加之对专业缺乏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动机缺乏,内心矛盾加大。
4.我校地处苏北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家庭经济压力大,是导致贫困生产生心理疾患的主要因素。
5.2009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消费观念超前,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自我意识和名利意识较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更现实而且更世故。这些都是导致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根据测评结果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进一步心理评估并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对于普查筛查出的症状明显、心理问题突出的个别学生,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邀请进行面询,并对这些学生建立长期观察、定期回访制度。针对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将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加以解决。各院系的辅导员平时也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联系,争取尽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日常心理咨询,要积极利用电话、网络和信函等多种媒介开展咨询活动,对学生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另外,多开展有关拓展学生人际交往、成功领袖等团体训练。
2.规划、组织、开展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编发《心苑》报纸,利用宣传橱窗、校报、广播台、网络等多种阵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我校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调研。
3.充分调动我校学生心理协会的积极性,通过开展系列的心理知识宣传普及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心理自助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