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导弹防御计划与南亚地区安全

来源 :南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印度对美国反导系统的态度有一个从怀疑到支持的转变过程。目前,印度主要通过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购买、自身独立研发等策略来发展本国的反导系统。印度推行导弹防御系统是多重因素推动的结果,将对南亚地区安全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印度 导弹防御 南亚 地区安全
  
  2009年3月6日,印度方面表示,印军方当日成功地用国产反导系统拦截试验用的“来袭”导弹。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India Defense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IDRDO)反导防御项目负责人萨拉斯瓦特透露,与2006年12月的试射相比,这次拦截导弹的能力提升了30%。该导弹装备了新型的定向能战斗部,能在雷达发现来袭导弹后2分钟内对其进行拦截,可根据地基雷达指引不断更新捕捉目标导弹的位置。在美俄就是否应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进行激烈争论的同时,印度高调宣称本国反导系统的阶段性成果,这将对南亚和全球安全局势带来深刻影响。
  
  一、印度对反导系统的态度和立场
  
  1996年8月,印度国防部在年度国防报告中指出,印度提升初级防空网的反导能力,有必要推行导弹防御战略。然而,对于美国最早推行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印度最初持批评态度,认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会破坏全球的军事平衡,将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2000年6月初,印度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提出,美国应该放弃正在推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行动,因为这会带来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印度虽然表明了态度,但并没有把反对态度付诸实践。几天后,费尔南德斯的讲话就开始有所变化。他提出,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可能改变全球的核平衡,并导致新的军备竞赛,认为此举可能会使相互确保摧毁原则失效,但不会影响到印度的核计划。
  2001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了关于导弹防御计划的演讲,此举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甚至美国一些盟国的反对。然而,印度却发表声明支持美国政府的政策。印度对外事务部在一份公开的官方声明中表示,印度欢迎美国结束冷战遗留遗产的行为,表示希望与由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导致的敌意世界决裂。这份声明还提出,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是不可避免的战略和技术政策,印度对美国全面启动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表示理解。
  在表示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支持的同时,印度又释放出继续支持《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下简称《反导条约》)的信号。印度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提出,印度反对外层空间的军事化。在布什总统发表演说后的第三天,辛格在与来访的俄罗斯外交部长伊万诺夫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呼吁美国不要单方面推出反导条约,应该与俄罗斯接触对话,并提出印度对保持该条约表示严肃关注。但是,辛格又明确对布什的动议表示欢迎,表示如果要在两个“MAD”之间做出选择的话,印度更倾向于与美国达成相互承认的决策。这实际上表明,印度已经选择在反导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立场。
  此后,印度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进行反导系统的研发,并不断宣称拦截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2002年5月,印度派人观摩了美国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的导弹防御模拟演习。2003年2月8日,印度国防部官员表示,印度已接近全部掌握所需的进攻性武器技术并正在发展弹道导弹防御技术。2004年,印度联合国防参谋部成立三军导弹防御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进行导弹防御体系的研究论证工作。2005年,印度宣布正式启动导弹防御计划,并决定初步投入65亿美元。2006年11月,印度率先试验了“大地防空”系统(Prithvi Air Defence,PAD),称整个系统有望于2010年正式服役,最终使印度反导系统具备对高、低空目标实施同时拦截的能力。
  
  二、印度发展反导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印度国防部计划在2009-2010年前后构筑起双层陆基导弹防御系统。第-一层为“点防御系统”,考虑在美制“爱国者3”、俄制“s-300V”及国产改进型“阿卡什”(Akash)防空导弹中选出佼佼者,负责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战略要地的反导任务,主要拦截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第二层为“区域防御系统”,考虑在以色列的协助下研发本国的反导系统,用以拦截大气层以外的弹道导弹。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印度采取了如下策略和方法。
  
  (一)在明确支持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同时继续保持与俄罗斯的防务关系,争取从美俄双方获取提高自身能力的技术和实力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美国推行导弹防御系统进行批评的同时,印度旗帜鲜明地支持美国,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公开支持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美国则“投桃报李”,放宽了对印度武器出口的限制条件,印美在导弹防御方面的合作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6月,印度应邀参加了美国在达拉斯举行的导弹防御会议,双方对印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就下一步两国的导弹防御合作签订了协议。从当年开始,印美还就购买美国“爱国者”导弹事宜展开讨论。随着印美关系的升温,负责为美国开发PAC-3型“爱国者”反导系统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原则上同意与印度共同开发反导技术。美国政府宣布可能将向印度出售“宙斯盾”舰载导弹防御系统。2005年2月,一个由美国防务安全合作署(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成员组成的小组向印度详细介绍了“爱国者-2”导弹的性能。6月,美国在印度国防部长访美前夕宣布向印度出售“爱国者一3”导弹。
  在尽力拉近美印反导合作的同时,印度也非常注重与俄罗斯的合作。在2001年旗帜鲜明地支持美国反导系统后,印度又有选择地支持俄罗斯在《反导条约》上的立场,希望继续维持印俄传统的防务合作关系。
  
  (二)利用印美关系的改善,积极向以色列等美国传统盟友国家寻求导弹防御系统技术
  20世纪90年代,印度就对以色列的“箭”型导弹防御系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由于该套系统由美国和以色列联合开发,所以出售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后,印美关系出现了短暂的困难,美国没有同-意以色列向印度出售“箭”型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对印度的导弹防御系统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既督促印度尽早决定进口“爱国者一3”系统,又阻止以色列向印度提供“箭2”反导系统。
  然而,从乔治-w,布什总统开始,美国转变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布什提出,“本世纪将看到民主印度作为一支强大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我们应和印度政府密切合作,确保其成为一支维护亚洲稳定与安全的力量。”②因此,必须改善克林顿政府时期冷淡的美印关系。此后,美印高层互访频繁,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在印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下,美国还放宽了对以色列与印度防务合作的限制,使印度与以色列的防务合作关系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1年10月,印度正式向以色列提出购买“箭一2”导弹防御系统的要求。2003年2月16日,印度国防部宣称,以色列已正式邀请印度共同开发- “箭2"导弹防御系统,两国在反导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印度还成功引进了号称“以色列宙斯盾”的“巴拉克”(Barak)舰载点防御导弹系统。据印度国防部2002年发布的《国防年鉴》介绍,印度已经向以色列购买了7套“巴拉克”系统。2003年5月8日,印度海军成功地在一艘军舰上进行了“巴拉克”舰载点防御导弹系统的试射。印度军方称,在此后5~7年内印度海军还将再引进13套“巴拉克”系统,以全面提升海军的防空反导能力。2007年5月,美、以、印三方达成防务合作协议,并且印度计划在2008年上半年从以色列购买“费尔康”(Falcon)空中预警系统。
  
  (三)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将注意力对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背景,积极研发本国的导弹防御技术
  导弹防御系统最早由美国提出,并在全球进行试验、部署,这使得美国导弹防御计划成为国际军备控制领域的焦点话题。随着美国在亚太、东欧部署雷达和拦截导弹,全球范围内的战略稳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就在国际社会将注意力对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时,印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受到的国际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抓紧这个时机积极推动自身导弹防御技术的研发和部署。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自主研发导弹防御系统。1993年,该组织试图将印度“阿卡什”地空导弹改造成为具有拦截能力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特性之一是装备了相控阵雷达,可以对多个目标进行追踪,由计算机辅助地面雷达实现各项制导指令,并具有很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2005年年初,印度又试图在“大地”(Prithvi)导弹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导弹防御系统。印度军方将“大地”导弹与从以色列进口的“绿松”(Green Pine)雷达系统结合起来,使整个防御半径能够达到200公里。为了给导弹防御系统提供早期预警,印度航天部门也正在积极发展能够与导弹防御系统进行配套的太空卫星。
  
  三、印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动因
  
  关于印度为什么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为什么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态度由质疑改变为暧昧,最后转变为完全赞成和支持这一问题,学界目前有如下几种解释:
  第一,跟随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提升大国地位说。这种解释从争当“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逻辑出发,提出印度在美国、以色列等国竭力发展反导系统的思想影响下,认为反导系统是加强军事实力、提升国家地位的重要工具,所以自己也花了很大本钱来建设反导系统。
  第二,用支持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换取美国支持说。这种解释从国际政治中的“交换”逻辑出发,认为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受到大多数国家的批评。在此背景下,印度对美国表示支持,无疑是“雪中送炭”,势必得到美国的“回报”。印度期望从美国得到的“回报”至少包括:获取美国的军事技术援助、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同意印度向以色列购买军事技术等。
  第三,应付世界范围内导弹扩散威胁说。这种解释分析了印度为何在2002年11月拒绝签署旨在反弹道导弹扩散的《国际行为准则》(InternationalCode on Conduct,ICOC),并指出:鉴于现代导弹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度认为有必要调整自身对国际形势和安全威胁的判断,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积极为研制开发导弹防御系统创造条件。
  第四,应对中巴潜在威胁说。这种解释从印度定位的安全威胁出发,提出印度希望通过承认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方式分享美国的监视信息,特别是关于中巴两国的导弹部署情况,并进一步发展美印战略关系以抗衡中国。与此同时,具备实战能力的导弹防御系统将使印度能够有效地跟踪、监视和拦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导弹,形成军事上的先发优势。
  上述四种解释分别从目的、策略和威胁上解释了印度支持美国部署反导系统和自主研发本国的反导系统双轨并举的行为。除此之外,印度在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取手段时所持的心理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些特征包括:
  首先,“外援”与“自助”相结合的现实主义取向。表现在印度的反导系统建设上,在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破坏国际战略平衡时,印度不愿意开罪美国,因为美国是印度国防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之一。但是,印度又担心出现新一轮的不稳定因素使自己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转而建设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
  其次,对安全环境严峻性的过度解读。印度的战略思维中透露出一种极度的不安全心理,对自身安全环境的判断比较严峻。除了将中巴作为传统的安全威胁之外,近年来印度又将恐怖主义、导弹扩散、海上威胁等新型安全威胁作为自身的应对重点。正是缘于这种对安全环境的过分担忧,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向俄罗斯和以色列寻求防空导弹的技术支持,希望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技术武器来确保安全。
  最后,长期怀有的大国情结。这种情结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促使印度认为自身应该具备能够保证极度安全的实力,不能在与世界大国的军力对比中落后;二是促使印度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军事优势。表现在反导系统问题上就是,印度导弹技术虽然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在美国极力推行《反导条约》时,印度又害怕在新一轮的军备竞争中落后,有损自身的大国地位和影响,所以积极追随美国发展反导系统。
  
  四、印度导弹防御系统对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印度推行导弹防御系统将直接破坏南亚地区的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危机稳定性指双方军力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格局下,任何一方在危机中都不感到首先发动战争会占有优势,因此在危机的状态下也不急于发动战争。而军备竞赛稳定性就是指控制协调对立双方军备竞赛的步伐和规模,使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担心对方通过增加新的武器系统破坏国际战略关系的稳定,从而使军备竞赛得到控制。
  危机稳定性高的前提就是在危机中威慑双方认为,选择先发制人的打击和后发制人的打击的效果差异较小,二者带来的收益和损失相差不大,所以发动突袭的意愿不高。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很容易改变受慑者的评估结果,容易诱发在危机中选择先发制人的打击手段。在南亚地区,印度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形成了一种非对称的核威慑关系。巴基斯坦仅可能依靠有限的核报复力量实施威慑。但是,如果印度成功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那么就很有可能改变巴基斯坦等国对危机稳定性的判断。如果印巴发生严重危机,印度可能采取强硬的手段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在这种危急的状况下,巴基斯坦如果后发制人,有限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可能在印度导弹防御系统面前无能为力。这种评估结果因此可能成为刺激巴基斯坦采取先发制人攻击的一个诱因。
  从军备竞赛稳定性的角度看,如果一方采取扩充军备的行动,另一方也积极扩大军备规模,那么危机的稳定性就比较低;如果一方扩充军备,而另一方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做出回应,那么稳定性就比较高。维持军备竞赛稳定性高的原因就是认为武器已经达到了攻击能力的饱和度,不需要再扩大武器的规模就可以给对手造成威慑的效果。因此,在己方核攻击能力达到饱和的状 况下,对手无论扩大多少核军备都不能削弱己方的核打击效果。最终的结果就是互相都能确保摧毁对方,以至于哪一方都不敢率先发动核进攻,从而形成“恐怖平衡”。
  然而,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容易改变这种对核武器饱和的认知。导弹防御系统也是一种扩充军备行为,它扩充的不是进攻力量,而是防御力量。与进攻力量规模扩大导致攻击效力达到饱和的结果不同,防御力量规模扩大的最终结果是使对手饱和的核力量不起作用或者不能完全起作用。巴基斯坦的《亚洲安全评论》指出,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直接挑战了南亚军力平衡。印度现有的防空系统可以有效防范携带核武器的巴基斯坦战机的渗透,巴军只能更多地依靠弹道导弹来完成核武器投送任务。一旦印度反导系统运行,巴基斯坦导弹穿透印度防空网的机会将大打折扣,使巴基斯坦的核遏制战略受到严重打击。
  从实践上来看,印度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对南亚地区甚至全球的安全态势的影响程度还与下面三个因素有明显联系:
  第一,印度对导弹防御系统的定位。印度是着力发展有限的导弹防御系统,还是发展全面的导弹防御系统,将直接影响南亚国家对力量对比和安全形势的判断。目前,印度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重点是处于中巴两国打击范围内的重要目标,包括核设施、重要军事目标、大城市等等。如果印度整合各种反导系统,构建全国性的导弹防御系统,那么必将迅速改变地区力量平衡,破坏战略稳定。
  第二,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的性能水平。尽管印度高调宣称本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性能很高,但也有人对此挣怀疑态度,认为其能够拦截成功是由于“左手打右手”的缘故,主要目的是对其他国家进行战略恐吓。据印度防务研究所主任桑塔南透露,印度导弹防御项目最致命的弱点是本国工业基础太差,与拦截导弹有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陀螺仪等关键零件根本无法在印度本土加工,只能依赖从俄罗斯和以色列进口。不管怎样,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的实际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南亚地区各国未来对安全形势的判断。简言之,如果各国判断其高性能为真,则会导致地区安全形势紧张的加剧;如果各国判断为伪,则会相对减缓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可能性。
  第三,印度与外国进行导弹防御系统合作的程度。如果印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仅限于维持本国安全,其消极影响主要是地区层面上的。但如果印度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包括分享信息、互相策应等内容,组成实质上的所谓“导弹防御同盟”,那么就会使本来复杂的导弹防御系统之争增加变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关系。
  
  (责任编辑 吴兆礼)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很多建筑工程的质量都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而且在进行建筑时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企业应在建筑结构中做好在桩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可以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固定性,从而使建筑结构承载力增强,这样建筑工程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提高。本文将对建筑结构中桩基础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桩基础设计;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也是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的发展加快了医院档案管理信息
最近,广东省阳江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阳江市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暨“青年·发展·和谐”青年论坛,会议气氛隆重、热烈,各个环节衔接流畅,得到了与会领导和来宾的高度评价
浮华世事,悠然心怀,浮萍般飘落着一叶叶生命。时空轮回,意象禅幽,分不清是幻是真。七月的九寨,山绿,水清,风情万种。峥嵘的岩石被深绿浅翠遮掩得分外羞涩,明净的水,透映着山
伴随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通信的方式方法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变,移动信息传输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交流,包括工作都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在享受科技成
本文基于现有的卫星通信对抗技术,深入的研究了卫星以及卫星信道的干扰与防护,讨论了在卫星通信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基础上的卫星通信对抗技术.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通过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的改革,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持续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新体
现阶段随着工程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一
【摘 要】本文从“一带一路”视角出发,研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给新疆质监培训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就如何抓住这些机遇以及应对新挑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關键词】“一带一路”;质监培训;机遇;挑战  一、引言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
万人空巷——并非指巷里街上都空空的没有人,大家都待在家里,而是说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文不加点——“点”是涂上一点,表示删改,
期刊